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治水史诗(下)
3265900000081

第81章 西部卷(25)

滇池治理为何投资巨大而收效甚微?有人举出日本治理琵琶湖30年无效作为例证,湖泊治污果真是世界难题吗?中国部分水污染治理专家气愤地说,有些官员宁肯相信治不好的专家和企业,也不肯相信能治好的专家和企业,这怎么能治理滇池污染!滇池污染治理应开放,让有志于此的企业有展示身手的机会。

湖泊污染真不好治吗?可是在距滇池不远的阳宗海,是中国少有的从4类水恢复到2类水的湖泊。

距离滇池约40公里的云南第八大淡水湖泊阳宗海,面积31 .9平方公里,蓄水量6亿立方米,同样由于经济开发和旅游业发展,水质恶化,一度达到4类水,也多次暴发大面积蓝藻,危及饮用水安全。占阳宗海流域2/3的宜良县,下决心整治污染,据该县环保局介绍,对阳宗海流域内所有企业实行污染总量控制,先后取缔了网箱养鱼2000多亩,取缔了20多家畜禽养殖场,并以补偿方式取缔了湖面上所有的700多艘机动船,取缔所有面湖的64个采石场,湖旁边所有工厂必须达标排放。同时实行退耕还林提高流域森林覆盖率。县里还在流域农村防治面源污染,要求农民使用化肥量减半并在雨季之前施用。推广使用低残留农药、秸秆禁烧,在流域内建沼气池100多口。还组织农村环保志愿者监督,发放相机鼓励举报污染事件。县里引进国债资金和省市资金2300多万元,建设了一个日处理能力5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和配套15公里的管网工程,在云南9大高原湖泊水质呈现下降的情况下,阳宗海水质改善恢复到2类水,并稳定地保持了4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奇迹!

为了这个奇迹,宜良县每年减少了上千万元的地方GDP,但是由于保住了这一汪清水,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了高质量的巨额投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当地汤池镇农民得到了收益,也提高了环保意识和自觉性。来到阳宗海边,湖底水草和游鱼清晰可见,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人曾来此视察,当地官员请他随意提取水样去检测,他对着一湖碧水连连表示,用不着检测了。宜良县还准备在农村建设生态卫生旱厕,以进一步减少污染。当然滇池与阳宗海有不可比之处,但阳宗海毕竟给人以启示与信心。

其实给昆明信心的还有一群小生灵:海鸥。

从1985年第一小批海鸥到达昆明,到现在已20多年了,它们一年一度如约来到昆明,来到滇池,盘旋在盘龙江上空。这是昆明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只有好的水质,海鸥才会如约而至,给昆明亮起了洁白的希望。

很难说千百年前它们是否来过?也许是来了,又走了,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猜想它们早年一定来过,那时的滇池辽阔无边无际,鱼肥草丰,人烟稀少,只是那时的城市还小,人们还没发现它们的光临。那时的古人已悉数远去,昆明的老居民,比如凤伽异、兀良、赛典赤、沐英、郑和、杨状元、兰茂,过路的马可波罗、徐霞客,建文帝、永历帝、吴三桂,以及后来的钱南园、孙髯翁、袁嘉谷、蔡锷……他们都没有留意这些小生灵的来去。他们在政治和社会的风浪中起伏,可能就无暇关注这些自然的生灵们。而小生灵们,它们对自然无疑比人敏感。人在变化中有时会麻木,人还有世俗的功利观念,红嘴鸥没有。它们是从空中俯瞰昆明的,那些地表的建筑不会引起它们太多的关注。但它们肯定会感受到这里的空气、气流、气场的些微变化。第一批到昆明的小生灵可能已经去世,这是它们的下一二代了。说不定它们注意到了又有几座高楼拔地而起,所以小生灵总爱绕着高楼盘旋,然后才飞到盘龙江和翠湖上。——这情景就像人,“老昆明”是以20世纪70年代作为坐标的,而以古时昆明为坐标的古人已作了古。在今天这个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变革时代,适应今天的变化也许无可厚非,可是人的记忆比海鸥长多了,人的记忆会传承,那就是文化。文化像盘龙江,不会断流,今天的流水不再是昨日之水,可是作为水,它的无形、它的滋润是永远一样的。它升腾为汽,为云,为雨,再重回到当初,我们就不能分辨今日之水与昨日之水的区别,它们融为一体。所以文化不能以今天昨天来区分,也不能以好坏高低来划分,它总是一脉相承、融会贯通的。

1985年,第一批海鸥来到昆明,来到盘龙江。那一年,在南台桥第一次见到它们,昆明人的惊喜不言而喻。同所有昆明人一样,认为这是我们治理滇池和盘龙江有了效果的标志。海鸥年年如约而至,一年比一年来得多。小精灵的到来,为昆明治理滇池和盘龙江带来了希望,带来了信心。

