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文治大宋
3449600000005

第5章 文治的奠基 (5)

三、文人天下

1. 诗酒生活,文章雅事

跟他爸爸赵匡义一样,真宗也是个文人。而且比起他爸爸来,在文治方面显得更为突出。他爸爸从兵荒马乱的岁月中走过来,虽说爱读书,但毕竟条件有限,而真宗接受的是正规的宫廷教育。当皇帝之前,他听《尚书》听了7遍,《论语》和《孝经》也听了四五遍,儒家的那一套伦理规范他是烂熟于胸的。

生于深宫之中的宋真宗,性格上比较文弱。比起他父亲来,根本就没有开疆拓土的愿望,只希望清静无为。他总想以文人的姿态出现,自然对文人们就显得格外亲近。他重用的大臣,几乎清一色是进士出身的文人。太宗的科举扩招为真宗朝储备了充足的人才队伍,他有条件去任用那些科举出身的官员。

宋真宗最喜欢宴饮和作诗,关于他的宴饮和诗歌有很多故事。

一天宋真宗做了一首《喜雨诗》给二府看,二府就是西府枢密院和东府政事堂。枢密院长官是王钦若,政事堂长官是宰相王旦。几位大臣上前去看了看,王旦仔细拜读皇上的诗,很快看出一处错。但他做事很稳当,以不出现矛盾为准则。所以他当时并未声张,而是赶紧把诗稿塞进自己袖中。

待到和枢密院同僚共同交流读后感时,王旦才正式说出自己的发现:“诸位注意到没有,皇上的诗中有一个错字,应该告诉皇上改过来才是。”王钦若一听,忙说这也没啥大不了的。王钦若这个人是有名的鬼头鬼脑,嘴上这么说,一会儿就去跟皇上把错字指出来了。

第二天,真宗面带怒气对王旦说:“昨天朕的诗里面有写错了的字,既然你们都知道了,为什么不奏来?”王旦连忙再拜请罪,说:“臣昨天拿到诗之后没有时间阅读,所以有失条陈,请皇上恕罪。”在场的其他大臣也纷纷再拜请罪。

只有素以正直闻名的枢密副使马知节不拜,他对皇帝说:“昨天这个错字王旦大人已经看出来了,不过王钦若大人阻止他上奏。王旦大人自己不辩解,真是宰相气量!”

宋真宗一听,看着众臣,哈哈一笑把这事打发过去了。不过这件事很能反映这几个人的性格,王旦能够顾全大局,有宰相风范;王钦若为人虚伪,喜欢逢迎;马知节耿直刚烈,直言不讳;至于真宗,则是喜欢附庸风雅,但也宽宏大量。

宋真宗写了诗,不光很喜欢让别人看,还常常让大臣们应和,其中让资政殿和龙图阁的学士应和的情况尤多。如果是在宴会上,往往就让所有与会者各应和一首。有时他还让不在场的人应和,即派人把自己的诗通过驿站递送给某人,让此人将应和的诗再通过驿站递回京城。这一浪漫的举动可见他对诗歌的热忱,也可见诗歌的力量。到宋真宗晚年的时候,他让龙图阁待制李虚己把臣下应和的诗编辑起来。竟有500卷之多,被命名为《明良集》。

丁谓是宋真宗重要的诗友之一,他在历史上的名声很不好,是有名的奸臣。不过此人又是一个大才子,他读书过目不忘。当时文坛第一大家王禹偁说丁谓的文章是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之后200年来最好的,他的文学才情为其谋得晋身之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且他极为能干,工程管理很拿手。只是这人人品实在糟糕,“溜须拍马”的成语就是源自于他。后来他位极人臣,干了不少坏事。

宋真宗常在太清楼举行酒宴,一次君臣喝酒赋诗闲谈。兴致正高,宋真宗忽然问:“以前总喝宫内酒,朕想换换口味,你们说市上的酒哪家的最好?”有宦官答:“听说南仁和酒店的酒最好。”宋真宗说:“马上叫人去买来。”不一会酒买来了,众人都称赞酒好,宋真宗问:“这酒价钱怎样?”宦官告知之后,他接着又问:“爱卿们谁知道唐朝酒的价钱如何?”唐朝酒价从何说起,所以这一问把众人都难住了,只有聪明的丁谓回答道:“唐朝酒每升30文钱。”宋真宗问:“爱卿有什么根据?”丁谓答:“臣记得杜甫诗中说:‘速须相聚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这不是一升30文吗!”宋真宗很高兴,说:“杜甫的作品真是诗史啊!”丁谓的文才给真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有一次,宋真宗与贵妃一起赏花钓鱼。钓了半天一条鱼也没钓到,心里很不高兴。皱着眉头,一言不发。大臣们不知如何是好,丁谓笑盈盈地跑上去赋诗道:“莺惊凤辇穿花去,鱼畏龙颜上钩迟。”宋真宗见他如此聪明,顿时十分开心。赏咏再三,对他的印象更好了。

宋真宗的诗酒生活十分丰富,通过这种方式他和那些文人打成一片。有一回宋真宗把丁谓和李宗谔召来赴宴,李宗谔跟真宗的关系就跟他老爹李昉跟太宗的关系一样亲密。宋真宗即席赋诗赐给二人,然后亲自劝酒。几巡过后,李宗谔怕酒后失态,坚决推辞不肯再喝。宋真宗让宦官就着李宗谔耳边传话说:“不喝就不喝,在这里不必从大门底下溜走啊。”

