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高歌
3265700000097

第97章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18)

一九五二年十月二十日,这是高玉宝应邀在地方作的第一场报告。当时,高玉宝正在总政文化部改《高玉宝》的书稿,书中几章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加之人民日报那篇《英雄的文艺战士高玉宝》一文的发表,高玉宝就成了关注的对象。那时,高玉宝改稿所住的总政文化部的招待所,在人民大会堂南侧的绒线胡同里,正好是北京绒线胡同小学的邻居。学校知道高玉宝的住所后,就特意过来请他给学生作报告。在首长们的鼓励下,高玉宝去了绒线小学。他只记得校长向全校的学生们介绍说,请高玉宝大哥哥给同学们做报告。当时高玉宝很紧张,面对操场上几百名孩子,高玉宝不知自己讲了些什么。但这第一次的报告却让他牢牢地记住了。

这场报告后,高玉宝就再也没有停止过。高玉宝有个朴素的想法,他是想告诉一代代青年朋友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是烈士们流血牺牲换来的,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打下来的;青年人应该奋发学习报效祖国,让红色江山代代传下去。

高玉宝热迅速在全国掀起。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一日,上海市泸阁路上海中学成立了“高玉宝”自学小组;一九五三年一月二十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二年级成立了“高玉宝少先队”;一九五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广东省台县第三初级中学成立了“高玉宝班”。至今全国成立高玉宝学习小组、高玉宝少先队、高玉宝少先中队、高玉宝班已有近百个。

一九六三年,全国掀起学雷锋热潮。毛主席题词刚发表那天晚上,高玉宝彻夜未眠,而且连夜写了一首小诗:雷锋和我同命人,共产党来得生存,你为祖国献生命,我做你的接班人。高玉宝是这么写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接下来的岁月里,高玉宝作报告的次数就更多了,有时一年要作一百三四十场,有时一天就要作二三场。不论哪里,不论多远有请必到;也不论年龄大小,几乎有信必回。一次天津之行,就是因为与一个小朋友通信而促成的。

天津市河东区郑庄子大街小学二年级,一名叫丁爽的小女孩,在学完高玉宝的《我要读书》一篇课文后,回到家里跟妈妈说,她想知道高玉宝现在咋样了。妈妈一听很高兴,认为这是教育孩子的好机会。妈妈说:“妈妈小的时候也读过他的书,现在的高玉宝,你应该叫高爷爷了。”丁爽说:“我想给高爷爷写封信,不知道高爷爷能不能收到,收到了能不能给我回信。”那几天,正好天津的《今晚报》刊登了高玉宝的最新情况,还有通信地址,这样,丁爽给高玉宝写了信后,就让妈妈邮了出来。妈妈邮出女儿信的同时,自己也写了封信给高玉宝邮了出来。她除了问候的话之外,还希望高玉宝收到女儿的信后,能给女儿回封信,好给女儿以自信。

两封信高玉宝同时都收到了。收到信后,高玉宝认真地给小丁爽写了回信,同时还寄去了一条红领巾。这条红领巾是高玉宝参加大连市六一节活动时,小朋友们送给他的。接到高爷爷的信和红领巾,小丁爽十分高兴。她所在的学校,把高玉宝这封信张贴在了校园的板报栏里,让全校同学观看,接受教育。学校还与高玉宝取得了联系,希望给学校寄份高玉宝作报告的光盘,高玉宝给寄去了。学校听后,认为讲得很好,认为如果高玉宝本人能来学校作报告,效果很定会更好。就与高玉宝取得了联系,说等过完春节后,开学前带着丁爽上大连来接高玉宝去他们学校做报告。

春节刚过,高玉宝就与老伴到解放军出版社改他的《高玉宝续集》去了。改稿时,家里的女儿给他们打电话说,有记者请他们去给开学的学校作报告。这一下提醒了高玉宝,他一下想起答应郑庄子大街小学做报告的事。他怕人家到大连去找他,就马上与这所学校联系。对方收到信息的第二天,就赶来北京接他。他和老伴拿着小丁爽邮给他们的小照片去车站接人,结果走两岔去了,人没接着,但回到宾馆,一看小丁爽和她们的校长已经来了。

第二天上午去天津的路上,校长对高玉宝说:“高老,原定下午请您逛逛天津市容,明天再给我们学校作报告,现在看不行了,您下午就得作报告了,明天全区还要作一场,您看行吗?”高玉宝笑了:“我来就是作报告的,还什么行不行。”原来,校长来前把请高玉宝作报告的事向河东区教委领导作了汇报。教委领导说,这是个好机会,不能你一个学校听了,全区都要听一听。所以,取消了当天下午的活动,安排丁爽的学校和邻近的两个学校一起听报告,而第二天上午,安排了河东区其他学校一起听报告,下午返程。

