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很久以前,天神的三位女儿,从天上翩然降临这里。大姐叫恩古伦,二姐叫正古伦,三姐叫佛库伦。姐妹三人在天池里嬉戏沐浴,忽然有一只神鹊飞来,把嘴里衔的一颗朱果放到了佛库伦的衣服上。三位仙女沐浴完毕,登岸着衣,佛库伦看见了那颗朱果,流光溢彩,鲜艳无比。佛库伦拿起来爱不释手,并把它衔在嘴里,她忙着穿戴衣裙,不慎便把朱果咽进肚里,不想因此怀了身孕。她心慌意乱地对两个姐姐说:“我感到肚子沉重,不能同你们一起飞回天上,这可如何是好?”两位姐姐安慰她说:“我们是吃过仙丹妙药的,你不会有生命危险,你吞果受孕这乃是天意,等孩子生下来你就会身轻如燕,再飞回天上也不晚。”两位姐姐说完,腾空归去。不久,佛库伦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相貌奇伟,聪慧过人,生下来就能说话,很快就长大成人。佛库伦对儿子说:“你是奉天之命降生人间的,天要生你,就是派你去平定乱国为帝,你可以到那里去。”佛库伦又把自己是如何吞果受孕的来胧去脉一一对儿子述说了,还送给儿子一只小船,让他顺流而下。这些事做完了,佛库伦就凌空升天了。佛库伦的儿子乘舟顺流而下,等到了有人居住的地方就上岸了。他用柳条编成椅子,正襟危坐在上面。当时在长白山东南容莫惠的斡朵里城内【即今敦化县】住着三姓部族,终日厮杀,争相为长。这天,正赶上一个人到河边打水,看见佛库伦的儿子举止奇异,气概不凡,他赶忙回到争斗不停的地方告诉众人说:“你们不要争杀了,我在打水的地方碰到一个奇怪之人,看样子有来历。老天不会枉生圣人,大家为什么不去见一见呢?”三姓酋长听完这番话停争免战,带领大家去看这个人。一看,果然是个神圣的人,惊讶地询问其来历。他回答道:“我是仙女佛库伦所生,姓爱新【金的意思】觉罗【姓的意思】,名叫布库里雍顺,我是奉天意来平定你们战乱的。”他又把母亲告诉他的话详细说了一遍。众人听完又惊骇又佩服,异口同声地说:“这样的圣人不能让他走啊!”说完,几个人交叉搭手为轿,前呼后拥把他抬回去。三姓部族化干戈为玉帛,共同推举布库里雍顺为首领,并给他娶了百里的女子为妻,这个国家号称“满洲”,布库里雍顺就是这个国家的始祖。若干年后,他的一个名叫努尔哈赤的后代崛起,其子皇太极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这则神话最早被记载在《满文旧档》中,清太宗以后,清朝历代撰修史书,如《皇清开国方略》、《满洲实录》、《满洲源流考》等,凡叙及清朝祖先的起源时,几乎都是把这则神话照录不误。蒋良骐、王先谦撰写的两种《东华录》,也把这则神话录为卷首。连私家著述如阮蔡生写的《茶余客话》等著作,也认定清朝祖先为仙女所生,“发祥于长白山”。这则神话,织就了长白山神秘的面纱。
长白山常年云遮雾盖,林莽苍郁;到了冬季,更是林海雪峰,人兽绝迹。除了美丽壮观,这里比其他风景胜地更增加了神秘怪异的色彩。
我们现在来说说长白山的“三怪”。
一是“怪坡”。
进入了长白山北坡的山门,沿着公路向瀑布方向进发,路经位于里程碑17—18公里处,都有汽车上坡不用加油、水瓶自动向山坡上滚动的效果,被称为长白山“怪坡”,科学分析的结论是视觉误差造成的奇特现象。游人经过此地都愿意体会一下。
二是“水怪”。
