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利
面对全社会形成的有史以来最为强劲的、旨在重视和鼓励的创业热潮,更加切合实际的口号应该是“激情创业、理性行动”。
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策划出版《创业思想力》,这是一件好事情,作者有幸被邀撰写一篇题为“中国创业研究与教育的新进展”的文章。近几年来,创业在我国成为广泛关注的话题,创业研究与教育工作的进展迅速,准确描述我国创业研究与教育的进展是很困难的事情。本文简要梳理了近年来我国创业研究与教育工作,以南开大学创业管理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为重点,介绍创业研究的一些进展,提出一些方向性的建议,目的在于呼吁社会各界对创业研究与教育工作的重视,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创业研究与教育工作。
一、国内的创业热潮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提出创建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发展战略,创新与创业的作用进一步凸显。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原来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口号得到进一步重视,国家一些部委和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创业的政策,一些城市提出创建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城市;政府倡导和推动实施了一系列创业培训项目,如SYB、KAB、YBC等;继“财富故事会”、“赢在中国”、“致富经”等节目外,中央电视台近期又推出大型公益活动《青年创业中国强》;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我国在全社会形成了有史以来最为强劲的、旨在重视和鼓励创业的热潮。
作为多年来从事创业研究与教育的学者,既感到高兴也有担忧。高兴的是创业受到重视,创业是开创新事业,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是创造财富和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在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已经得到证实,政府和社会各界重视创业必然对创业环境的改善和服务体系建设有帮助。担忧的是,创业活动因其机会导向、不拘泥于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快速行动、富于创新并积极承担风险等本质特点而不同于常规的企业经营活动。在对创业活动的内在规律缺乏研究、甚至认为创业成败主要取决于创业者的天赋的情况下,一味强调创业、营造全民创业的氛围并不见得是好事情,反而对创业活动的健康发展造成损害。更加切合实际的口号应该是“激情创业、理性行动”,需要大力开展创业研究与教育工作。
二、中国创业研究与教育工作回顾
创业研究经历了长时间的沉寂后,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而蓬勃发展,进而成为年轻但发展迅速的学术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研究迅速进入了主流管理领域,战略和管理大师关注和研究创业的热情持续高涨,创业文献日趋丰富。我国的创业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
2002年,发源于欧洲的“全球创业论坛”第二届年会希望到中国召开,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校友联系本人建议南开大学商学院作为论坛的中方合作单位。同年9月,“全球创业论坛与区域发展论坛【Global 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在北京长城饭店召开。参加会议的近200名专家学者中60%来自海外。南开大学商学院作为合作单位派出一些师生参加,国内其他单位很少有人关注。大家对创业还没有兴趣,学术界对Entrepreneurship一词也很陌生,更谈不上研究创业。中国对创业研究的重视是最近几年的事情,但发展很快,其中主要的工作有:
第一,部分重点大学相继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倡导并积极推动国内的创业研究工作。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首届创业学暨企业家精神教育研讨会”【南开大学,2003】、“人力资源与创业管理研讨会”【浙江大学,2004,2005,2006】、“创业与家族企业研讨会”【浙江大学,2005,2006】、“亚洲创业教育会议”【清华大学,2005】、“创新与创业国际研讨会”【吉林大学,2005】、“创业研究与教育国际研讨会”【南开大学与百森商学院,2006】、“创业案例研讨会”【南开大学,2009】等。几年下来效果显著,对创业的研究已从比较陌生发展到广泛重视的阶段,创业研究已经成为管理领域学术研讨会的重要主题。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在国内凝聚了跨院校合作交流紧密的研究队伍。
第二,对国际上的创业研究进展进行了及时跟踪和梳理。大量研究集中于对国外创业研究成果的介绍和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创业研究的一些特定的主题也得到关注。《外国经济与管理》杂志在沈国华老师的倡导下,在国内率先开辟“创业研究”专栏,对介绍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三,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创业研究团队。国内重视创业研究的院校往往依据自身的研究基础和学科优势,结合当地环境不同侧重开展研究工作。例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了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借助与美国百森商学院的合作,侧重创业环境研究,连续出版了《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对了解我国总体创业活动及创业环境建设情况很有帮助;南开大学商学院成立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侧重微观层次的创业活动和行为研究,围绕创业活动理性问题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将创业管理与人力资源结合起来,在创业相关领域特别是创业胜任力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发挥技术经济学科优势,侧重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企业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第四,开始关注我国的创业活动并开展实证研究。私营和乡镇企业、产业集群中的创业者、高科技企业、新创企业等成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国外的理论模型开展实证研究成为主要的研究范式。
在创业教育方面。普遍认为,1997年清华大学的“创业计划大赛”是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开端,在这次大赛中,来自清华和北京地区高校的320多名学生组成98个竞赛小组,递交了114份创业计划。1999年1月公布的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其中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从1999年开始,由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联合主办,每两年举办一次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在全国高校产生了广泛影响,对在大学生当中普及创业知识、倡导创业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是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里程碑。2002年8月,“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创业教育研讨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来自国内37所高校的6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这是国内首次有关创业教育的研讨会。2003~2008年北航已经连续承办了6届“教育部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试点院校探索出素质教育、技能培训、创新综合教育等不同的教育模式。
近年来,重视创业教育的院校越来越多,也结合自身情况开展了创业论坛、创业实践等多种活动,浙江大学等院校还专门办了创业先锋班,积极探索创业教育。但从社会需求和总体形势来看,重视和普及程度还很不够,主要表现在:【1】把创业教育片面理解为引导学生创办企业,高职高专院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比重点和普通高等院校可能还高。据调查,107所211高校中仅有41所高校开设了创业相关的课程。【2】开课类型单一,且以选修课为主。多数院校开设了创业导论性的课程,创业教育以入门知识为主,有的学校直接用SYB、KAB的资料开展创业教育。【3】计划但不知道如何开展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方面存在观念和行动的巨大反差。缺乏教材、认知和定位的差异、师资力量缺乏、实践机会少、学生对创业的恐惧心理等都可能是制约创业教育的原因,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创业教育的内在动力不足,对创业教育的重视更多是来自就业压力和政府政策等环境和外界的因素。
三、国内微观层次创业研究进展
从宏观层次关注创业的经济功能转向注重从微观层次提炼创业的科学规律是创业研究不断深化的重要标志。国内则更直接地关注微观层次的创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