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5年的卡利卡特港。
一支庞大的明朝舰队在卡利卡特(现印度南部喀拉拉邦)附近的洋面上抛锚。卡利卡特,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古里,它是舰队首航目的地。
依靠旗语及鼓锣声,抛锚的命令被迅速地传递到整个舰队的数百条船上。在这只舰队中,明朝宦官郑和任正使,兼称“总兵”。在他的麾下,有都指挥两人,指挥93人,千户104人,百户403人,2.7万名士兵,这是当时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海上武力,古里国王亲自到港口迎接明使。
古里王宫建造在离港口不远的山坡上,从这里不仅可以看到整个港口,而且可以看到港口两侧绵延数公里的种植园,园中栽满了丁香、肉桂、生姜以及珍贵的胡椒。
郑和舰队登陆的这座港口,八十余年后的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才远航到这里。
郑和所率的明朝舰队每次出航船只均在400余艘左右,海上航程平均20个月,船队大致分为五个等级:宝船、马船、运输船(粮船与水船)、座船、战船。郑和船队中最大的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乘坐的是44丈长、18丈宽的大号宝船。即约138米长,56米宽的船。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起航,一艘船可容上千士兵乘坐,英国学者米尔斯推算,宝船排水量3100吨,可载重2500吨。而中国学者唐志拔《中国舰船史》一书中提到,宝船排水量应该达到5000至10000吨,而据彭德清等编著的《中国航海史》,集美航专、大连海运学院、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按南京宝船厂遗址发掘出的各类舵杆与绞关木等文物进行数据推算,满载排水量约22848吨,载重9824吨,在现中国海军的近百艘主力战舰中,超过5000吨排水量的也不过十余艘,而此类舰船,郑和船队拥有30艘以上!它的工艺复杂,以至于现在科学家仍无法完全复制。与欧洲同时期的帆船相比,郑和宝船这种巨舰成本极高,只有倾全国之力才能造出来,而且需要特殊的木材。当郑和舰队开始向海外进发时,当时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能与这支船队相抗衡的力量,舰队的每艘战船上,都装备有大中型铜制或铁制火铳,火炮,以及大量铜制手铳等。其热兵器技术领先世界。例如:火炮炮弹从传统的实心炮弹,改为了内填炸药的可爆炮弹,而欧洲是在14世纪中晚期,才出现少量的发射石弹的火炮。火枪在西方部队的装备更晚,法国直到1566年才淘汰了十字弓,而英国直到1596年才正式将火枪作为步兵武器。
中国的明朝于1368年诞生,朱元璋年号为“洪武”,意指“军力强盛”。在之后长达3个世纪的大多数时间中,不论以哪种标准看,明朝都拥有全球最为发达的文明。中国人的造船和海军武器技术世界领先,还发明了磁罗盘。
郑和,民间流传多种版本,郑和,本姓马,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人,郑和约于1371年出生,信伊斯兰教。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远祖可能是阿拉伯人或新疆畏吾儿(维吾尔)回教徒,随忽必烈征服大理,因而定居云南。郑和本人在年纪极小之时,便作了明军的俘虏,送进宫中当小宦官,被派在北京的燕王府之中服役。明成祖朱棣很喜欢他,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即位以后赐姓郑,屡升他的官位,至“内官监太监”,官居正四品。郑和在永乐元年从道衍和尚(姚广孝)皈依佛教,受“菩萨戒”,法名“福善”。
《明史.郑和传》中记载,郑和下西洋,一共下了七次。明朝舰队到过的地方极多,而最远的是非洲东岸。郑和精通航海术,熟通天文地理、船舶操作与修理等技能。在明史中,有一点容易被忽略,那就是隐匿郑和下西洋之后的一些事。郑和下西洋胜利归来之时,朱棣给他的加冕仪式隆重非凡,然而,那个胜利归来的“郑和”并非真的郑和,真正的郑和,在途经大西国境内时,被暗流卷入海底,之后便不知去向。