“天池水怪”的传说沸沸扬扬有100多年了,始终是一个悬而未解的谜。无论是苏格兰的尼斯湖,还是中国的长白山天池、新疆的喀纳斯湖以及四川的列塔湖等等,“水怪”出没的传说一直不绝于耳,却又始终扑朔迷离、难辨真伪。在科学气息浓郁的21世纪,应该不会有谁轻易相信神鬼的谬论,可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着一些令人匪夷所思、无法解释的怪事。在中国已有多处水域发现水怪之事,那些目睹过水怪的人,除了惊奇还有恐惧,那些肇事的湖水也因此披上了神秘的面纱。那么这些水怪到底是什么,目击者都看到了什么呢?“天池水怪”其实可能是一种类似翻车鱼的海洋鱼类。长白山天池是活火山,与日本海临近,极有可能有一条通往日本海的隧道,所以翻车鱼就从隧道进入天池,这不是没有可能的。长白山天池是活火山,湖底有火山活动,矿物质丰富,水温热,这为翻车鱼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更为有力的证据是,根据水怪目击者提供的照片和录像显示,水怪有打转的习惯,有时它还越出水面,这些特征都与翻车鱼的生活习性极其相似,所以,水怪极有可能是翻车鱼,当然反对者也有诸多科学证据,迄今莫衷一是。
三是“怪泉”。
位于长白山北坡,大约距长白瀑布900米的地方,在1000多平方米的地域内,有30多眼泉喷涌而出,水温最高可达82℃。温泉水色浊黄,周围的岩砾、沙石被染成红褐黄绿等颜色,使温泉群形成了五颜六色的美丽色彩,是长白山一大地质奇观。把鸡蛋扔到泉水里有时竟不沉,有人说水里有多种矿物,浮力大;有人说是泉水喷涌,有鼎沸作用。而且鸡蛋煮熟后,鲜嫩无比,味道异常。温泉还有洗浴祛病的神奇功效。据称,人浸在水中,多种矿物质凭借热炙之力,沉肤入髓,疗效胜过神奇的丸散,对关节炎、皮肤病尤甚。
3 .伊通河畔的卫星路3726号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中有一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依。”灾祸啊,幸福紧紧地依靠在它身边;幸福啊,灾祸紧紧地埋伏在它里面。老子这句对人们的提醒和告诫,充满了深邃的辩证法思想。吉林江河众多,水利资源得天独厚,可以成为人民群众的福祉;也可以变成为虐为害的水患水灾。旧中国,特别是解放前,由于开发得较晚,这些江河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和利用,水涝灾害频繁,甚至“史不绝书”。它们性格温顺时,脉脉含情,与人和睦相处,予人以动力之源,舟楫之利,鱼虾之鲜。一旦狂暴肆虐起来,狂澜骤起,水患不绝,致生灵涂炭。水多亦可为利,亦可为害。韩非在《五蠹》中说:“夫山居而谷汲者,娄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意思是,住在山上要到溪谷底下去打水的人,逢年过节都把水当做礼物互相赠送;住在洼地饱受水涝之灾的人,却要雇人挖沟排水。在旧中国,人民群众对于水来说,常常是饱受其害的“苦水者”。
伊通河,古称伊屯河,被称为长春市的母亲河,离我们最近,我们对它也最熟悉。她发源于伊通县青顶子岭北侧,全长342公里,流过长春,与饮马河汇流后入松花江。像每个人都有壮硕辉煌的青春年少一样,伊通河也曾血气方刚,赐百姓以灌溉、舟楫之利。康熙年间,伊通河的水道“可行三丈五尺之船。吉林地方伐木造船百艘,由伊屯河运米松花江。于伊屯门、伊屯口筑仓收储”。在1685年6月和1686年7月的两次抗击沙俄侵略者的雅克萨之战时,大批粮食和军用物资就是从伊通河入松花江运往前线的。直到1865年以后伊通河作为季节性航道,仍然发挥着运输作用。到1918年,城区河段还跑过火轮,上行每日100里,下行每日180里,船价每百斤一吊钱。到伪满洲国初期,伊通河上还有短程航运船家上百户。水量之大,可见一斑。在现今的长春桥和东大桥边,曾经有码头和渡口。
到了近代,由于上游植被的破坏,水文状况的恶化,城市的污染,使伊通河流量日减,时常断流,失去航运价值,成了只在汛期泛滥的害河。《长春县志》记载:“平时水浅至三尺,阔仅数丈,不利舟楫。每值春融桃汛或霖雨连绵,则泛滥一二里许。沿河田庐时被漂没,兼因河流甚低,不宜稻田,两岸土松动易塌陷。大好良田胥变沙砾,病民害农,为害甚烈,殆由年久淤塞,不加浚治,坐视横流,而莫为之所可慨也夫。”
