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健康吃,放心买
3423800000015

第15章 法则6:素质决定健康水平(3)

消费者不能指望国家提供绝对的食品安全保障,政府监管部门的努力,只能是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饮食危害风险。如同防止刑事犯罪或是交通意外伤害一样,不可能为每人配备安保人员。如果你自己不遵守交通规则,再好的安全保障制度也无法保证你的人身安全。所以,消费者应该主动了解、学习饮食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危害风险,积极主动地规避这些风险,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的健康。

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前所述,消费者自身的态度与行为对食品安全状况有很大的影响。

2.食品检测合格并不说明完全没有危害

消费者常常会依据工商、质检机构的抽检结果,去判断食品的安全性,并将其作为选择购买的依据。但很多监管机构的抽检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消费者所购买食品的安全水平。

某类食品质量检测的结果达到100%的合格,确实能说明,这类食品的安全性比抽检合格率低的时候要好,但并不意味着这类食品100%没有危害健康的问题。

质量抽检时,很多判定食品质量好坏的依据指标并不是安全性指标。实际抽检中所检测的安全性指标,只是一些发生频率相对较高,而检测技术难度与检验成本不是很大的危害指标。在一般的食品质量抽检中,多数种类的潜在危害性指标是不会列在检测范围内的。比如,各种霉菌毒素、N-亚硝基化合物、二恶英类、苯并芘类等有害成分在食品中广泛存在,但一般的质量抽检中,往往不会将这类有害成分作为检测指标。

任何食品,即使达到国家卫生要求,对消费者的健康安全保障也是非常有限的。以牛奶为例,从原料奶的生产到产品进入商场,在各个环节中可能引入或生成的危害因子有数百种。而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巴氏杀菌、灭菌乳卫生标准》(GB19645-2005)仅规定了铅、无机砷、黄曲霉毒素等化学危害成分的含量标准,及菌落总数、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规生物危害指标等共7项指标;其中虽然列出了黄曲霉毒素,实际抽检产品时一般也不能检测黄曲霉毒素含量。根据这些卫生指标对市场产品进行检验,产品的合格率即使很高,甚至达到100%,也不能充分保证乳品的安全性。按

照这个标准对乳品的质量进行检测,无论是2008年3月导致广东珠海150多名儿童中毒的“大亨”乳品,还是2000年使3万日本人中毒的“日本雪印”牛奶产品,都可能是合格产品。因为这些奶产品中的致病因子,是葡萄球菌产生的肠毒素,而不是活菌本身。这种毒素不是卫生标准规定的常规卫生检测指标。世界各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存在类似的情况,导致人体健康危害事件发生的,往往并不是那些“规定必检的”有害成分。

质量检测时抽检的样品,也并不能完全代表消费者所购买的食品。这里有样品抽检的原因,也有消费者对食品来源的选择问题。因而,抽检样品的质量水平也就无法代表消费者购买的食品质量水平。很多案例可以说明这类问题。

据2008年7月13日中国新闻网报道,国家质检总局的最新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显示,中国啤酒合格率近100%。质检总局依据强制性国家标准《啤酒》(GB4297-1991)、《发酵酒卫生标准》(GB2758-2005)、《饮料酒标签标准》(GB10344-1989)及相应产品标准的要求,共抽查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49家企业生产的150种产品,对卫生、理化、感官、净含量、包装、标签等23个项目进行了检验。产品实物质量抽样合格率为99.8%。仅有4种产品不合格,分别属于酒精度、原麦汁浓度、净含量负偏差、双乙酰含量及标签等项指标不符合有关规定。

这样的国家监督抽查结果确实可以说明,通过正规渠道进入市场上的啤酒质量已基本没有问题。但这并不能说明,国内每位消费者都可以无忧无虑饮用啤酒。

按照有关标准进行啤酒质量抽检时,检测的安全性指标只有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铅含量、二氧化硫残留量、甲醛含量、酒瓶质量及产品捆扎方式等项目,而不能反映出其他更多危害因素的水平。这类抽检行动中检测的样品,一般是从生产企业的产品贮存库中随机取样的。所以抽检结果,并不能代表市场上销售的啤酒产品质量。因此,抽检结果很好也不能代表我们的食品就是安全无害的。

另外一个案例也很有代表性。

沈阳有关部门曾对外界公布:2008年上半年检查方便面20批次,糖果35批次,肉制品67批次,婴幼儿食品10批次,大米10批次,速冻食品20批次,茶叶30批次,酱菜10批次,水发产品20批次,豆制品30批次,牛奶45批次,干调品20批次,抽检合格率为100%。

据辽宁媒体报道,2月12日辽宁省质监局公布的干制水产品合格率仅为38.1%。似乎辽宁这些“干制水产品”与沈阳抽检的“水发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任何关联性。相邻的吉林省工商局第二季度在四平、辽源、长春3个地区共抽检了16个经销单位经销的、19个生产企业生产的19个香肠样品,检验合格率为63.2%。这些地区发现的不合格产品似乎也没有进入沈阳市场。

北京食品安全办公室在2008年上半年的抽检中,数十种食品因有害成分过高而被强制下架。其中有5种产品标注产地是沈阳、5种属于辽宁省,如下所示,括号中为检出的超标有害成分。

沈阳市沈北新区××食品厂 铁板烧鱿鱼丝(胭脂红、日落黄)

沈阳××食品有限公司 鸡爪(亚硝酸盐、诱惑红)

沈阳市铁西区××食品经销处 香菇(二氧化硫)

