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个春天,我开始读书,这是个久违的举动,坐得下来,静得心来,像迁徙的小鸟,终于可以停在枝头,歇歇脚,理一理杂乱的羽毛。
每天的饭后,秦兰在客厅看她的连续剧,我躲在书房里看书,这是我唯一可以抽烟的特区。平淡的日子里我们没有太多的话,说了很多年,话题越来越匮乏了。
一直以来,我对新书有强烈的不信任感,这和我大学里当过出版商的“枪手”有关,在急功近利的商业社会,书也成了一种商品,和电影一样,注重了形式,而忽视了内容。于是,封面越来越唬人,实际上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最经典的“攒书”案例是香港选首任行政长官的前夕,某书商早早地组织人(估计像我这样的)搜集整理了包括董建华在内的多名候选人的传记,全部编辑成书,并购买了书号,当结果一公布,印刷流水线上董建华这本就开印了,一夜之间大批成书造出,迅速发往全国各地。到第二天下午,很多街头书摊已经可以看到了,人们对这位热点人物的关注,让这本书卖火了,书商也赚大了。
文艺作品没什么,很多是抓住个热点玩命地炒作,赚的是“眼球”经济,这类书籍迎合了人们的好奇心理,娱乐一把,当不当真无所谓。最可恨的是打着教育、心理、营销等“学术”的幌子东拼西凑,胡编乱造,甚至是胡言乱语,让人们以学习的心态接受了一大堆“垃圾”。
我曾经也是教育“垃圾”制造者,现在良心发现,自揭行业内幕。
在浩如烟海的商业书籍里,我用挑剔的眼光寻找着“鸡群中的鹤”,发现确实还是有不少的,我最推崇的人物是菲利普•科特勒和卡耐基。
菲利普•科特勒被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他的《营销管理》是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营销学教科书,该书成为现代营销学的奠基之作,它被选为全球最佳的50本商业书籍之一,许多海外学者把该书誉为市场营销学的“圣经”。在大多数学校的MBA项目中,这本著作是市场营销学的核心教材,它改变了主要以推销、广告和市场研究为主的营销概念,扩充了营销的内涵,将营销上升为科学。本书的中心思想就是企业必须积极地创造并滋养市场。“优秀的企业满足需求;杰出的企业创造市场。”这是他的名言。
卡耐基则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人际关系学家,被称为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本身也是企业家、教育家和演讲口才艺术家。他一生致力于人性问题的研究,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对人类共同的心理特点,进行探索和分折,开创并发展出一套独特的融演讲、推销、为人处世、智能开发于一体的成人教育方式。他的《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两本书里有不少名言都可以当座右铭的。
我认为,营销和心理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把营销看成是一台构造复杂、组件繁多的机器,那心理就是保证运转的润滑剂。难怪卡耐基说“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是推销员”,作为营销体系的一个普通环节,却对人的智商和情商都要求很高。
说到情商,我有点脸红,这就是我曾经制造的“垃圾”。1996年,当情商的概念被书商发现并大肆炒作的时候,什么事都和情商扯上边,包括《情商与婚姻》、《情商与职业》、《情商与人生》等等。而情商和教育啥关系呢?我估计是国内系统“研究”这个“理论”并发表著述的前几人之一。
那年我仅仅1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