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和香港的罗湖海关,香港居民和非香港居民分别从不同的通道过关。我持通行证进入香港,和以往一样,走的是非香港居民使用的“访港旅客”通道(以下简称“旅客”通道)。但是走了两次以后,香港方面的海关人员告诉我,以后持这个证件进入香港要走“香港居民”的通道,因为我现在是在香港工作。“香港居民”通道大堂的进出口,又分为“永久居民”和“非永久居民”两种,我走的是“非永久居民”的通道。如果在香港工作六个月以上,可以在香港领取香港居民(非永久)身份证,不过我只在香港工作三个月。
这样,虽然我没有领取香港居民身份证,但却在具体进入香港的那一刻具有“香港居民”的身份。我体会,这种“居民身份”的作用,只在统计出入境人员当中的旅客数目时有用。“居民”是在香港挣钱的,“旅客”却是把在别的地方挣得的钱带来香港花的,角色很不相同。所以,准确统计旅客数目,把我这样短期在香港挣钱实际上本不是香港居民的人从旅客中排除出去,对于了解香港经济的运行非常重要。
多进出口排队要做到“龙尾清楚”
由于香港居民持回乡证来往内地十分方便,所以罗湖海关的过客,绝大部分是香港居民。应这种情况,深圳罗湖海关也按照香港居民和非香港居民的身份分设过境大堂。我持通行证进出深圳罗湖海关,要走通行证和护照持有者适用的大堂,即非香港居民通道。这样,在这三个月里面,两边香港居民和非香港居民进出共八个过境大堂,我走过六个。
过境大堂的进出口很多,过境的人更多,所以不宜具体实行“一种业务排一个队”,已如前述。但是“先到先接受服务”的原则还是重要的,口岸管理就是要努力做到让先到的先过关。对此,香港方面是做得是比较好的,因为他们很在意过境人士是否满意。
每当周末和节假日前后,罗湖进出境人次数以十万计。香港方面的措施,首先是必要时增开进出口,甚至在出境最高峰时把部分入境口改为出境口,在回港最高峰时把部分出境口改为入境口。不管出境还是入境,只要人数比较多,一般都实行“潮水式”管理,即把过境人员挡在大堂外面,一批一批放进去,务必保持大堂排队情况良好,不允许出现排队队伍乱套的情形。他们还派出少数关员指点人们应该排哪个队,以免有人站进不符合自己身份的队。“潮水式”管理通常和九龙铁路方面协同执行,不然的话,如果两家各行其是,铁路不断把过境人员大批量送来,想管也管不住。
必要时多开口子的道理和派关员指点排队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潮水式”管理保证了大堂排队环境良好,实现了多进出口排队“龙尾清楚”的基本要求,其实作用也非常之大。反观深圳方面,非香港居民使用的入境大堂,过关通道好像也有七八个,但是面积本来不大的大堂的入口,却只有相当于两三个通道那么宽,形成进入大堂的一个瓶颈。已经是瓶颈,偏偏又缺乏实现“龙尾清楚”的“潮水式”管理的意识,结果只要持通行证或护照的入境人数稍许多一些,几条队伍的“龙尾”就一定在这个瓶颈位置绞成麻花。刚刚走近瓶颈的人,只看见乱糟糟的三四个队,不知道里面其实可能有七八个队。
我因为多次受罪,已经老马识途,后来每次都挤到前面,经过仔细辨认发现的比较短的龙尾,然后再排过去。但是我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持护照经罗湖进入我国内地的外国游客,也都要受这个罪,真叫我这个东道主脸上无光。面对???样的管理,他们对我们中国的第一印象怎么可能好呢?
事实上,在我上面说的这个口岸,人们常常听到许多抱怨。这对于社会和谐绝对是负面贡献。当然,这个入境大堂的硬件条件有待改进,但是即使是目前这样的条件,只要意识现代化一点,懂得多进出口排队“龙尾清楚”的原则很重要,那么必要时只增加一个关员,在“瓶颈”前面实现“潮水式”人流管理,就可以保证大堂里面排队的情况基本良好。
龙尾是否清楚,对于排队秩序非常重要,对于公平的感受非常重要。龙尾不清楚,队伍一定会乱,典型的情形是排了一半,发现原来还有一个更短的队,这时候不但要生气,自然还要考虑是否改排到另外一队,这样人们怎么能够和谐起来呢?
我们国家非常关心外国怎么看我们,非常关心我们在外面的形象。如果出现对我们形象不利的说法,还常常激烈反应以正视听。但是我们对于底层民意,却关注得很不够,这里所说的“底层”包括底层自己人和底层外国人。前面说到,香港方面很在意过境人士是否满意,每当重要的节假日,罗湖过关是否顺畅一定是香港电视新闻的头条。国人习惯了把重要的政治活动、国事活动放在头条位置进行新闻报道,可能惊讶于人家怎么那样关注过境人士是否满意这样的小事,但是在我看来,所谓“以人为本”,所谓“为人民服务”,应该把底层民意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三个月工作结束回来的那天,正好碰上换用新的入境登记卡,我排了好一阵子才发现原来已经预先填好的旧式入境登记卡不管用了。我请前面一个朋友多拿了一张新卡,可是我身上没有带着笔,别人也都忙着在填写。我正在着急地左顾右盼前面有谁填写完了可以把笔借给我,后面一位女士轻轻碰我的手,递过来一支笔。这来自不相识的朋友的关心,让我内心很感动。我只是在把笔还给她的时候看了她一眼——穿着黑色大衣,气质高贵。能够给予陌生人恰如其分的关心,能不高贵?借这篇谈论排队制度的文章,感谢这位不相识的女士。
排队的效率要求
粉碎“四人帮”以后举办的首届华罗庚数学竞赛上,有一道这样的题目:几个人拎着水桶在一个水龙头前面排队打水,水桶有大有小。他们应该怎样排队,才能使得总的排队时间最短。这是一个寻求“最优化”的题目,目标是节省总的排队时间,达到最优。
这个题目的时代色彩很浓。首先是当时别说农村,就是许多城市,居民也还要在公共水龙头排队打水。这和现在很不相同。更有意思的是,题目的着眼点是总的排队时间最短。我们下面很快将给出实现“最优化”的方案,也就是这道题的标准答案,但是我们随后将说明,标准答案的“最优化”方案其实实现不了。说得好听一些,题目体现集体主义的精神,说得稍许不那么好听,题目反映了计划经济的思维。
上述排队打水的题目,实际上还有两个大家都会想到一块儿去的“隐含”假设条件。一是水龙头的供水速度不变,是一个常数;二是每个排队接水的人都在自己的桶接满了水才走。这样一来,用大水桶接水的人,接水时间就长,用小水桶接水的人,接水时间就短。
最优化的排队方案是这样的:到水龙头打水的人,按照他们水桶的大小,从小到大排队。这样安排,花在排队上面的总的时间最短。
相信许多读者都猜到了这个方案。猜到正确的答案,也是一种本事。不过,单是把猜到的这个最优化方案写下来,题目还只做了一小半。关键是要证明它的确是最优的方案,这才是题目的难点所在。华罗庚数学竞赛,非常看重论证能力。
方案的最优性可以这样证明:首先,只要不按照从小到大排,就至少有“挨个儿”(天津方言,“排队”之意)的两个人是大桶在前小桶在后;只要“挨个儿”的两个人是大桶在前小桶在后,总的排队时间一定还可以缩短。这样,只要违背了从小到大的排队方案,造成大桶在小桶的前面,一定是浪费时间的。从而,从小到大的排队方案最节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