吃过午饭,高玉宝被接往报告地点。学校的大礼堂里,全都坐满了,全校师生加上邻近学校的师生代表一千多人来听报告。区教委的、区团委的领导也都来了。高玉宝报告的题目是《读书立志,报效祖国》,在一个半小时的报告中,会场鸦雀无声,个个都聚精会神,报告一结束,孩子们都围了上来,他们与高爷爷合影,让高爷爷签名。而高玉宝回赠给孩子们的是一张特殊的名片,上面有高玉宝画的那份入党申请书,有一个掉眼泪卖茶蛋的小女孩,小女孩捧着高玉宝写的《我要读书》的一本书。这上面的内容,高玉宝都讲过,孩子们都特别喜欢。

第二天上午,给天津河东区多所学校的师生代表作报告。

报告结束后,高玉宝还没走下主席台,就被天津市河西区教委的领导拦住了。对方恳切地说:“高老,在天津有河东就有河西,您在河东区作了报告,河西区您也不能落下呀,给我们也作一场吧。”高玉宝说:“我回北京的票都买了。”对方说:“那就退了吧,我们给您买明天的票。”高玉宝只好答应了。

下午,河西区教委在一个大体育场里,通知全区近万名师生前来听高玉宝的报告。人虽多,但会场非常安静,秩序非常的好。这次电台、电视台的记者们也都来了,他们忙前跑后,录个不停。当晚,天津电视台在新闻节目里播报了高玉宝来天津作报告的新闻。

当晚上吃完饭回到宾馆时,高玉宝没想到,他的住处已去了许多人,都在那等他呢。有让高玉宝签字的,有特意带着孩子与高玉宝合影的,说两代人都读了高玉宝的书,都受了教育,要留个纪念。

这时天津《今晚报》的记者找上门“算账”来了,也是为了采访找出的不是理由的理由。他们说,高老能来天津,是他们牵的线,但高老来了,他们还不知道,让高老给他们大块的时间采访,补上他们的损失。高玉宝不明白,他们说出了原委。

原来,天津市的另一所小学叫鞍山道小学,两名小学生也是读了课文《我要读书》后,想知道高玉宝爷爷现在的情况。就给天津《今晚报》写了信。这家报纸很认真,就与沈阳军区联系上了,得知了高玉宝的近况和通信地址,之后登在了他们的报纸上。这就是丁爽妈妈看到的信息,才让丁爽写信的。

这样,高玉宝满足了《今晚报》记者采访的要求。采访结束时,记者又提出个小请求,希望明天上车前高玉宝能到一下鞍山道小学去一下,看一下写信的那两个小女孩,高玉宝答应了。第二天早晨,高玉宝刚起来,宾馆大堂里已经来了十几位拜访的人,他们有的给高玉宝带来了天津的小吃,有的特意来签名留念的。一个中年男子递给高玉宝一个笔记本,请高玉宝给他的孩子题个字。高玉宝问:“你孩子多大了?”对方说:“三个月了。”高玉宝说:“还太小呢?”对方说:“你就先给写几句吧,我怕孩子长大了,找不到你。”

早饭过后,两个区教委的领导们,还有记者,丁爽他们都来了,他们一同上车去了鞍山道小学。到了学校后,高玉宝把事先准备好的两条红领巾,送给了两名写信的小学生,并说了些鼓励她们的话,然后才离开天津。此次之行后,高玉宝被天津市河东区聘请为全区的校外辅导员,区荣誉市民。

一九九○年六月的一天,大连市聋哑学校请高玉宝为孩子们讲一课。那天早晨动身前,他突然心脏病发作了,家里人劝他不要去了,可他说,我已经答应孩子们了,要是不去孩子们该失望了。吃完药后,硬是骑着自行车走了。到了学校,老师们知道他病了,也劝他不要讲了,但高玉宝还是走上了讲台。他以《幸福不忘共产党》为题作了一场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课后,孩子们都十分高兴,都打着手势,向高玉宝表示敬意。

在海城少年管教所,为失足青少年作报告时,高玉宝望着台下那些孩子们,半天说不出话来。他的嘴都颤抖了,他说:“孩子们,爷爷小的时候,饭都吃不上,也没去偷去抢啊,你们有吃有穿,却走向了犯罪道路。但这些错不在你们,在我们成年人身上,在你们的父母身上。你们原来都是好孩子,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改正过来,重新做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孩子们听着,一边流泪,一边把头低下了。

从一九五二年高玉宝给北京绒线小学作第一场报告起,到二○一○年三月二十七日给大连好阿姨家政有限公司组织的社区青少年作报告为止,高玉宝作报告总数已达5000多场,听众已达500多万人次。

有人问高玉宝,一个教师给学生补一堂课还要收千八百块钱呢,你高玉宝这样一个名人,作一次报告得要多少钱呢?高玉宝干脆回答:我分文不收!