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根本无暇顾及筑坝防水和清理河道,随着长春市人口的增多,致使伊通河又多了一害:变成了垃圾倾倒场。作家萧军在《过去的年代》里曾这样描写伊通河:
除开冬季,这里是整年浑浊着,像一条寒伧的蚯蚓,在那沿岸缺乏着树木的河床里懒懒地爬着自己底路。如果遇到连绵的雨天,它也会激怒一番,泛滥一番……但这时间经过并不长久,仍然又回复到了原先那懒懒的样子。因为它的沿岸没有什么可以借水利运送的,加上它本身又存在着很多的沙洲和浅滩,在平常就不容易看到经行的船舶。除开冬天人们从它那里凿起一些冰块储藏起来,预备夏天制作冰淇淋、冰藏箱的用途而外,它对于这座城底存在似乎再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自从这城市的人口增多了,有些从城里运出的垃圾倒里面去或堆到沿岸来,这河流就一天一天地狭细和寒伧起来。河岸上的灌木林被人们残酷地砍伐着,一天比一天稀疏了,河水也一天比一天浑浊了,它底样子也就一天比一天变得愚蠢而平凡。那些捕鱼人们的“窝棚”不见了,食鱼鸟们也不见了,如今出现在它东岸一带是“吉长车站”和附带的一些车站工厂。西岸是一些破落古旧的乡村……
后来,随着水文和气候的变化,加上大部分涵养水源的森林和草地被开垦为农田,这一切仿佛是一支巨大的吸管,在吮吸着伊通河的血脉。自道光年间后,伊通河的流量锐减,特别是上个世纪60年代在其上游修建了新立城水库后,除丰水年排洪期之外,市区河段几乎断流。即使雨季有水汇入其中,伊通河也仅仅是一条小水沟。于是,人们在河床内种上了稻谷、蔬菜,建起了厂房、住宅,开起了商店、旅店,而这些毁坏性的索取,都与应当对母亲河的敬畏相去甚远。河道不仅成了城市垃圾的堆放场,而且成了城市污水的排放池。到上个世纪80年代,竟有31个吐口不舍昼夜地向河里排放污水。肆无忌惮的摧残破坏,使河流原本宽广的胸怀变得越来越狭窄,情性越来越暴躁。从1865年到1985年的120年间,共发生洪涝灾害38次,其中对城区危害较大的有5次。伊通河洪水泛滥,以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代价,来顽强地表示它的存在和人类对水的“不善”采取的报复。
史书记载和萧军笔下的伊通河,可以说是吉林省江河为害的一个缩影。新中国成立前,1825年【清道光五年】至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的124年中,有旱、涝灾年75年,平均10年中有6个灾年。旧中国虽无全省性的灾情统计,但从史料记载可见一斑: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松花江、饮马河、东辽河泛滥成灾,吉林、梨树、德惠、农安、双阳等县罹难灾民60余万。《海龙县志》记载,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海龙县夏涝、秋旱连早霜,五谷无收。次年春,百姓食粮用尽,皆以树皮、草根充饥,以致“野无青草,民有菜色”,“形销骨立”……
松辽大地上千支万脉的水系,载着泥沙和人民的嗟怨,不舍昼夜地流淌,它们也不知道未来给它们安排了一种怎样的命运。
时光像水磨一样旋转着,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吉林水利史崭新的一页……
2009年9月14日早晨,是一个曦照渲染着城市的疏朗时光,我们去吉林省水利厅采访。
当推门跨入水利大楼时,我们立即产生了一种亲切的感觉。因为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们曾几次到省水利厅机关采访,应邀写一篇反映汪洋湖事迹的文艺通讯。