沈阳市××朝鲜风味食品加工厂 牛板筋(甲醛)

沈阳市××食品厂 海苔(糖精钠)

大连××食品公司 鱿鱼丝(甲醛)

大连××食品有限公司 烤鱼片(甲醛、亚硝酸盐)

营口××肉制品有限公司 五香酱牛肉、辣里脊(山梨酸)

辽宁省丹东市××食品厂 鲜烤鱼(山梨酸)

辽宁省大连××渔业集团公司 鱿鱼丝(甲醛)

不知道这些厂家的食品,究竟是未能进入沈阳市场,还是因为抽检原因未被发现。如果是后一种情况,消费者当然不能对这类食品安全性无忧无虑。

还有一个案例能突出反映质检监督的局限性。据2008年6月4日千龙网报道,北京市工商局在端午节前,对本市大型商场、超市内销售的粽子进行了质量监测检查,分别在朝阳、海淀、丰台、昌平、大兴5个区县的12家连锁超市、食品店共抽取11个厂家生产的50个品种的粽子样本,并根据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对酸价、过氧化值、铅、总砷、挥发性盐基氮、黄曲霉毒素B1、菌落总数、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防腐剂、甜味剂等指标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只有1个样本因酸价超标判定为不合格,抽检合格率为98%。因此,有媒体以《端午节期间北京粽子质量令人放心》为题作了报道,北京市民似乎可以放心选购粽子而不必担心“安全问题”了。

然而,6月11日《京华时报》报道的《北京300万枚黑心粽子进驻多家卖场》,揭露了北京素香斋食品厂在极其恶劣的卫生条件下加工生产粽子的案件,这几乎完全否定了此前北京工商局检测结果给人的食品安全感。

据报道,很多的“素香斋”粽子是提前三四个月包出来的,在对温度、湿度均不加控制,又没有其他防腐措施的条件下堆积存放,难免会霉变,产生霉菌毒素。而其后再进行蒸煮加工,也无法除去毒素。最常见的黄曲霉菌产生的毒素,能诱发肝癌、胃癌、肾癌、小肠癌、直肠癌、乳腺癌及卵巢癌,它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致癌物质。据记者报道,该粽子加工厂还生产肉粽子。厂家将粽子煮熟之后在水泥地上晾晒,并反复喷水防止变干,加工场所内垃圾到处堆,苍蝇满屋飞。这种状况下生产出的粽子,不仅会有霉菌污染的问题,也可能因肉毒杆菌繁殖而含有剧毒的肉毒杆菌毒素,因而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严重伤害。

“素香斋”粽子曝光以后,人们极度震惊。这类事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食品安全监管中仍然存在漏洞,让人们对食品安全管理的局限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事实是,目前北京市场上的食品安全状况已处于空前的最佳水平。但是,北京的消费者并不能因此就可以“高枕无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仍需要提高、保持食品安全意识。

3.食品安全问题是否越来越严重

有些人认为,我国近几年很多食品安全事件被频频曝光,并非是食品安全问题恶化了,而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水平的要求提高了。过去人们普遍缺少食品安全知识,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考虑得不多。而实际存在的饮食安全问题有时也很严重,比如过去在食品生产中就曾允许将硼酸、甲醛、溴酸钾、糖精等作为添加剂使用,而且对各类添加剂的使用监管也不严格。

但不能否认的是,现代社会的食品危害问题比过去严重得多。这里既有部分厂商的公德水准不高的原因,也有生产工艺变化的原因。现代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被引入的危害因素比过去复杂得多。可以说,伴随着食品原料生产和食品(餐饮)加工工艺的复杂化,食品中的危害问题同样也越来越复杂。

过去养牛,饲料都是天然的,包括各种牧草、粮油生产加工的副产品如麦麸、豆荚、稻草、谷草、大豆秸秆等,不会给牛喂食化肥(非蛋白氮),也不会大量使用抗生素、激素,兽药的种类也很少。过去一般经营者的畜禽饲养规模很小,产品卖不出去的,就留给自己食用,当然不会故意添加有害成分;而现在,有的食品加工、生产者都不敢食用自己的产品。

过去奶农挤完牛奶后,要么尽快卖出去,要么尽快加工利用,不会将鲜奶存放几个月,因为没有那么高的技术条件,当然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潜在健康危害因素。

过去畜禽得病死了,饲养者只能自认倒霉。不会像现在有人上门收购病死的畜禽;过去也没有专门利用病死畜禽进行违法加工的黑心厂商,一般人也没有那么高的技术工艺水平。

过去也有造假行为,但绝没有现在的造假水平高。现代社会,几乎没有什么食品不能被假冒的。既然是违法假冒,就别指望造假者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这里用这么多篇幅说明食品安全的现实问题,并非要刻意打击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而是要百姓明白,无论是企业还是权威机构,都不可能绝对保证消费者的饮食健康问题。饮食的安全性都是相对而言的,危害却是永远存在的。只有通过培养良好的素质、习惯和安全意识,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饮食对健康的危害。

第二篇 一杯牛奶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生产的全程安全分析

牛奶到底怎么喝才健康?中国人适合喝牛奶吗?

各类乳品的健康安全性与潜在危害性差异很大。面对种类繁多的奶类产品,要区分不同奶类产品的类别。对液态纯牛奶产品中的加工安全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教你有效鉴别,科学饮用。

如何才能有效规避奶类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行业的“911”事件影响到底有多大?还有比牛奶更营养的饮品吗?

从牛奶生产进行食品安全危害溯源分析,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更可靠地拥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