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可能进行的六场战争(二)
3332300000021

第21章 千年纠葛,越、柬、老“三国志”(1)

东南亚历史上出现过强大的国家,而且创造了令人赞叹不已的文明,从柬埔寨到印尼都有文物。东南亚滨海或是岛屿,是欧亚大陆南方的交流通道。这一地区接受了东方儒家和佛教文化,以及后来的伊斯兰教,现代又接受了西方文明。

从地理上看,东南亚指的是包括中国大陆北纬30度(大致以长江为界)以南直到中南半岛南端,中国南海西至缅甸伊洛瓦底江的区域。中国西南与大陆东南亚在地理上也是连为一体的,贯纵东南亚的几条大江大河都是南北走向的,多源于中国西南,经由中南半岛注入大海。而这些河谷地带,历来都是大迁徙之地,南北向的民族流动规模声势之大令人难以想像。

古代东南亚丛林密布,地广人稀,瘴气弥漫,这块地方秦以前未形成国家,还和两广云贵等一样都处于部落联盟时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雒龙君。于现在越南北部一带成立国家,名叫文郎。前257年,古蜀国末代王子蜀泮率领其族民,移民到达现在越南北部,建立瓯雒国,自称为安阳王。

中国历史学家潘其旭在《从语言上看壮、老、泰的历史文化关系》一书中提到,越人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已经生活在中国南部了。他们在居住环境上有共同特点,都是南方平原地区或江湖地区.有关百越族群的记载,虽然最早见于商代甲骨卜辞,但他们并不会是到三千年前才出现在中国南方及境外的民族,而是从远古以来就一直居住在这些地区。百越文化特征一直分布在中国浙、闽、台、粤、桂等省区以及印支半岛,语言上也都具有共同的特点。越南北部也是百越居住地,古代百越中瓯越、雒越就是今天越南越族的主要先民。

美国人类学家里查德.皮尔逊(RichardPearson)将东南亚诸民族的起源追溯到了中国长江流域。东南亚诸民族绝大多数都是从中国南方迁去,沿着中国南方的沿海地区进入今天的越南的北部,再从那里进入中南半岛腹地,在迁徙的路上,他们与沿途的土著人及其文明形成融合。

古代百越族群的迁徙,迟至秦汉时期由中国岭南先后向中南半岛迁移。迁移的路线,可能是一路朝西北线溯江而上,沿柳江、南盘江至贵州转云南,经老挝进入泰北;一路是沿西线郁江、邕江、左江,经越南、老挝移入泰北。而在他们迁移之前,50万秦兵南下,与越人交战八年之久,秦才统一岭南设桂林、南海、象郡。当时秦国和秦人在越人心目中是极为深刻的,至汉代之际,汉族尚在形成当中,还鲜有“汉人”之称,岭南越人便将南下的中原人仍视为秦国之人。所以早先迁徙分化的南越人知秦而不知有汉,后随国界划定,又隔绝千山万水,其后裔如泰、老、掸族系习称中国为米uengchin即“秦国”,称汉人为khonchin即“秦人”,称汉语为pasachin即“秦语”。这些称谓,反映了这些先民在历史上最迟迁徙和开始分化的时代的印迹。[15]

越南中、北部曾经长期是中国的一部分。从越南国家的形成看,即是从中国的控制区域剥离出来的一个国家,并形成过程中不断向南扩张。意大利人类学家卡瓦利.斯福札(LuigiLucaCavalli Sforza)认为,遗传距离上距中国南方人最接近的是越南人与泰国人。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统称越人,因分部众多又称百越,公元前3世纪,秦征服百越。百越以南的地方称越南,自此,越南北部置于中国封建王朝统治长达一千余年。

赵佗(河北正定人)在岭南建立的南越国,是现在越南人认为的越南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派大将屠睢率军南下,拉开了秦朝征服百越的序幕。但因为水土不服、疫病严重,秦军很快就被击败,屠睢战死。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的前214年,以任嚣为主将,赵佗为副,再次南征,派大军越过南岭控制广西、广东、福建和越南北部,征服百越诸部族,秦帝国在这一带大量移民设郡,设立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三个郡,其中越南北部归属于象郡管理。之后,赵佗割据一方,在岭南建立南越国,定都南海(今广州)。汉朝建立后,不能容忍南越的地方割据。公元前181年,吕后发兵攻赵佗,由于当时酷暑和潮湿,士兵染上了严重的瘟疫,不能翻越南岭。前113年,汉武帝继续派兵征伐,于公元前111年击灭南越国,并在越南设立了九个郡,实施直接的管理,来自中国的移民潮水般地涌入。唐朝时,今天越南中、北部属于安南都护府管辖的一部分。此后,那个地方被称为安南。

