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斋随笔说通鉴》系列笔记之三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浅说赵襄子无恤成为继承者的必然性
就在讲上一个关于智襄子智瑶那段故事的时候,《资治通鉴》之中还记录了一段小插曲。
这个插曲的主人公就是被人水淹晋城、后来又通过离间之计反败为胜的赵襄子,只不过那时候他还没有继承赵家的事业,他爹赵简子仍然在位,他被人称为无恤。
这又是一个挑选继承人的故事。在《资治通鉴》中,这个故事只有短短的一小段。书中说:“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赵简子的孩子当中,有一个大的叫伯鲁,有一个小的叫无恤。对于继承人的选择,赵简子没啥太好的主意,就颇有些犹豫。经过反复思量之后,他想出一个办法,把自己日常的训诫之词写在两块竹简之上,分别交给伯鲁和无恤,并且嘱咐他们要好好记颂。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颂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一转眼过了三年,赵简子问起两个人关于竹简内容的一些事情,老大伯鲁任嘛都没记住,居然连竹简都弄丢了。你说这败家孩子,还真是没心没肺!再看小儿子无恤,不但训诫之语倒背如流,还随手把那卷竹简从袖子里拿出来亮了亮。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这没啥说的,太感人了,绝对是早晚学而时习之的节奏啊。赵简子一看,无恤是个好同学,于是便立他为后,这就是以后战国有名的诸侯赵襄子。
据其他的史书里记载,赵襄子无恤的母亲其实是赵简子的从妾,属于地位比较卑贱的,所以他在赵简子的孩子当中名分最低,处于庶子的地位。
《史记》当中就记载了关于无恤和他爹赵简子的两个小故事,比较有趣。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相面的。
我一直有点儿搞不清楚,为什么中国人特别相信这些相面啊预测啊之类的东西,并由此应运而生出许多大师来,从古到今,一茬接着一茬,一浪拍死一浪,却香火绵延,从未断绝。不但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职业,被高官显贵、富家商贾、市井凡人奉为神明,甚至还带动了相关很大的一部分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壮大。可结果呢?经过时间的验证,这些人基本上全都是大骗子。春秋战国时期也不例外,有位姑布子卿就很有名,据说是某个相术流派的开山祖师,还给孔子看过相。
《史记》里说:“异日,姑布子卿见简子,简子遍召诸子相之。子卿曰:无为将军者。”有那么一天,相术大师姑布子卿亲临赵家,来跟赵简子亲切聊天儿。简子难得遇着大师来访,心想这可是你自投罗网,我不用白不用啊,就把儿子们都喊来给子卿看,那意思是你替我看看谁比较有出息,身上带着富贵相。子卿闭着眼睛看了一圈,说唉,我看他们一个个都太普通了,都不是当将军的料啊!
“简子曰:赵氏其灭乎?子卿曰:吾尝见一子于路,殆君之子也。简子召无恤,无恤至,则子卿起曰:此真将军矣!”赵简子听大师说这些儿子都是废物,不由心里极度失望,就问:咋地,俺们老赵家要完蛋了吗?子卿捏了捏口袋里硬硬的东西(我猜想的啊),说我刚才来的时候,在路边看到一个孩子在弹玻璃球,目光炯炯指法甚是凌厉,那娃儿是你家的吧?
简子琢磨一会儿,心说我别的孩子都在这儿了,就一个出身不好的在外边,那野孩子别说弹玻璃球了,就是跟女生玩跳皮筋儿我也不意外啊,估计就是他了。于是就让人把无恤叫了过来。无恤进了屋,子卿一见连忙站了起来,说唉呀呀,了不得啊了不得,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快让我合个影先!
说实话,看到这里我感觉特别假,有种咱们在日常生活里遇着骗子那种即视感。什么大师啊小仙啊的,最喜欢玩这一招儿了。您说说,他一个相术大师,要是有慧眼在简子的这帮儿子里瞧一瞧,看着确实没啥有出息的也就罢了,可他怎么就那么凑巧看见了无恤呢?就算看见无恤,他怎么就知道无恤是简子的儿子,而不是厨房张胖子家的小四儿或者马厩李二愣子的外甥呢?
