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周末的下午。我们中国访问学者居住的一个套间。
笃笃笃,笃笃笃,敲门声引起戴明教授的好奇。
按照美国的习惯,一般客人来访之前都先打一个电话,一来征求被访问者的意见,二来也免得吃闭门羹。这轻轻的敲门声是怎么回事呢?
门开了,一个脸有雀斑的美国小男孩出现在教授面前,手里拿着一张画着表格的长卡片。教授和孩子互相问候下午好。
“我叫吉米,先生。您要订阅《特灵顿时报》吗?我会很乐意替您把报纸订好。”孩子说。
“不。谢谢。”教授答道。
“您每天不看报吗?”
“我经常看《纽约时报》。”
“《特灵顿时报》是新泽西州的报纸,先生,您订一份吧!”
“我们已经有三份报纸,足够看的了。”
“先生,《特灵顿时报》比《纽约时报》便宜,每份只要五美分。”
“我知道。不过我们的报纸已经不少了。”
“先生,《特灵顿时报》是有奖的,说不定您会中奖呢!”
“谢谢您的祝愿。不过我对这些奖不感兴趣。”
孩子并不罢休,还讲了一些其他理由,但是并没有说服力。
原来,特灵顿是美国新泽西州的首府,新泽西州是紧靠纽约州的一个面积较小的州。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小小的《特灵顿时报》自然远不是《纽约时报》的对手,何况《纽约时报》还有专门的新泽西州版。《特灵顿时报》也想了些办法,例如很早就天天搞彩色版等。不久以前,又搞了个阅报有奖的花样:每份报纸都有一个号码,有报就有可能中奖。但居民已经很少会感觉到刺激了。
孩子还是不走,最后,纯粹是哀求了:
“先生,订一份《特灵顿时报》吧!订得多了,可以到华盛顿去玩一天。”
“孩子,我最近很忙,不想到别处去玩。”
“不,不是您去玩,是我去玩。如果我能找到许多人订阅《特灵顿时报》,他们就会送我去华盛顿玩一天。”
原来这样!单纯的孩子,诚实的语言。教授不禁起了同情心:
“好吧,我订一份。”
“谢谢先生,谢谢先生。”
“要多少钱?”
“现在不必交钱,只要在这张表格上登记一下姓名地址和电话号码就行了。”
教授戴上眼镜,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先生,您买苹果了吗?”
“没有。”教授心里纳闷:是不是又要推销苹果?
“先生,您有什么吃的吗?我跑了半天,肚子很饿。”
教授松了一口气,望着可怜的孩子,拿出两根大香蕉。
“先生,您也吃一只,我们一人吃一根。”
“不。你肚子饿,把两只香蕉都吃了吧!”
“先生,您真好。您知道,我是多么感激您啊!”
两天以后。电话铃响了,是一个小姐的声音:
“我能与戴明先生谈谈吗?”
“是的,我就是戴明。请问有何见教?”
“我们是《特灵顿时报》。谢谢您订阅我们的报纸,账单过几天就寄给您。我们的报纸是有奖的,很想知道如果您中了奖,是愿意要电风扇呢,还是要电子计算器?”
得奖的比例小得可怜,报纸的发行人员却煞有介事地与每个新订户商量得什么奖,真是认真得可爱。教授胡乱地答了一句:
“计算器。”
“好,计算器。先生,祝您走运。再见!”
电话挂了,教授不禁惦念起那个饿肚子的孩子,不知他是否争取到了足够的新订户,来实现他旅游一天的愿望。报社对于孩子报上去的名单,可真是核对得很有技巧啊。
可以肯定的是,对于孩子来说,这种经历会是他们人生道路上宝贵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