原来,这“从大门底下溜走”是当时文人间流行的一个笑话。当初寇准做宰相时,喜欢在自家召集翰林学士及知制诰等文官举行酒宴。寇准是个很有个性的人,往往说一不二。喝得多了,邪劲也就上来了。就把自家大门一锁,强迫与会者通宵畅饮且不醉不休。李宗谔一次赴宴,被关在里面。他急于回家,就从寇准家的大门底下的空隙爬了出去。从此成为人们酒宴上的话柄,想不到今天宋真宗也以此向李宗谔开了个玩笑。

宋真宗于是对李宗谔说:“听说你治家有方,长幼和睦,家业兴旺。其实朕治国也如同你治家一样,也要使上下和睦且国家兴盛。”宋真宗又说:“爱卿父子二人都做过翰林学士,相必知道许多翰林院中前贤许多雅事,将来给朕讲讲。”李宗谔于次日将早先写的《翰林杂记》献给了宋真宗。

宋真宗的时候还编了一部伟大的著作——《册府元龟》,这和他父亲太宗编的3部大书一起成为宋初4大书。这部书的原名叫做《历代名臣事迹》,王钦若领衔主编,著名的诗人杨亿、钱惟演和刘筠等参加编纂。

这部书一共编了8年,这些诗人们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免不了要写诗唱和。由于他们编书是在皇家图书馆——秘阁中进行的,于是根据《山海经》中昆仑之西群玉之山是为帝王藏书府的传说,将这部诗集题作《西昆酬唱集》,他们的诗歌后来就成了诗歌史上有名的“西昆体”。杨亿和刘筠的诗歌在当时影响极大,以至后来人有“杨刘诗风,耸动天下”的说法。

2. 澶渊之盟,天书封祀

话说景德4年,也就是公元1004年。在真宗朝前期发挥主导作用的圣相李沆去世,毕士安和寇准拜相。

这年9月的时候,辽国的承天太后和辽圣宗率20万大军南下。承天太后再一次展示出女中豪杰的风范,这位曾经让宋太宗痛苦后半生的女人此刻依旧精力旺盛,雄心勃勃。而她任用的主帅萧挞凛也是一名有勇有谋的战将,十分强悍。

辽军来势汹汹,承天太后亲擂战鼓,指挥攻城。她极有谋略,采用迂回穿插的战术,直驱开封。威逼宋廷,濒临澶州城下。

北宋朝廷一片慌乱,宋真宗虽说是个男人,可是跟萧太后相比,只能说是比女人还女人。他此刻手足无措,奸臣王钦若是江南人。他主张到南京去躲一躲,四川人陈尧叟建议到成都避一避。

真宗问寇准意见。

寇准厉声道:“这是谁出的计策?请皇上用这些献策之人的头来祭旗,然后御驾亲征。倘若如此,我大宋君臣一心,契丹一定望风而逃。”

最后在寇准的鼓励下,宋真宗勉强到了澶州城,登上城楼。宋军将士远远望见皇帝的御伞黄盖,高呼万岁。欢声雷动,士气大振。

寇准在北城应敌,宋真宗在南城休息。

不过宋真宗还是很害怕,他派人去查看寇准的动静。寇准此刻大有东晋王导之风,和大诗人杨亿通宵达旦的饮酒戏谑。宋真宗一看这幅情景,才放下心来。

而此时契丹主帅萧挞凛因为身先士卒地查看地形,被宋军射死,辽军军魂顿失。承天太后大哭一场,停朝五日,然后就与宋朝议和。

议和对承天太后来说是被逼无奈,而宋真宗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依旧是大喜过望。寇准说议和要让契丹交出燕云,真宗说只要不割地就行了,出点钱是可以的。

真宗对谈判大使曹利用说:“必不得已,百万可矣。”

真宗要议和,寇准也没办法,他私下对曹利用说:“虽说有圣旨,但是超过30万,我就要你的脑袋。”

最后双方约定,契丹与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

当曹利用回去报告的时候,宋真宗正在吃饭,派宦官问数目。曹利用伸出3个手指,宦官以为是300万。宋真宗一听说太多了,想了想又说能了结此事,也还可以。一会曹利用来报告说是30万的时候,他再次大喜过望。

宋真宗高兴地批准了合约,乐颠颠地回去了。

澶渊之盟保障了宋与辽之间百年和平的局面,为宋代文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宰相寇准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后来王安石在一首诗中写道:

天发一矢胡无酋,河冰亦破沙水流。

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

莱公就是指寇准,他后来被封莱国公。

寇准功劳最大,真宗还朝之后对他尊敬有加,可是没过多久就受到奸臣王钦若的攻击。

王钦若这个人长得就特别猥琐,史书上说他的相貌有这样八个字:“状貌短小,项有赘疣。”就是说他个头不高,脖子上有个肉瘤。所以当时人称他为“瘿相”,“瘿”就是肉瘤的意思。

不光是长得猥琐,王钦若行为做事更是猥琐。一天真宗目送寇准退朝,王钦若说:“陛下以为寇准是社稷之臣吗?”真宗说:“那当然啊。”王钦若说:“寇准让皇上蒙耻啊,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这是皇上的耻辱啊。”真宗有些不高兴了。

王钦若接着说:“赌徒输钱输到快要光了的时候会把最后的那些钱全部押上,这就叫‘孤注一掷’,皇上就是寇准的孤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