汪洋湖何许人也?他从1997年8月开始担任吉林省水利厅厅长。他来省水利厅当领导时,厅内外就有人预测他的名字说,汪洋湖,三个字都有三点水,不错,这说明水利厅长有水,能管住水,但愿他还清廉如水。当时写的文艺通讯的题目是《风正一帆悬》。
十几年的时光俯仰之间,此后我们与他再也没接触过。今天他的音容笑貌,在我们的脑海里已经模糊。但是,他作为精神形象,却历历在目。他的许多事迹,我们还能如数家珍地介绍出来。
1998年汪洋湖担任吉林省水利厅厅长的第一个汛期,嫩江、松花江等流域发生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在那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身为吉林省防汛指挥部副总指挥的汪洋湖,每天奔波在百余公里的嫩江、松花江大堤上。8月24日,是一个许多人难以忘怀的日子。那一天,嫩江第三次洪峰刚刚过去不久,嫩江水位仍居高不下,恰在这时,邻省大堤决口,40亿立方米的水一下子涌进了吉林省镇赉县境内,使镇赉一段名为“32公里”的堤坝内外同时遭受洪水的冲击,情况十分危急。汪洋湖与吉林省委主要领导同志乘坐快艇,火速赶往“32公里”大堤处。大堤已被削掉二分之一。大堤内亦是汪洋一片,一望无际的庄稼地被洪水没过了顶。人站大堤上,就如同站在惊涛骇浪之中。“32公里”大堤,危在旦夕!这里,有人提出,决口已不可避免,现场的人必须紧急撤离。汪洋湖两眼直直地盯着滔滔的洪水,血涌上了脑门,心在剧烈地起伏。他无法想象,撤离就意味着决堤,堤内堤外的大水连成一片,直冲千里平原,那将是一幅怎样惨绝人寰的景象?!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迅速作出判断:如果撤退,大堤一定决口;如果迅速组织力量抢修,大堤还有可能保住。在退与留之间,留是有希望保住大堤的惟一选择。尽管这个选择要担很大的风险,但面对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面对党和人民的重托,哪怕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哪怕有天大的风险,也要把它挑起来!作为在这场抗洪斗争中担当省委“总参谋长”的汪洋湖,庄重地向前跨近一步,向省委领导同志提出自己的意见:“不能撤!我认为,大堤还有希望保得住!”省委领导同志用坚定的目光看着他。他的话音刚落,省委领导同志立刻发出指示:“马上组织人力、物力,全力保堤!”“32公里”大堤终于保住了。吉林抗洪斗争取得了一个决定性的重大胜利。历史从此记下:在这场抵御特大洪水的斗争中,吉林全省江河堤防无一处决口,60万群众紧急转移无一人伤亡,四周县城无一进水,吉林人民创造了抗洪抢险史上的奇迹!这是汪洋湖的责任感。
1998年大水过后,国家加大了对水利建设的投入,3年中,吉林省水利建投资达到60多亿元。这时身为水利厅厅长的汪洋湖称得上是手中又有权又有钱。在一些人看来,他坐在那儿里用不着说什么,只要心思“活泛”一点,每年百八十万的“好处”唾手可得。汪洋湖是从基层干过来的,他十分了解官场和社会,知道自己的位子有多大的“含金量”。然而,在他的天平上,就是一座金山,也撼不动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灵魂。
汪洋湖作为一面精神旗帜,不仅对许多人进行着灵魂引领,也给省水利厅机关留下了好思想、好作风。
听说我们要写吉林水利,水利厅宿政厅长亲自把他办公室书柜里的资料一本本找出来,提供给我们,还唯恐我们这些“外行”人写不明白。
最近这次我们去采访,一走一过,浮光掠影,无意中就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