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云斋随笔说通鉴之战国往事
35460100000017

第17章 战略游戏的上帝视角(一)

《云斋随笔说通鉴》系列笔记之十

战略游戏的上帝视角

——鬼谷子门下四兄弟捉对儿掐架的理论层面分析

要是给《资治通鉴》搞一个热闹的颁奖典礼的话,那么,“中国史学第一神秘人物”和“战国特级优秀人民教师”的这两个奖项,我想只能授予鬼谷子老先生了,而且绝对是实至名归,毫无争议的。这位老人家的生平事迹,只有用一句话来形容最为贴切,那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他本人从未作为主角或者配角出现在《通鉴》或其他正统的各类史籍当中,甚至没有关于他任何出处、来历、生平、行止的描写,但他门下的弟子,却个个是鼎鼎大名,实力强悍,着实把一个小时代搞了个山河色变,地覆天倾。

据传说,鬼谷子的弟子足有一个加强排,什么商鞅、毛遂、乐毅、李牧、文种、尉缭子、李斯、徐福等等都赫然其列,但其实很多人都根本无据可考,时间上也有矛盾之处,咱们不去研究。

在他所谓的弟子当中,大家比较认可并且有记录和出处的大概只有四个人,那就是孙膑、庞涓、苏秦、张仪。这四个人又可以分成两对儿:孙膑和庞涓——这一对儿主武,运筹帷幄,一呼百应,传世兵家,战国名将;苏秦和张仪——这一对儿主文,合纵连横,胸罗万象,一张利口,吃遍八方。

把这四个人称为两对儿,不仅因为他们彼此所学相类,同出一门,还因为这两对儿四个人在历史上总体来看,就是互相掐架,捉对儿厮杀,弄得还挺热闹。

您瞧啊,孙膑、庞涓两个人从一开始就互相较劲儿,个人的主要事迹也都是围绕二者之间的个人恩怨和军事斗争展开,并以最终一方的死亡而落下帷幕;苏秦和张仪倒还好点儿,没有当面开掐,但他们之间的较量局面更大,是以时代大局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展开的。苏秦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儿:合纵――联合六国以抗强秦,保持原有的格局一直平衡;张仪人家一辈子也就做了一件事儿:连横――拆了你那个所谓的六国联盟,让乱世继续乱下去。

就看这几个人在历史中的影响和地位,就不得不衷心佩服人家鬼谷子老先生自身的学术功底和超凡的教学水平。当然了,我们也很好奇,当时几位上学的地儿在哪儿呢?学校秉承的是广泛培养路线还是精英教育理念?鬼谷子先生是自任校长还是受聘的客座教授?关于鬼谷学校的广告宣传怎样做的?会不会是――学兵法哪家强?学纵横术哪家强?鬼谷子技校帮您忙?

(一)

言归正传。咱先来看看第一对,关于庞涓和孙膑两位同学复杂的同窗之谊和纠结的战火青春。

庞涓,战国时期魏国名将,生年不详,死于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平生事迹不详,史书记载其事主要在桂陵和马陵两次兵败事件前后。

孙膑,齐国著名军事家,据传为孙武(即孙子)后人,生年不详,卒年不详,名字不详,家人不详,爱好不详,因身受“膑刑”而被世人称为孙膑。他本人身残志坚,虽历经坎坷但从不向命运低头,曾发明“孙氏博彩必胜法”,受到田忌等齐国彩民的一致赞誉和好评;他还带领齐国军队在桂陵、马陵两次打败宿敌――鬼谷子技校同班同学庞某;著有《孙膑兵法》一书。还被后世授予“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等荣誉称号。

仅从上述文字叙述来看,孙膑的成就似乎要远高于庞涓,两者几乎没有可比性。但历史往往只是记录关键的东西,而有些细节却经常被忽略,这也容易在客观上影响了我们对于某个人或某件事的公正判断。

当然,我并无给庞涓正名或讨论二人谁更重要的意思,只是想说说关于两人之间的故事,试着让我们从历史的残迹里,寻找一些被遗忘、失落的端倪与蛛丝马迹。

下面,我们姑且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粗浅的研究和探讨。

第一个方面:庞涓和孙膑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我所说的这种关系,当然不是指两人当年一起上学时曾经共同喜欢上鬼谷技校的班花,或是年少之时有什么基情之类的狗血剧情,而是说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确实有那么点儿复杂。

起初两个人的关系当然是好的,后来就彼此防备,直至发展为互相敌视,在战场上交锋不断,果然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但奇怪的是,他们两个在交集中往往关键时候又手下留情,不曾做到赶尽杀绝,这真是一种矛盾的、微妙的、错综复杂的情况。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在发生孙膑受刑之前,两人的友谊还是相当不错的。