郑和舰队多次往返于印度洋、波斯湾和红海沿岸的阿拉伯港口。舰队航行干线是:由南京经太仓到福建长乐,入洋,直航占城的国都(今越南归仁),然后到爪哇的苏鲁马益(泗水),再到苏门答腊岛南部旧港,再以后去马来亚半岛西岸满刺加,满剌加(马六甲),是郑和的根据地之一,设仓库与兵营。从满剌加向西北,到苏门答腊岛北部的苏门答腊国(现亚齐等)。由苏门答腊国西航,到锡兰山(锡兰岛),然后绕印度半岛南端而北,到葛兰、柯枝、古里。支线有许多条,远至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旧港,即现在印度尼西亚的巨港,原名三佛齐。元末明初,有许多中国百姓及士兵来此定居。陈祖义,明朝海盗集团之首领,祖籍广东潮州,陈祖义控制马六甲一带十余年,自立为三佛齐(今属印度尼西亚)的渤林邦国国王,称雄于中国台湾及日本、南海、印度洋,手下超过万人,战船百艘,周边小国向其进贡。
郑和第一次航行时,他在苏门答腊南部的旧港,与陈祖义的舰队激战,当场杀死海贼5000余人,并将陈祖义抓捕。押回朝廷斩首。
据《明史》记载,第三次航行时,在锡兰(今斯里兰卡),国王亚烈苦奈儿设计将郑和骗进国都,派五万士兵到海边劫郑和的船。郑和回不了海边,带身旁仅有的两千人的卫队,攻占了该国的国都,将亚烈苦奈儿及其妻子活捉,押解至南京。明成祖后放亚烈苦奈儿回国,另立其亲属一人为锡兰国国王,这位国王以后与明朝往来密切。公元1459年,锡兰王子世利巴交剌惹率使团来明朝,就在王子即将回国时,锡兰国内发生了变故。国王的外甥兵变,篡夺王位,凶残地将锡兰王子族人全部杀掉,王子无奈之下,取世利巴交剌惹的第一个字“世”为汉姓,定居泉州,终老于明朝。
1985年,斯里兰卡要求中国协助寻找锡兰王子后裔,结果发现,500年后,锡兰王子后裔许世吟娥仍在中国快乐地生活。2002年6月,斯里兰卡政府向许世吟娥发出了访问邀请,许世吟娥终于回到了她祖先生活的土地。斯里兰卡举国以王室礼仪隆重接待,称其为“锡兰山公主”。政府部长致词欢迎公主回家。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斯里兰卡的萨纳亚克.贾亚拉特纳总理,一天之内三次会见许世吟娥,表达对500年前来华的锡兰王子的崇敬之情。
第四次航行之时,郑和在苏门答腊国帮助该国国王宰奴里阿必丁,打败争位者苏斡拉,一直追到喃勃利国,将苏斡拉活捉,押解到南京斩首。在其余的几次,即第二次,第五次至第七孜,郑和都没有动武。
郑和舰队远航并不是以征服和占领国家为目的,主要是出于自卫。舰队没有建立一块殖民地,也没有在海上掠夺财物。舰队所到之处,只留下了明朝先进文化和技术。它是一支真正的“和平舰队”。
明代风帆和水密技术独步全球,郑和船队在下西洋的航海中,使用了航海罗盘和名震航海史的过洋牵星术进行导航。其罗盘可测量和确定船队的方位、航速、航距和路线,并选择确定最佳的航线,这种技术是中国对世界航海史的一大贡献。过洋牵星术,是靠日月升落来辨别方向,靠测星体高低度来量远近等,对船队的方位、路线以及舰距等进行判断定位。
在船队的指挥和调度方面,郑和船队配有交通艇、信鸽、音响信号(锣、喇叭、螺号等)、旗帜、灯笼等装备。白天以旗语指挥,夜间悬挂灯笼编队,雨雾天以号角、锣鼓或信鸽进行联络。
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组织这样规模庞大的舰艇编队远洋航行,西方的航海家,一直到15世纪末,还是靠观察南极星同其他星宿高度的简单仪器来确定航行方位。郑和舰队在航海技术、通讯指挥以及船队的战术编队上,领先世界至少70年以上。而与之相比,60年后,1492年从西班牙起航的哥伦布船队仅有三条船,水手90人。哥伦布的旗舰圣.玛利亚号,长度只有80多尺,排水量233吨。1497年,开辟了欧洲至印度洋航线的达.伽马旗舰圣﹒加布利尔号则较大,但也只有400吨。而1519年出航绕过南美洲、横渡太平洋的麦哲伦船队也只有5条船,乘员280人,麦哲伦的旗舰特立尼达号仅有110吨。
据统计,在明成祖鼎盛时期的1420年,明王朝拥有3800艘船,其中1350艘巡船,1350艘战船,以及驻扎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400艘大船和400艘运粮漕船,郑和舰队也只是强大的明帝国海军的一支海上机动舰队。
西班牙籍历史学家胡.冈萨雷斯.德.门多萨曾在《大中华帝国史》一书描述欧洲人眼中的明朝船队,“他们古代有关航海史树的记载,那里清楚地写道,他们航行到印度群岛,征服了从中国到印度尽头的所有地方,他们很平静的占领那些地方直到他们出自好意制定放弃的法律。因此,在今天,菲律宾群岛和克罗曼的海岸,即纳辛加国道孟加拉海的海岸,仍留下有关他们的重要纪念;那里有一座城镇至今叫做中国人的土地,因为他们兴建了它。在卡利古特国留有类似的遗迹和纪念物,哪儿有很多树木和果子,根据当地人说,那是中国人管治该国时运往的。今天在马六甲、米洛、站坡及其邻近的别国,还有类似的遗迹。”“他们为打仗制造大而坚实的船,有高船楼,分设在船首和船尾,很像来自列潘特的船,和葡萄牙人驶入东印度的船,他们的船很多,以致一个将官,可以在四天里召集一支六百多人的军队。……他们有很多其他种类的船,有些有绘画和涂金的廊子和窗户,……他们用来修理船只的沥青在该国十分丰富,用他们的话叫做漆,是由石灰,鱼油,以及他们称为油麻的膏制成;它很坚固,防蛀,因此他们的船比我们的船耐用两倍。……他们船内的泵和我们的大不相同,要好得多,它是有很多片组成,有一个抽水的轮子,按在船内侧,他们用它很轻易地把船内的水抽干,因为只需要一个人转动轮子,一刻钟内可以抽干一艘大船,哪怕裂缝很大。”
