书城军事不要相信美国
3160900000044

第44章 话语权,互联网时代的战争 (1)

“美国保持着全球主根服务器的控制权,在虚拟世界里,互联网是美国构筑的第一道文化壁垒……

1.网络,全球第一话语权

虽然美国到处推销其普世价值,有时候是物质鼓励,有时候是武力推行。其文化的核心内涵以三权分离为主要特征国家管理构架,以平等、自由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是通过自我最大化追求而达到个人财富积聚和事业成功的人文精神,从经济上实行更为彻底的市场经济体系等等。但其立国之本却是殖民主义,最初也是靠其殖民主义及对能源的占有支撑起帝国世界,脱离了军事实力及经济实力的支撑,普世价值就是一个神话,事实上,在美国所推崇的普世价值的背后,是以殖民文化作为后盾。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曾指出,自从罗马帝国以来,没有哪个国家拥有像美国那样的经济、文化与军事实力,也没有任何国家能有力量够挑战它;但是如此力量并不能使美国在没有其他国家合作的情况下解决诸如恐怖主义、环境退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等全球性问题,美国尚未强大到可以单干来实现其目标的地步。这正是美国力量的悖论之所在。而信息革命与全球化同时也是美国面临的真正挑战。技术革命使权力向社会大众阶层移动和旁移,因特网使知识乃至力量前所未有地掌握在了更多人手中,许多非国家行为体从中获得权力,跨国公司在增长其“软权力”,恐怖组织也增加了“软权力”,正如“9·11”事件所显示的那样;“恐怖主义是战争的私有化”。由此,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分配格局如同“三维棋盘”。在棋盘上部是单极军事力量,美国占有绝对优势;在棋盘中部是多极经济力量;在棋盘底部是跨国关系范畴,包括多种多样的行为者,力量非常分散。如果只是依靠本国力量来行事的话,最终会削弱美国的实力。要想继续保持实力,美国就必须从包括全球利益在内的角度来定义美国的国家利益。这是维护美国力量的长久性和其他国家视霸权为仁慈与否的关键。

互联网最初是美国军方在1969年发明的,称为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用于军事用途,最初设计是为了能提供一个通讯网络,即使一些地点被核武器摧毁也能正常工作。如果大部分直接通道不通,路由器就会指引通信信息经由中间路由器在网络中传播。之后向民用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政府对IBM与AT&T的分拆与限制垄断措施出人意料出台,美国IT领域一下子进入了群雄争霸的格局。在激烈的竞争中,苹果率先在个人电脑领域打破了IBM在PC领域的独霸地位,到1981年,苹果电脑就已经占领了美国个人PC的75%份额。

1981年,Intel推出了面向IBM的80286芯片,到了1986年lntel又向市场推出了386芯片,芯片时代开始了。与此同时,同为遏止苹果为IBM扶持的微软公司逐步与Intel结成了著名的Winte体制。随着美国展开“信息高速公路”以及“新技术革命”,信息时代到来了。美国的新经济模式不是传统产业的量变,也不是靠某种技术或某个领域的一个优势来确立的,而是以一系列颠覆性或推倒重来的方式来构筑一个新的高端平台,再以这个平台来实现全球产业的分工。当超越一种旧有模式的时候,这样的模式也许已经落后,甚至在刚开始超越的时候,被超越模式就已经在被淘汰。

全球化推进的核心就是互联网,全球数十亿网民很少有人知道,从打开电脑的那一刻起,世界上所有的门户及商务网站,都有美国的背景,从电脑的英特尔芯片到微软操作系统,从思科的路由器到ICANN(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的域名管理系统,互联网产业链上每个关键环节,基本上都由美国公司控制。在互联网王国里,美国是终端的霸主。网络系统的核心是它的根服务器,尽管现在网络很发达,但实际上支撑这个互联网运转的根服务器的数量仍相当有限。

现在全世界一共有13个根服务器,其中一个是主根服务器,12台副根服务器。主根服务器设在美国,12台副根服务器当中9个设在美国,一台在英国,一台在瑞典,一台在日本。

这些根服务器的管理者都是由美国政府授权的互联网域名与号码分配机构(ICANN),该机构负责全球互联网各根服务器、域名体系和IP地址的管理(据《广州日报》,2010年1月31日)。

