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孙子兵法成事之道
3513900000014

第14章 3守静(3)

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篇》)孙子首先讲"知彼",再讲"知己",可见知彼的重要性。知彼不仅是了解对方,更是立体地了解整个外部世界的状况。行佛家入定之法,也要择地。一个无法了解的环境中,你盲目地安静下去,同样也是死。

儒家"格物"之道

儒家的"格物"之道也可以帮我们入定静下来。

所谓"格物",就是把某物"格"出来,让它单独地浮现眼前,然後与该物对话。如朱熹当年格竹子,就是走到山中去,满眼都是花花草草各种树木,他却只看到一株竹子。朱子把竹子格出来,就天天与竹子对话。终於有一天朱熹听见竹子说:"我是竹子,你是朱熹。"朱熹一听竹子开口说话,一下于跳起来大叫:"我明白了!"他明白什么?原来他明白了"物我各是各,两者不相干"的简单道理。这个道理虽简单,但有了这次格物,朱于终身受益,因为他据此达到了"物我两忘"与"物我各是各"的境界,从此治学也好,做事也好,自然有一番不同。

这就是"定"的好处,它能让我们看清物我两面。世界当然是运动的,但那又怎么样?我们既然看见了它动,同时一天,朱熹终于听见竹子说:"我是竹子,你是朱熹。"也就看出了它在前动与後动之间的那一瞬相对静止。远就是事情的关键。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兵法·形篇》)"不可胜"指不具备胜利的条件,"待敌之可胜"指因敌人的到来使条件成熟。让物单独浮现眼前。比如,你望秋水无声,不觉黯然失色,这时一只大雁飞过,便有无边秋色。

孙子兵法"治心"之道

无讲个有趣的惮宗公案。

某大和尚说:

十年前,老僧看山是山。

九年前,老僧看山不是山。

如今闭关八年再出关,看山还是山。

这个老和尚已修炼到"心静无物"的地步,所以看山就是山,这个山就是他的本体、本性与本相。

《孙子兵法》说"冶心"是什么意思?自治还是交给别人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