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教授,军事专家詹姆斯.霍尔姆斯认为,郑和七下西洋正是明朝软实力的体现,宦官郑和是兜售明朝价值观的理想大使,他的远征确保了明朝成为出现在印度洋上的第一个航海舰队。政变上台的朱棣担心朱允文流亡海外会随时夺权,郑和目的之一就是搜寻朱允文,皇帝同时想利用对外贸易来弥补明朝政府连年战乱后亏空的财政,恢复并扩大朝贡制度。郑和的宝船上装满了珍珠宝物,给予沿岸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好处换取他们对明朝的臣服。郑和在面对危险情况时,也毫不迟疑地动用军事手段。
遣使下西洋,明成祖朱棣的想法是,“耀兵异域,以示中国富强”,接其贡使到中国觐见,并以国营船队来垄断海外贸易。船队每到一国,首先向当地国王或酋长宣读诏书,举行隆重的册封典礼,赏赐宝物。除了建立藩属关系之外,郑和还奉命调解海外各国之间的纷争。每次下西洋,随船队来中国的各国贡使、国王等都大量增加。1423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航的时候,船上载有16国1200多名使臣及其家属。到永乐晚期,来朝贡的国家超过60多个。
这么多国家乐于朝贡是有原因的。明朝在接受香料、珍奇等贡物后,按“赏赐厚宜”的原则予以赏赐。而且,这些贡物,与贡使随带的“附进物”比较,实在是少而又少。一般来说,“附进物”往往超过进贡物品数十倍。日本有一次朝贡3610把日本刀,“附进”的刀却多达35000把。
为鼓励海外各国多来朝贡,明朝政府对“附进物”全部免征关税,“附进物”的贸易价格也不由市场需求决定。在日本,一把刀仅值800到1000文,政府却给价5000文。获得厚利的日本贡使便以朝贡为名大量输入刀剑,数量年年增加,总额不下20万把,统一由明朝国库开支收购,却又不能卖出,只能搁在礼部仓库里。
1433年12月,天方国使者乘船前来朝贡。一个细节是,天方国使者,向朱瞻基进献长颈鹿。没见过长颈鹿的明朝人,误以为这就是神话传说中的寓意福瑞之气的麒麟,因此,礼部尚书率满朝文武向明朝皇帝称贺。事实上,在以明朝官方为主导的朝贡贸易体系中,与海外各国获得的丰厚实利相比,中国得到的是一种象征性的政治虚荣。与欧洲不同的是,明朝皇帝在派遣数万海军,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十数年之后,仍然厉行禁止民间海禁“片板不许下海”,郑和的船队不准民间海商跟随。同时,郑和的船队沿海岸航行,并不深入大洋,其“革命性”的造船技术并没有机会得到验证,下西洋始终没有形成一种可带来巨大赢利的商业模式。由于,支撑朝贡贸易体系的下西洋活动消耗巨大,这就为无视海洋的明朝官员们找到了借口。
伴随着郑和几次下西洋活动,反对之声持续不绝。1424年,朱棣去世。朝廷中反对派占了上风,于是,明仁宗下诏“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郑和船队被封,全体官兵被调往南京镇守。直到1430年,明宣宗朱瞻基为了扭转“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的局面,决定再派郑和下西洋,但这次远航,是中国控制南海辉煌的顶峰,也是退缩乃至没落的开始。
1433年,郑和舰队返国。郑和的死亡不仅仅意味着“郑和下西洋”的结束。3年之后,曾任郑和船队副使的王景弘,送苏门答刺等11国使团回国,此后,明朝政府再也没有派船远航过。
郑和去世后半个世纪,明朝官员认为下西洋是祸国殃民的“弊政”,郑和航海图等官方文档也被兵部尚书刘大夏等焚毁,宝船从此笼上了近600年的历史迷雾。
在1457年,葡萄牙王阿丰索五世让意大利传教士毛罗绘制世界地图,在标注中,毛罗记录了一个明朝大航海事件,1420年左右,有一条“中国式帆船”横跨印度洋,穿过迪布角外的男岛、女岛,绕过好望角,取道绿色群岛与暗海,向西和西南方向连续航行40天,大约2000海里,只见水天一色,别无他物,便在第70天又返回迪布角。这副地图副本,近五个半世纪几经辗转,现藏于威尼斯马尔西亚那国家图书馆,闯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船,究竟是谁在驾驶?地图上记录的航行海域又在哪里等一系列问题,毛罗并没有提及。从时间来看,1420年,正是郑和第三次下西洋之时,那条神秘的“中国式帆船”,很可能是郑和船队中的一个分支。
二.围堵与崛起,海权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