六十年来,高玉宝给自己定了规矩,他作告有“三不要和三要原则”。一不要酬金,二不要礼品,三不要请吃。三要是,送红领巾要,送鲜花要,送聘书要。他收红领巾签名后,赠给学校最优秀的学生;接受鲜花后,他要送给学校最优秀的老师;只有送给他的聘书他留下,既是纪念也是责任。

高玉宝说,他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一件是参加南征北战解放全中国;一件是为教育下一代写书育人;一件是关心下一代工作,作爱国主义传统报告。

甘草寸心知。高玉宝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党和人民也没有忘记他,他先后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少年儿童校外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军先进离休老干部、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第一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高玉宝已是八十三岁高龄了,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人生,只有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生命才有价值!”

《大海恋歌》--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张丽丽

扈其震

几千年来,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在神州大地上广泛流传:据说远古时期,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在海里溺水而亡,她幻化成赤足白喙的精卫鸟,不停地衔来泥石树枝,发誓要填平大海,她日夜飞翔忙碌,矢志不渝。古诗人陶渊明曾写诗赞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精卫填海的故事颂扬的是一种不畏艰辛、坚韧顽强的奋斗拼搏精神。

据民间传说,精卫填海的故事就发生在渤海湾的海河平原一带。辽阔浩瀚的渤海,它的海岸线长达5800公里,在渤海湾的大小60余个港口中,天津港无疑是最灿烂明亮的一颗明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几十年中,天津港人演绎了一出现代版的“精卫填海”神话传奇,他们将大海与港口的故事打造得无比瑰丽!

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丽丽,则是2万多名天津港干部员工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她的人生经历,如同海波涌动翻越

张丽丽出生于张家口市。小时候,她常常望着城市外面起伏不绝的山峦,痴痴地想:山的那一边是什么景象呢?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大?自己什么时候才能看到更加宽广更加博大的天地?她天生聪慧,6岁上小学,然后就从课堂上初步了解到了海洋的奥妙、广博和神奇。于是,“大海”这两个字,如同一粒奇妙的种子,在她的心田里扎根、发芽、成长,并占据了她的整个胸怀。她向往大海,情迷大海,多少次在梦中按照自己的想象来描绘大海的美丽模样!

1982年她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连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港口建筑工程专业。这所学校是她的第一志愿。老师问她为何不填报其他大城市的名牌大学?她说大连有大海呀。就这么简单。她只想把大海纳入到宝贵的生命中来。

新生张丽丽是早晨到达学校的。报到后,刚放下行李,就对另一名同学说,咱们一块去看看大海吧!顾不上旅途的疲劳和困倦,她就迫不及待地跑向海边。啊!我钟情已久的海啊,你无边无垠,辽远浩淼,极目处航轮点点,靠岸边浪花朵朵。天与水融为一色,寰宇中充满奇伟。一时间,她物我两忘,深深陶醉了,同时也被大海的壮阔和雄美深深震撼了!第一次见到海洋,她就感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洗涤,青春的魂魄得以净化。咸涩的海风吹拂着,在她女性的温柔心中,久久地荡漾起一股大海的雄性豪情:我这一生,如果能和海洋、海港连在一起,该是多么的幸福呀!

她的梦想,引航了她的一生。1986年大学毕业后,21周岁的张丽丽被统一分配到天津港务局规划建设处工作。非常对口的理想单位,一座能够让她施展才华的偌大舞台。改革开放初期的天津港,还不是同学们都热衷的一个地方,因为它的自然条件不是很好,工作条件比较艰苦,港口所在的塘沽区离天津市区又比较远,城市设施也不是很到位。但她分来之后感觉到,天津港单位的氛围特别和谐,人文环境特别舒心,干部员工虽大都来自不同的省市,但彼此很团结,领导也特别民主,只要你肯努力工作,有魄力,领导就会给你承担重任的机会。于是,张丽丽就把天津港当成了自己的家,当成了个人一生奋斗和做出贡献的地方。

张丽丽从小就具备争强好胜的性格。当年不满15岁考上了重点高中,便开始了离家住校的独立生活。她的父亲从部队转业到法院工作,而从事冶矿行业的母亲当过很多级别的先进工作者,是一位多年的劳动模范。她永远难忘,家里的墙上常年挂满了妈妈的各式各样的奖状。母亲为她树立了榜样,并给了她一个鲜明的指引,就是:做人要自尊自强,女孩子不能软弱,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不论干什么,要干就把它干好,干到最优秀!现在到了天津港,她决心像妈妈那样,要把本职工作干好,传承父母的教诲和宏愿,把自己喜爱的事业干到最优秀。

天津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自唐代以来形成海港,1860年对外开埠。1952年10月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三年重新开港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