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应该读点经济学2
3444900000037

第37章 逃不掉的经济周期——关于经济周期的研究 (2)

他甚至提出了更加夸张的解释,政府为了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往往扩大总需求,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政府制止通货膨胀的唯一方法是人为地制造一次衰退;而当经济出现衰退后,政府在人民的压力下又不得不再次执行充分就业政策,结果又推动了新的高涨,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第二次人为衰退。

创新周期论。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他将创新看做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者说是生产要素的一种“新组合”,生产要素新组合的出现会刺激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当新组合出现时,老的生产要素组合仍然在市场上存在。新老组合的共存必然会给新组合的创新者提供获利条件。而一旦新组合的技术扩散,被大多数企业获得,最后的阶段——停滞阶段也就临近了。在停滞阶段,因为没有新的技术创新出现,因而很难刺激大规模投资,从而难以摆脱萧条。这种情况直到新的创新出现才被打破,才会有新的繁荣的出现。总之,创新周期理论把周期性的原因归之为科学技术的创新,而科学技术的创新不可能始终如一地持续不断地出现,从而经济必然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

白天不懂夜的黑

每天,地球从白天到夜晚再回到白天,周期性地变动,这样的周期变动是与外界变化无关的。同样,很多经济学家更加强调,经济的周期现象也是由经济体系内的因素引起的。这种理论并不否认外部因素对经济的冲击作用,但它强调经济中这种周期性的波动是经济体系内的因素引起的。这些经济体系内的因素自发地运动就引起了周期性的波动,典型的理论包括:投资过度周期理论、消费不足周期理论纯货币周期理论、心理周期理论。

投资过度周期理论。奥地利学者哈耶克、米塞斯,瑞典学者卡塞尔、威克塞尔,德国学者斯皮托夫都认为,投资过度是导致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投资过度的含义是指资本品生产部门发展过快,消费品生产部门发展过慢,这种结构性失衡最终会引起经济萧条。具体而言,生产资料或资本品工业,比照生产消费品工业,有了过度的发展,因此,在繁荣阶段,资本品生产有较快的扩张;相反,在萧条阶段,资本品生产又较快萎缩。这种理论最核心的观点是,经济波动是由于投资引起的,投资的波动引起了消费者收入的波动,而不是消费者收入的波动引起投资的波动。

消费不足周期理论。与投资过度周期理论相对应的是消费不足周期理论,该理论的根本的观点是,由于收入分配不公引起的穷人购买力不足,以及富人储蓄过度。事实上,消费不足周期理论的出现更加久远,最早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就提出了这样的说法,后来则以霍布森为代表。该理论认为经济萧条的出现是因为经济社会消费不足,储蓄过多而引起的,经济中出现萧条是因为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消费品的增长,而消费品需求不足又会引起对资本品的需求不足,进而使整个经济出现生产过剩性危机。

纯货币周期理论。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和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本质只是一种货币现象而已,货币数量的增减是经济波动的唯一原因。

后来的经济学家建立了一整套有关商业周期的货币理论,其中心思想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会在真正的周期内引发周期循环,扩张的货币政策会导致流通中的货币过多,这会引起资本错误配置,只有紧缩的货币政策才能挽回局面,但同时紧缩的政策又会引发经济衰退,因此这个理论的逻辑是:长时期的繁荣会带来长时期的萧条。

心理周期理论。苏格拉底曾经有句名言:“切记,在与人相关的事物中,没有什么东西是稳定的;因此,顺境的时候不要过分沾沾自喜,逆境的时候也不必过分心灰意冷。”事实上,如同人的情绪有好有坏一样,持心理周期理论观点的学派认为,宏观经济会受到人们情绪的影响,正是经济活动主体的心理变化造成了经济周期波动。

事实上,穆勒最早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就注意到公众情绪的变化,可是穆勒对重复发生的繁荣与萧条现象的解释是很不充分的,他仅仅是发现了相对的规律性,根本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庇古则进一步指出,构成产业波动的直接原因就是商人预期的变化,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东西。

首先提出完整分析的是庇古的学生凯恩斯,他解释说,本质上,经济周期与经济泡沫都是源自于人们的非理性。每个人的情绪总是有好有坏的,有时情绪高昂,有时士气低落,宏观经济学也和人的情绪类似。

不可否认的是,心理理论和投资过度理论是紧密相连的,他们将经济循环周期的原因确定为投资,而投资大小主要取决于业主对未来的预期,而经济波动的最终原因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当预期乐观时,增加投资,经济步入复苏与繁荣;当预期悲观时,减少投资,经济则陷入衰退与萧条。随着人们情绪的变化,经济也就周期性地发生波动,正如查尔斯·金德尔伯格说过的:“我认为,狂热与崩溃曾经是和普通的非理性或者暴民心理结合在一起的。”