在之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越南北部交趾地区虽然屡有反抗,但是大体上一直受到中国各朝代如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和南汉的直接管辖。前后达一千多年之久。唐朝著名诗人王勃曾经去看望在交趾做官的父亲,途经南昌时刚好赶上都督伯舆的宴会,一气呵成写了《滕王阁序》。在三国时代,越南曾爆发由赵夫人领导的起义,反对三国时期吴国的统治。东吴派名将陆胤做交州刺史,率军镇压,赵夫人死于松山,越南人民在松山上修筑了赵夫人的墓和庙,并称其为“女皇帝”。

939年(唐末五代时期),交趾地方豪强吴权在“白藤江之战”中打败了五代的南汉政权并称王(吴朝),越南的心脏地带北部交趾地区告别了北方中国一千多年的统治,但是并未建立国号与使用年号。968年,交趾豪强丁部领以武力统一了交趾,建立丁朝,国号大瞿越,称大胜明皇帝,这被认为是越南正式脱离中国独立的开始。970年北宋攻灭南汉之后,丁部领怕北宋前来攻打,向北宋表示臣服。并携带方物,向中国北宋皇朝请求册封。第二年,宋太祖册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丁部领之子丁琏又在975年被北宋加封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交趾郡王。980年,丁朝内宫廷内乱,丁部领与丁琏都被暗杀,执掌丁朝兵权的十道将军黎桓借北宋南下讨伐之机篡位,建立了前黎朝,丁朝灭亡。

李公蕴越南史上一个重要人物,据《大越史记全书》记载,“帝之先世闽人,四世祖来天长,以鱼为业”,即李公蕴为中国福建移民后代,也有学者认为他是唐太宗之子曹王李明之后裔。李公蕴原为前黎朝左亲卫殿前指挥使,于1010年篡位,建立了李朝。并迁都原大罗城(今河内),大罗城曾为唐朝大将高骈治所,李公蕴将大罗城改名为升,称太祖,大封宗室,以佛教为国教。李公蕴建朝后,派遣使者去宋朝,向宋朝纳贡,受宋朝真宗册封为“交趾郡王”,至仁宗朝亦封为南平王。1225年,李朝的外戚陈煚篡位建立陈朝,陈煚为福建移民后代,朝廷实际控制者为陈煚之叔陈守度。陈守度为了排除李氏王朝影响,于1232年借口要避讳,将越南“李”姓改为“阮”姓。陈朝末年,外戚黎季犛篡权,于1400年夺陈朝王位,建立了胡朝,国号大虞。据《大越史记全书》记载:“季犛字理元,自推其先祖胡兴逸本浙江人,后汉时来守汕州”。由于其祖胡廉为清化宣尉黎训义子,遂改姓黎。黎季犛篡位得国后又改姓胡。胡季犛篡位得国后,遭到明王朝的干涉,并导致明成祖朱棣于1406年(永乐四年)派大军80万征讨。1407年5月,明朝军俘虏胡季犛及汉苍,胡朝灭亡。明朝占领越南十三年(1414至1427年)于1427年12月撤退返国。

与朝鲜半岛相似,今天的越南是由三个古国合并而成的。公元十世纪前后,从中国到暹罗(今泰国)的海岸线上依次分布着越南、占婆与真腊(今柬埔寨)等国。随后越南的势力逐渐向南方扩张。这一“南进运动”,或称“南部进军”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它直接导致了当时的越南国与占婆国的战争。

在目前的越南国土中部的地区,历史上长期为“占人”所占据,即“占婆”国。早在东汉永和二年(137年),占族人区连杀死汉王朝的日南郡象林县令,从东汉独立出来,占据了原日南郡的大部分地区(现越南中部),以婆罗门教为国教,建立占婆国,与东汉以顺化为界。当时的占婆国位于今天越南的中部,占婆人无论是种族上,还是文化上都与越南人区别很大。占婆文明与印度文明渊源很深,越南和占婆间文化差异使国家冲突不断,同时也更促使越南人下定决心摧毁这个南部的敌人。

占婆国独立后,北与中国各王朝,南与柬埔寨各王国长期交战,早期未落下风。但是越南势力兴起之后,占婆人在与他们打了数百年战争后逐渐被蚕食,占婆国出了几个想振作国力的国君,也是输得更惨。[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