花开花落春多少,惟有报与海鸥知。

昆明人认为,这一年是昆明的海鸥纪年。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市民心中有一种看法,就是认为污染治理是政府运作不力,管理不当。其实政府也觉得很冤枉。有人认为,治理污染的核心在于人,取决于市民的综合素质。每一个昆明人都是受害者,但同时又是制造者,必须转变为治理者。人们不当的生活习惯,如浪费水资源等,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因而大家必须“三位一体”地认识治理过程,提高环保意识,转变为全社会共同积极参与。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滇池从1996年以来已累计投资超过40亿元治理污染,先后建设了6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55万吨,并实施了多条河流的截污工程,但至今收效甚微,水质仍为劣5类,依然是基本丧失了水体利用功能的最严重污染水。

而当时的相关官员却认为,治理污染已获得初步成效——在流域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和污染负荷加重的情况下初步遏制住了滇池水质迅速恶化的势头。

——仅此而已。

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我们可以用“焦头烂额”四个字来形容。

怎么治理滇池?治理滇池要从哪儿入手?政府不可谓不重视,人们的关心不可谓不少,可是文件不少,规划不少,设想不少,办法也不少,但多少年过去,收效并不显著。波光扶不定,丹青难画成啊!

铁腕治滇:河长制的创意

2003年5月,昆明提出的“现代新昆明”发展战略,以滇池为中心,形成各具特色的东城、西城、南城、北城的“一湖四片”城市区。按照规划,2023年昆明城区面积将从180平方公里发展到460平方公里,而滇池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中湖”。规划总人口450万人,计划到2020年把昆明建成“东方日内瓦”。滇池将成为一个“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最大的城中湖”。

这个“宏伟”的城市规划,将以滇池为中心,这样,滇池就更成为重中之重了!

原本就污染的滇池,能承载和描绘这宏伟的蓝图吗?

2008年,有一位官员来到昆明。他就是新任的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

仇和来到昆明,面对的就是这个新昆明的宏伟蓝图。这时,建设已全面铺开,呈贡新区已粗具基础规模。雄图既溢,江山入画,该如何描绘呢?

保护滇池理所当然地被摆在最最重要的位置。滇池,作为云南、昆明的形象、名片,以及关乎昆明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这年初,昆明全力实施了滇池“一湖三环”两年闭合工程、主城区和环湖及29条入湖河道截污收集处理3年达标工程;建立入湖河道水质监测系统、污染源监控系统,做到全面覆盖无盲区,连续监控不间断;实行入湖河道“河长负责制”,确保滇池治理取得更大成效。——这可能是昆明治滇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大事。

2008年1月3日,到昆明履新仅6天的仇和书记在深入环保局调研时就提出一个新思路,这是一个经典论断:“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水,治水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多方关注,特别是一句“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最耐人寻味。抓住要害,抓住突破点,标志着以仇和为代表的昆明市委、市政府将以更加果敢的勇气、更加宏大的气魄、更加超凡的胆略,全面提速滇池治理。

河道清,则滇池清。其实是一个很浅显的常识。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为什么收效甚微?口号是好的,文件是好的,但没有切实的真抓实干的精神,它还是会落空。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滇池主要入湖河道是滇池的主要补给水源,也是污染物进入滇池的主要通道。为有效控制和减少入湖河道对滇池的污染,对入湖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是滇池治理的重要措施,也是滇池治理“六大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

众所周知,一条河的沿线有多少高楼林立,有多少民居和单位,要协调和管理实非易事,也不是任何部门能统筹管理的。

盘龙江能见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景致吗?能见到画舫游船,笙歌舞韵的情景吗?山川入画图,人在画中行。我们在今天秦淮见到了,昆明能再创如此美景吗?它是一个梦吗?

其后昆明正式明确,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确保滇池治理取得更大成效。昆明确定了要全力实施滇池“一湖三环”两年闭合工程、主城区和环湖及29条入湖河道截污收集处理3年达标工程;建立入湖河道水质监测系统、污染源监控系统,做到全面覆盖无盲区,连续监控不间断。同时,正式提出了实行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河道实行综合环境控制目标“河【段】长负责制”,以确保滇池治理取得更大成效。——请注意里边的空间和时间限定词:两年,29条;3年,无盲区,全覆盖。这都是硬指标啊!