真实的经济周期

正当人们都在为经济周期的原因而争论不休的时候,有一种理论则如同天外来客一般,让人们眼前一亮。这就是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过去,人们更多地将整体经济分为长期和短期,并且人们将短期经济与长期趋势的交替往复看做是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然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建立,否定了人们长久以来这种长期与短期的说法。这种理论认为,尽管经济波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经济基本趋势本身的波动,但是这种波动并不是对均衡的偏离,而是均衡本身在波动,也就是说真实的经济本身就是波动的。

真实经济周期主张,经济周期并不是短期经济与长期趋势的背离,经济周期本身就是经济趋势的波动,因此没有长期与短期的区别。并且,决定经济的因素既有总供给又有总需求。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进一步认为,政府的反周期政策不起作用,政府没有干预经济的必要。

他们是这样解释的,产出和就业的波动是理性经济主体对冲击的最优反应,市场机制本身可以自发地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而作为外生力量的经济政策则难以与实际周期达到时间一致,甚至还会减少人们的福利水平。基于这些认识,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者将政策及其失误作为一种不利的外部冲击,他们主张政府不应试图用稳定政策来消除波动。

芬恩·基德兰德

这一年轻的理论最初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Finn E.Kydland)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他们两人共同开创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被视为近20年来宏观经济学最引人注目的理论进展之一。其中,普雷斯科特于1940年出生,现为亚利桑那大学教授。曾先后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等多所名校任教;芬恩·基德兰德于1943年出生,现为挪威公民。

有趣的是,尽管普雷斯科特所研究的理论艰深难懂,但是他本人却比他的理论容易亲近得多,在有些公开场合普雷斯科特显得有些犹豫和腼腆,他总是热情地和每一个认出他的人打招呼,似乎没有一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架子。并且,他总是谦虚地说,从学生乃至本科生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他的博士论文导师卢卡斯这样评价说:

“普雷斯科特的学生用不着学习做他的助手,他们学到的是如何成为独立的研究者。”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的研究也彻底改变了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周期模型。早期的研究者强调宏观经济波动更多地取决于需求方面,而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却重新强调了供给的影响更加长远。在他们的模型中,技术进步的作用是导致劳动生产力提高,相应的就业、投资和产出也增加,总供给曲线上移,经济繁荣增长。并且他们的理论也与早期新古典理论不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不以货币意外解释经济波动,转而将注意力集中于供给方面,他们认为实际冲击是经济波动的根源所在,比方说技术革新、政策转变以及战争和自然灾害等等。

尽管今天的很多经济学家都不相信,仅仅依靠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就能可信地解释经济波动——比方说,我们无法相信经济衰退可以归结为技术倒退的作用——但不容置疑的是,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令人信服的模型。

在经济学界,普利斯克特开创了宏观经济学的新篇章。商业周期推动力与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西方世界一直处于失业和通货膨胀交替的滞胀状态,而盛行的理论却无法做出解释,与此同时,供给方面的波动在商业周期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建立,完全颠覆了经济波动的传统思想,大多数的经济学家开始深刻的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存在真正的经济周期?

或许真正的答案还需要读者朋友们用自己的思考进行回答,今天的经济学家告诉我们的答案似乎只有这么多了。

逐渐清醒的经济学

在熊彼特看来,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是同一种现象。他最令人深省的一句话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进步就意味着动荡。”经济周期指总的经济活动中扩张和收缩的交替,这种周期变动通过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指数以及就业和收入总和经济活动指标的波动而显示出来。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重大发展,超越了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成为与新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最主要的新自由主义流派。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代经济周期研究的方向,也改变了宏观经济学,打破了把宏观经济分为长期和短期的传统做法。他们对宏观经济的认识更加深入,这是经济学的进步,也预示着未来宏观经济学更全面的变革。

亲爱的读者,假如你觉得我们已经能够充分解释这些繁荣和萧条背后的原因,似乎人们对经济周期的理解又更近了一步……面对人们即将陷入喜悦之中时,我还是想提醒的是,其实经济周期运行的规律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或许我们认识到的仅仅是一小部分。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味特里夫·哈维默的一段话吧,这位现代社会中最接近柏拉图的经济学家曾经这样深刻的告诫我们:

“不管我们喜欢对经济现象做出什么样的解释,我们都不要忘记,那些解释只是我们在探索理解过程中的人为创造,并不一定是隐藏着的等待我们去发现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