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在8、9岁的时候,自留地边上的沟里撒了些方瓜种子,几场雨过后,长得郁郁葱葱,结出的方瓜有一米多长,沉甸甸的。大人忙,我就用小时侯坐的童车(木质四个轮子)推到集市去卖。
记得那时候行情价每斤1毛2,为了避免我算不过帐,1毛1斤,超出无论多几两都算1斤。
我来到熙攘的集市上,慌里慌张的。到处都是叫卖声,我躲在角落里一声不吭,经过的人可能不认为一个小孩就是这摊的老板,所以无人问津。
一个街坊大婶看到了,就说:你怎么不吆喝啊?看我张不开嘴,她就帮我嚷嚷起来:卖方瓜拉,1毛1斤,快来买啊。很快聚集上来好多人,因为物美价价廉,不到半小时被抢购一空,到最后,胳膊疼得秤砣都不拿不起来了。
这是我第一次做销售的经历,那时起我知道了卖东西首先得会吆喝。
在K公司,我从吆喝开始,步入了销售的行列。
01年的腊月,北京干燥的寒冬把大地冻得硬梆梆的,光秃秃的树枝上一群乌鸦鸹噪着。
这是我到K公司的第四天,骑着那辆在缸瓦市60块钱买的二手黑车,从鼓楼租住的平房出发,沿中轴路往北,到位于中日友好医院附近的新公司上班。
北风凛冽,吹到脸上刀割一般。我埋着头使劲地蹬着,背上出了汗,大衣被吹透后冰冷刺骨。满脑子还在想着那些术语:BS结构、PHP、MYSQL。。。
这几天一直捧着厚厚的产品手册在看,教育软件为教育信息化服务,听名字我就知道是干什么用。比如教育资源库,自然是为老师备课做课件提供素材的;网络考评系统,先设定试卷信息—从题库抽题—生成试卷—网上作答—自动阅卷—最后成绩统计。但光知道这些是不行的,还要了解技术的特点,这就不得不和一些IT专业知识沾上边。
当了两年语文老师,计算机也就够用用OFFICE的水平,学习这些知识实在是比文言文还难懂。
后来我发现,所谓隔行如隔山,因为陌生,所以对困难想象得过于严重了。搞软件开发的才需要知道程序语言怎么写,除此之外,其他人包括客户知其然没必要知其所以然。面对客户,每次课只有半天,我只需要组织好这一个教案,以后就是重复劳动。
想到了这一点,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这篇教案里,80%的应用语言是我懂的,我只要找到20%的技术语言就OK。
于是,我圈出资料里那些天书般的单词,虚心地请教老同事,弄个大概,以便在我一大堆通俗语言里偶尔蹦出点有科技含量的词撑撑面子。
就在我怀着茅塞顿开的喜悦啃单词的时候,这天下午,一个紧急任务降临到我头上。
东北大区在辽宁F市的一个项目,实施完毕后需要给全市学校的计算机老师作培训。产品部除了在学习理论的我,其他人都出去实践了。
当天晚上就得坐火车走,枪还没学会拉栓就得上战场了。
北上的列车在夜色中隆隆前行,卧铺车厢的灯已经关了,站在车厢接头处的灯下,我手拿产品手册和念经一样嘟囔着,一包烟支撑着我到了天亮。
99年第一次走上讲台前,我都没有现在的忐忑不安,几个小时后,我走上的,将是一个新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