说到做到,身先士卒,仇和极有创意地提出了“河长制”。

“河长制”的推出,为滇池治理奠定了一块里程碑。

这一年,是滇池治理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年份。

2008年3月27日,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河道正式明确实行综合环境控制目标“河【段】长负责制”,对滇池沿岸一级保护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行“湖长责任制”。

新的“河长”履新了:盘龙江“河长”仇和,新宝象河“河长”张祖林,大观河“河长”杨远翔,金汁河“河长”李培山,新运粮河“河长”田云翔……

省滇池水污染防治专家督导组16位成员担任昆明市滇池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工作的治污督导长,监督、检查、指导河道综合整治工作。

3月3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作为滇池流域水污染治理的一个新里程碑,它拉开了大规模治理水污染的大幕。4月1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祖林一声令下,3300人的清淤大军会战明通河清淤,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河道义务清淤保洁活动正式开始。

什么是“河长制”呢?“河长制”,将滇池治理的重担切切实实地落在了“官”的肩上。除29条主要入滇河道外还囊括了6条小、短河道,扩至35条河道,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各担任一条河道的“河长”,河道流经区域的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河“段长”具体组织实施,对辖区水质目标和截污目标负总责,实行分段监控、分段管理、分段考核、分段问责。严格按照以目标倒逼进度、以时间倒逼程序、以下级倒逼上级、以督察倒逼落实的工作方式抓好河道综合整治。入湖河道流经区域的党政一把手要对辖区水质和截污目标负总责,各镇【街道办事处】为入湖河道管理的主要责任单位,根据河道管理工作目标,逐级签订责任书,实行分段管理。责任层层落实,成果倒逼,失职问责。——这是昆明几十年来一个斩钉截铁、毫不含糊的决定!

在昆明闹市中的东风广场西的南台桥的桥口,有一个很大、很醒目的标语牌。这里游人如织,许多外地人都在这里驻足,好奇地看那个牌子。这不是广告,却也是广告。上面庄严、郑重地写道:

河【段】长标示牌

河道名称:盘龙江

河长:仇和【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

段长:杨皕【区委书记】

所属辖区:五华区

履职内容:

堵口查污、截污导流;两岸拆迁、开辟空间;

架桥修路、道路通达;河床清污、修复生态;

绿化美化、恢复湿地;两岸禁养、净化环境;

规划设计、配套设施;提升区位、有序开发。

举报监督电话:0971-3622555

这标示牌所包含的含义不用多说了。写得如此明白。将自己置身于风口浪尖并公开透明地要求监督,这里是勇气,信心,也是智慧。

作为“河长”,仇和上任后短短3个月内,便多次对盘龙江综合整治进行实地调研、现场办公,还3次率队全程徒步近27公里进行检查,督察进度,无论烈日还是雨天,从上游到入湖口全程巡查下来往往要花一天的时间。随后,仇和还带头在盘龙江畔种下了“河长林”。其他河道的“河长”也纷纷行动起来,徒步巡查、现场办公,利用雨季栽种“河长林”。

对此创举,有人称,这是21世纪的“大禹治水”;有人说,这是新时期的“愚公精神”。当然也有人观望,有人怀疑,而更多的人是要看结果。

这一年的时间表如下:

2008年1月17日,昆明新政最具分量的规划框架出台,涵盖四个领域:滇池治理、城乡规划建设及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城中村改造。仇和亲自担任指挥部“政委”。

3月27日,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河道正式明确实行综合环境控制目标“河【段】长负责制”,对滇池沿岸一级保护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行“湖长责任制”。

3月3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作为滇池流域水污染治理的一个新里程碑,它拉开了大规模治理水污染的大幕。

4月1日,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河道义务清淤保洁活动正式开始。

2008年7月28日,昆明市委、市政府召开“一湖两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四全”工作动员会,动员全社会、全民行动,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多的力气,以更高的标准,用更严的措施,对“一湖两江”,即滇池、长江、珠江流域昆明境内水环境进行治理,全面截污、全面禁养、全面绿化、全面整治。

市滇管局首次为35条入滇河道建立了“身份档案”,对35条河道和1632个雨、污、农灌口进行了登记、拍照、建档。

市环保局在10条入滇河道建立了12个水质检测点,据悉,年底会增加到23个。这意味着今后每条河道都将通过科学的数据来监测,并通过每一条河道的水质变化来考核每一个河段长的治水责任落实情况和工作成效。

12月31日起全面禁止散养畜禽,2009年12月31日起禁止规模禽畜养殖。这意味着禁养区范围内1632 .27万头【只】畜禽将在1—2年内全面“搬家”;凡是在主城、呈贡新区内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水回用不到位、绿化建设不到位、太阳能设施不到位的,一律不发预售证和房产证。

之后,盘龙江、宝象河、大观河等主要入滇河道30多年来首次实现景观大贯通,纷纷提前初现景观长廊雏形,昔日破旧、拥挤的河岸拆建成宽敞的大道,两岸道路全线贯通,沿岸休闲小景次第出现。昔日不堪入目的河道正在变成家门前的景观乐园。整治后的河道两边开始不断呈现出越来越多让人亲水、爱水的靓丽环境,越来越多的市民纷纷通过各种途径流露、热盼河道整治进展能快些、再快些、更快些,希望能够很快轮到自己家门前的臭水沟也能早日变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