虽然ICANN自称是非营利性的私营公司,却是由美国商务部授权,这就意味着美国商务部有权随时否决ICANN的管理权。从技术上讲,一旦某个国家的后缀从根服务器中被封住或删除,这个国家便在互联网世界中消失。因此,可以说,美国不仅可以监控全球各国互联网的内容,并握着全球互联网的生杀大权。

如果全球互联网根服务器仍由美国独家长期掌控,那全球任何以顶级域名为后缀的网站的网络安全就彻底掌握在美国手中,而登录这些网站的网民信息也同时可能受到监控。

伊拉克战争期间,在美国政府授意下,“.iq”(伊拉克顶级域名,相当于中文网址后缀的.cn)的申请和解析工作被终止,所有网址以“.iq”为后缀的网站全部从互联网蒸发,伊拉克这个国家在网络上彻底失语,被美国在虚拟世界里“消灭”了。

2004年4月,由于在顶级域名管理权问题上发生分歧。“.ly”(利比亚顶级域名)瘫痪,利比亚在互联网上消失了三天。

谷歌这样的网络业巨头,本身在行业内就具有垄断性,与美国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硅谷一位从业多年的人员曾在《华盛顿邮报》上公开称,硅谷的真正老板就是“白宫、五角大楼和国会山里面的人”,每次美国政治选举,这些企业都是大撒金钱,在谋求政府帮助的同时,“也成为美国政府一个特殊的部门”。

由于掌握核心技术,在信息技术研发和信息产品制造过程中,美国也拥有对全球进行信息控制和制裁的能力。

早在2002年,英国媒体披露了一份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网络间谍计划。报道称,中情局寻求进入全世界各大公司、银行以及政府机构电脑系统搜集信息的能力。为掩人耳目,中情局成立了一家高科技公司,以民间身份为幌子与硅谷高科技公司合作开发能够从互联网上获取任何内容的间谍软件。间谍软件和其他软件捆绑在一起,当用户安装实用软件时,也会无意中自动安装间谍软件。

2009年5月30日,古巴、伊朗、叙利亚、苏丹和朝鲜5国用户在登录MSN时出现了这样的提示:“810003c1:我们无法为你提供NET Messenger服务”。原来,微软公司遵从美国官方的意志把这5个国家的微软聊天软件关闭了。美国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担心这5个所谓的“敌对国家”会以某种方式危害到美国的国家利益。微软为什么能够实现对这5个国家关闭服务?由于根服务器在美国,只要根据所分配的用户IP地址信息,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同样从技术上说,美国思科公司也能关闭其他国家的所有路由器。

2009年4月,摩尔多瓦发生未遂“颜色革命”,因有“推特”网(Twitter)的参与鼓动,被称为“Twitter”革命。

2009年6月,伊朗总统大选后局势一度动荡不稳。美国政府下令“推特”网站推迟网络维护时间,帮助伊朗反对派传送信息。

2010年1月,希拉里发表演讲称,要让互联网信息自由地流动。就在希拉里大讲互联网信息自由流动之际,美国驻各国大使馆纷纷举行“座谈会”讨论。但与此同时,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将三家中东电视台列入黑名单,包括黎巴嫩“阿·马纳尔”电视台、巴勒斯坦“阿·阿克萨”电视台、叙利亚“阿·扎瓦拉”电视台,表示将“抵制所有助长反美情绪的中东地区电视台”。

“阿·马纳尔”电视台指出,美国对阿拉伯世界的舆论攻势中用得最多的就是民主和言论自由这两个口号。因为所谓信息自由的主动权在美国那里,即让互联网信息按照美国的需要“自由流动”。

2010年初,百度网络遭遇“史无前例”的黑客袭击,大量百度用户长时间无法登录;同一天,谷歌公司威胁退出中国市场。随即,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公开为谷歌撑腰,宣称要“维护网络信息的自由流动”。然而,希拉里以及美国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所谓“网络信息的自由流动”,而是“符合美国需要的自由流动。”

美国政府经常宣称遭遇黑客袭击,面临网络战的威胁,但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却是,在网络战场中,美国显然是绝对的霸主。它不仅掌控着网络世界的管理权,也是黑客的大本营;它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个引入网络战概念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将其应用于实战的国家。

凭借在信息产业中的主导地位和英语“网络第一语言”身份,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信息宗主国”而取得网络的绝对话语权。据统计,在国际互联网的信息流量中,超过2/3来自美国,位居第二名的日本只有7%,排在第三的德国有5%。而中国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流量中仅占0.1%,输出流量更只占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