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热门商品投资
3423400000027

第27章 咖啡能重新振作起来吗(2)

后来霜冻袭击了他们高海拔地区的阿拉比卡树,导致严重损害,不可避免削弱了到来的收成,甚至后来产季的收成。据所罗门美邦(Salomon Smith Barney)的一项研究报告,在20世纪,巴西有17场“较大范围的霜冻”,或者说每隔6年一次,都发生在6月和8月之间,当然,那是南半球的冬季月份。咖啡价格更喜欢以激动人心的价格飙涨方式,对巴西的霜冻新闻作出反应。当这种严酷的时期逼近,生产商和贸易商都变成了气象学者,价格动向依据那些即将影响巴西阿拉比卡咖啡树的各种天气。例如, 1994年,巴西遭受了一场著名的“双重霜降”--接连发生的两场霜冻对咖啡树造成了大范围损害。市场即刻看涨,把咖啡价从每磅1美元送到接近3美元。显然,因为有好的理由。随后的产季,美国农业部判断咖啡产量下降了40%。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咖啡价从每磅75美分剧增到1977年的历史纪录每磅3.25美元,因为1975年7月另一场毁坏性霜冻重创了巴西的咖啡树。1976年收获时,原来估计可能产2 800万~3 000万袋的,结果只产了950万袋--据当年商品研究局分析报道,“按照受影响的覆盖区域和树的数量,这毫无疑问是人们记忆中最坏的收成”。那场著名的霜冻让巴西咖啡产量在随后的几年都低迷不振,导致了1977年咖啡那同样著名的高价格。

让我们进一步看看咖啡现在的趋势,听听它们可能告诉我们的有关未来咖啡价格的方向。

供 应

过去10年,世界上有大量咖啡。从1995~1996产季到2002~2003产季(除了有一年),每年世界咖啡的收成都惹人注目,年均产1.06639亿袋。2002~2003产季收获时就预报会破纪录,结果的确如此:经国际咖啡组织(ICO)确定的产量有1.2亿袋。国际咖啡组织是位于伦敦的政府间咖啡组织,代表世界主要咖啡生产国。充足的咖啡收获导致咖啡生产国在1998~1999产季和1999~2000产季累积了大量库存,到2001年9月,世界咖啡存货有15%来自前些年。算上那些年的消费水平,全球库存量差不多由5个月的供应量组成。分析师们纳闷所有那些存货何时会开始缩小。

巴西是世界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现在越南已经取代了哥伦比亚第二的位置--无论是在产量上还是在出口量上,越南在1998~1999产季都创下纪录,甩掉了亚洲咖啡强国印度尼西亚,在随后的产季超过了哥伦比亚。越南的咖啡产量在1999~2000产季增长了一半多,据美国农业部对外农产品贸易服务署报道,越南生产了1 100万袋多的咖啡,占世界总产量的10%还多。

如此充足的供应,导致价格陷进了低位。由于不能赚钱甚至不能收回生产成本,巴西咖啡农离开了咖啡市场,为国内的汽油醇转种甘蔗,为中国种大豆,那意味着更少的咖啡树在产出。那些待在咖啡市场上的人无力保养咖啡树、雇用足够的劳工,这也会损害以后的收成。

2003年,美国农业部通告咖啡库存将比头年底库存2 840万袋下降24%,这让投机者脸上挂上了几丝笑意--有三年半没有看到咖啡的价格达到能抹平咖啡生产成本的水平了。原因何在?看上去像某种商品投资的经典案例:充斥着低价和投资不足的商品,不可避免导致供应缩小。的的确确,据国际咖啡组织报告,2003~2004产季的收成比上年的1.2亿袋减少了15%。总的来说,产量下降,如2004年《CRB商品年鉴》报告指出的那样,“部分是由于长期低价期间咖啡树未被好好照管所致”。成长季节的头4个月遭受暴雨进一步损害了收成。

据国际咖啡组织的数字,巴西阿拉比卡产量下降了40%。据美国农业部数字,巴西咖啡出口也减少了17%。实际上,哥伦比亚的出口也在减少,在那里很多农民离开了咖啡种植,总之,先前“收益不大的”咖啡种植地区已经停止了种植。

供应最终下降,加上美元疲软的助推,咖啡的价格开始上涨。到2004年中期,巴西农业部国家商品供应部门估计,如果是好天气的话,2004~2005产季将会有个好收成。可是,这解释不了所有那些被忽视或者来自推测的咖啡树如何满足上涨的需求。

还有,天气要配合多长时间?如果你探究一下过去30年来咖啡价格的历史,你会注意到在每一个10年有一场坏天气,在中美洲有干旱、暴雨,或一场毁坏巴西阿拉比卡树的恶劣霜冻,削弱一两季的供应量。上一场在巴西的霜冻是在1999产季,那是一场相对短暂的袭击,对产量的损害没有料想那么大。价格回落。1997~1998产季,两场飓风袭击了墨西哥的产区;在危地马拉和巴西,干旱妨害了收成。供应下降。在1997~1998产季,咖啡消费量超过了该产季的产量。咖啡市场仍在等待这个10年一遇的真正的坏天气。