《资治通鉴》中说:“初,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乃召之,至。”《史记》中记载与之相类,说的是:“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想要找孙膑,但孙膑召之即来,没有任何防备和怀疑,可见他那时候对庞涓本人还是非常信任的。这也充分说明两个人在鬼谷学校时,应该有着相当不错的同学情谊和个人交往,甚至我们从“召之”这个提法看,孙膑应该是对庞涓比较敬重的。

但当孙膑怀着满腔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来到魏国之后,随即就发生了他身受膑刑的悲剧。所谓膑刑,又称为刖(音月,古时酷刑)刑,就是断足或者砍去犯人膝盖骨的严酷刑罚,这种刑罚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伤害都非常之大。

那么我们很想知道,两个同窗好友,久别重逢之后本来应是把酒言欢,携手展望未来,为什么却发生了这样的一场人间惨剧,究竟所为何事?原因在哪里呢?

《通鉴》记载:“(庞涓)自以能不及孙膑,乃召之,至,则以法断其两足而黥之,欲使终身废弃。”说庞涓这人心眼小,自认能力水平没孙膑高,就派人跟孙膑说兄弟你来我这儿吧,咱哥俩儿携手并肩风风火火一起闯天下。孙膑人实在,接着信儿巴巴地就来了,结果来了以后天下没闯成,却被宠涓设计了。

小庞想了个招儿,明正言顺地依照魏国的相关法律砍断孙膑的双脚,还在他脸上刺了字,想使他从此成为废人,终身不能出来混世界。

《史记》中对此记载基本一致,叫:“恐其贤于已,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也是说庞涓害怕孙膑比自己强,心里闹得慌,就耍花招动大刑,目的是想令其成为残疾之人,永无出头之日。

这两种说法虽然一致,但却有几个细节值得深究和考量。

细节之一:挚友割袍,同窗反目,庞涓的忌妒心果真如此之重吗?孙、庞二人都生于战国乱世,这样一个世界是很多普通人的炼狱,象征着连年的兵荒马乱和无尽的颠沛流离,但是,这样的年月却是兵家的辉煌时代。

对鬼谷兵家两兄弟来说,这个时代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就象那句古话说的:乱世出英雄。和平年代,鸟尽弓藏,一将难封,兵家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庞涓与孙膑同是鬼谷子的学生,选择兵家,就代表了他们基本的理想和志向,没有过人的胸襟和抱负的人,以我看来应该是不会选择这个专业的。

而且,从鬼谷子教授所教的弟子发展质量和教学成就来看,其本人选择学生的标准应该是挺高的,这也从客观上保证了其学生的成材率。庞涓从鬼谷子学,肯定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如果此人天性是一个心胸狭小、气量不足的人,恐怕也不会得到鬼谷子教授的精心教导和孙膑同学的敬爱有加。同时,庞涓此时已是魏国名将,抛开心胸不说,孙膑有多大的能力挑战其名将地位?纸上谈兵与躬身实践又有多大的可比性?这些都是未知。

以此推断庞不如孙,我总觉得还是武断了一些,少了一些客观佐证,不能十分令人信服。何况一代名将,口蜜腹剑,笑里藏刀,暗下黑手,对这些眼高于顶、自尊心强到极致的人来说,决心只怕不是那么好下的。

此外,遇见比自己强的人,一味的限制和铲除并不是必然选项,孙庞之间有那么好的感情基础和同学情谊,似乎同心协力,扬长避短,求同存异,共创辉煌,更符合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所以,要下这个决心,必定有足以下定这个决心的理由――在后面我还会讲到这个问题。

细节之二:月黑杀人,风高放火,庞涓对小孙用刑留命是否下手太轻?当庞涓在魏国几经打拼,已成当世名将之时,孙膑同学才刚刚技校毕业,尚属籍籍无名之辈。据我们想来,如果这期间孙膑尚未出仕,这世间只怕没几个人知道有孙同学的存在。

那么问题来了,《通鉴》说:“乃召之,至。”《史记》说:“乃阴使召孙膑。”一个是一召,就来了;另一个干脆说,就是偷偷把孙膑召来。

既然是私下里把人召来,这个人又不是名人,以书上所载庞涓那豆儿大的小心眼儿,自然是再“阴使人杀之”,才更符合该同学的性格。正所谓“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杀人之后再抛尸山野,试问天下攘攘,谁又能知道这世间悄然少了一个技校毕业生、一个尚未扬名立万的伟大军事家呢?要知道,偷偷杀掉一个一文不名的人对庞涓的名誉可是丝毫无损,反之可就有了大不同――也就是我们现在从史书上看到的结果。

然而,庞涓偏偏没有这样做,而是“则以法断其两足而黥之”。请注意,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以法,二是用刑。就是说,一是用正当的魏国法律对孙膑进行起诉和审判,二是适用法律的量刑是断足而不是砍头。我不知道这是庞涓由于失误下手太轻?还是他那小小的心胸里还留有一点善良和做人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