需 求

美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消费国,要消费全世界出口量的27%,所有咖啡(每年差不多2 100万袋)几乎都靠进口。(夏威夷州产一些咖啡,包括著名的康纳牌,但其比重对于世界咖啡市场微不足道。)大部分美国人可能想象不到,咖啡在世界其他地方并不流行。世界人口中只有20%消费咖啡,他们集中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第二大咖啡进口国是德国(占17%),其次是意大利、法国和日本(各占9%)。

据国际咖啡组织资料,过去10年世界咖啡需求以平均每年1.3%的幅度上升,而同时期供应年均升幅是3.6%。低价格已经导致咖啡供需的戏剧性转变。

例如,据美国农业部资料,2002~2003产季的咖啡消费量是1.14亿袋,比上年上升一个百分点。如我们上面已看到的,2003~2004产季咖啡产量大幅下降,从上一年的1.2亿袋下降了15%,可望产出1.02亿袋--2004年,这个数字很可能低于咖啡消费总数。

所以咖啡需求最终会超过供应。如果咖啡的需求简单地以前10年的年平均数1.3%增长,很可能几年后就会赶超供应。你需要咖啡树产出咖啡,价格就必须涨得更高--还得维持??段时间的高价位,以此劝说农民进入咖啡市场或者回来种植咖啡树。在能有起色甚至提升产量之前需要3~5年,据各方消息,种植者仍在退出咖啡生意。

中国市场如何

像其他商品生产商一样,咖啡生产商也在动中国的脑筋。但是与其他商品不同,在中国这个根深蒂固的饮茶者的国度,咖啡是那种需求还没有被认识到的商品。

当然,国际咖啡组织已经把全球其余80%的人口作为潜在的咖啡消费群体,中国当然是其攻关的目标。国际咖啡组织从1963年开始攻关以来,在咖啡需求上并没有真正的突破。该组织声称1998年以来,中国的咖啡进口已经翻番,但是把很少一点儿进口量翻番最终还是很少的进口量。例如,在1995年雀巢和麦氏介绍它们的速溶咖啡到中国之前,事实上喝咖啡是中国人前所未闻的事。在中国大多数人仍居住的农村地区,目前情况依然如此。估计中国的人均咖啡年消费量是0.2千克--不到1磅;相比之下,瑞士人达到的消费水平是中国人的50倍还多,约每年每人10.1千克,而美国人一年喝20加仑。

有些报道显示咖啡在中国,至少在中国的年轻人和成长中的城市中产阶级中间已具备了一些魅力。中国全国性英文报纸的网站ChinaDaily.com.cn报道说,“受过更高教育的中国人极可能喝咖啡”,但是显然不比他们稍欠富足的中国同事多喝多少。2004年,该网站报道中国咖啡消费量只占世界咖啡消费量的一个百分点。

1999~2004年,星巴克在中国总计开了102家连锁店(包括在北京的41家和在上海的41家)。几乎没有在门口排长队的。即便最便宜的咖啡饮品(价位在1.5美元)或略贵的,对那些被吸引到这类时尚场所来的、地位上升的年轻白领来说也太贵。从中国香港和台湾来的竞争者也已经加入到城市的咖啡市场里,但是所有的咖啡馆都是针对相同的消费群体在竞争--简直客流稀疏。星巴克努力赢得新顾客的做法是:与其投钱打广告不如直接把折扣返给员工和主顾。

满怀希望的咖啡生产商指向日本,另一个传统的饮茶国家,现在是世界第三大咖啡消费国。然而,这种消费习惯的转变,用了数十年才完成。

对咖啡的展望

一个咖啡牛市需要具备的所有典型要素已经到场:低价格、更少的种植者、更少的咖啡树、更少的咖啡以及持续增长的需求。这头看涨的牛也很可能会因坏天气而得以推进。

此外,某些其他典型的事情很可能发生,这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咖啡投机商要关注的。当咖啡行情开始下一轮看涨,价格持续停在高位,看好的投资者会想象所有那些新买家都在中国、印度和俄罗斯。他们将提出报告显示有关需求的各种数字都在增加,告诉你为什么“这次的咖啡行情跟以往不一样”。其中一些数字是真的,但是咖啡价格将不会不同--这类分析并不新鲜,它们也曾声称2000年互联网公司将聚集起来打造“新经济”,声称1989年日本将主宰世界,声称石油价格在1980年后将涨3倍。

那就是我们见到过的--典型的牛市歇斯底里。当这样的事在咖啡市场发生时,要认清其面目,攥紧你赚的钱,到别处寻找价值。

咖啡期货在以下交易所交易:巴西商品期货交易所(BM&F),东京谷物交易所(TGE),伦敦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LIFFE),纽约商品交易所(NYBOT)的咖啡、糖及可可交易分所(CS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