如果他要真是提前看见无恤面相不凡,又拿不准他是不是简子儿子的话,他应该是一进屋就跟简子说:赵哥,您家公子有没有长的那什么那什么样儿的?那孩子我看了下,了不得啊,将来肯定是国防部长和全军总司令的料!这才对嘛。
“简子曰:此其母贱,翟婢也,奚道贵哉?子卿曰:天所授,必贵。自是之后,简子尽召诸子与语,无恤最贤。”赵简子听子卿夸无恤,心里吃不准,就说这孩子的妈身份低贱,是从翟国来的下人,他将来能有啥出息?子卿说你别顶嘴,这富不富贵,那是上天决定的,你说了不算,我说他行,他肯定就行!简子一听这上天都定了,就不敢再回嘴了。
从此以后,简子叫儿子们来训话的时候就也带着无恤,结果发现无恤这孩子还是全体儿子里面表现最好的。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来,其实姑布子卿是给简子种下了一个心理暗示,即:无恤同学和其他的孩子不同,无恤同学比其他孩子优秀。这样无恤的一举一动就必然的引起简子更多的关注。如果无恤再准备的充分一些,再表现的得体一些,那就明显让人感觉是鹤立鸡群了。
所以,以我来推断,这位相师姑布子卿一定是收了无恤那边的什么好处,然后借相面之机,将无恤推到了赵简子面前,也推到了赵家的前台。要知道,在最开始召诸子相面的时候,无恤甚至连出场的机会都没有。
第二个故事也是关于考核的。“简子乃告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上,先得者赏。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无恤还,曰:已得符矣。简子曰:奏之。无恤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简子于是知无恤果贤,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无恤为太子。”赵简子把儿子们叫过来,说孩儿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在常山之上藏了一个宝贝,谁先找到了,我就重重有赏!孩子们一听老高兴了,赶紧骑着马就上山了,可找来找去也没找着啥宝贝,蘑菇倒是采了一大筐,回来交差,被老爹骂了一顿,差点儿没吃上晚饭。
晚点儿无恤也回来了,跟赵简子说爹您好,我找着宝贝了。简子说哦是吗?那你说说吧,是啥宝贝?无恤说:我站在常山之上,头顶长天,俯看代地,怎么看,怎么都觉得那片土地是咱老赵家的,咱们可以很轻松地取得,这难道不就是我们家的宝贝吗。简子心潮起伏,不能自己:唉,这才是我儿子啊,知道他爹想啥。
就这样,简子知道无恤的确有过人的才能,就废了他哥伯鲁,把无恤立为太子。
再说回《通鉴》里的故事。
虽然《史记》和《资治通鉴》所记载的无恤成为赵氏继承人的理由不尽相同,但关于他本人出身的认定还是一致的。我们知道无恤的家庭地位比较低,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从小他的忍耐力就高于常人,同时也更加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思,更加善于抓住本不属于机遇的机遇。
我们常说,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在同等条件下,除非实力太过悬殊或有其他不可预期的原因,有心与无心,有备与无备,基本可以决定一件事情最终的成败。
不过话说回来,真正造成有备与无备、有心与无心的,却不是事件发生的那一刻,而是在平平常常每个日子当中的不断积累和努力。
我们生活中也常常可以看到,有的人时刻在为将来准备着,时刻在为明天努力着,所以当最后机遇出现的时候,他就显得游刃有余,能够一战而定,功成名就;有的人却总是抱怨生不逢时,每天昏昏噩噩的过日子,任时光飞走,青春流逝,叶落花开,却从不努力做任何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既使机遇有一天出现在他的面前,他也无法牢牢的把握住。
世界上的事往往就是这样:成功的人总在忍耐,而失败的人最喜欢给自己找借口,不努力的人理由最多。
不努力的人总会抱怨老天不公,要么不给他机会,要么那个机会是给别人的,是带帽儿下来的,写着别的名字带着别人的属性,根本不属于他。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有准备的人,哪怕不是机遇也可能创造出机遇;对于没有准备的人,即使机遇出现也可能会被他错过。
在这个故事里,还有个关键,就是那记载赵简子训诫的竹简。
赵简子作为一位诸侯和当家人,儿子可不只是伯鲁和无恤两个,但是能被他列为继承光辉事业候选人的,肯定不会是一无是处的草包。所以说《资治通鉴》里说,伯鲁对他爹写的训诫啥都没记住,我还是不大相信的。再不济,估计怎么也能背出个仨瓜俩枣儿的,只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一定把竹简弄没了,起码是急切之间找不出来。
要是伯鲁和无恤这两个人都把竹简弄没了,我估计这个事情还要另当别论,哥儿俩半斤八两,谁也别说谁。但偏偏人家无恤不但没丢,还在兜里揣着,那这个对比就太过明显。简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你这老大也太不把你爹交待的东西当个事儿了!于是便立了小儿子为继承人。
由此可以看出,无恤是个聪明娃,早就料到训词和竹简就是考核继承人的题目,这一方面说明无恤此人很有远见,同时另一方面也证明,这小子很有野心。他明知道这是一道考题,所以就时时准备着,特别是那卷竹简——把赵简子的训诫背颂下来,那是应份之事,可既然已经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又何必天天揣着一卷竹简呢?难不成是把它当做煅炼身体的沙包或者哑铃来用?
其实正是那卷揣着的竹简,暴露了无恤的野心和理想。
现在站在这个角度,我们再回头去读《史记》中姑布子卿为无恤相面的那段故事,是不是就会多了些感悟,猜到了某些细节,进而会心一笑,尽在不言了呢?
不过,要我说这本来就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因为那是人家应得的,也是他付出辛苦努力和经过充分准备所取得的应有回报。
说到这里,还应该再讲一个无恤的故事,来证明他从来就是一个有野心,甚至是有决心和狠心的诸侯,绝非一般人。
这个故事也是出自《史记》,在《赵世家》里面讲到的。那时候赵简子刚刚去世,赵襄子无恤才接班儿。当时赵国的北部有一个小国叫代,也就是咱们前边讲的第二个考核故事里面无恤在常山上找到的宝贝。
早些年为了联合北部地区壮大自身实力,赵简子把自己的女儿也就是无恤的姐姐嫁给了代王,以联姻的形式赢得了北方的安定团结。
“简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赵简子去世被安葬以后,赵襄子无恤还没脱下丧服,就先登上了北边的夏屋山,让人捎信儿给代王,说我不快乐,请你来喝酒。代王见小舅子邀请,心里也没多想,还以为可能是老丈人去世了他心情不美丽,要让姐夫陪陪安慰下呢。
谁知道赵襄子可没有请姐夫喝酒的心思,他安排服务生们拿着长柄的大铜勺伺候代王和他的随从们进餐,等到给他们斟酒的时候,事先被安排好的服务生们高高挥起了铜勺,只听得“噼噼啪啪”一通乱响,代王和他随行的官员们就稀里哗啦地倒在了一碗碗红烧肉和鸡刨豆腐上,到最后也不知道为啥被干掉的(怪不得后世的酒具越来越小,原来使用方法很重要,搞不好会成为杀器啊)。
处理完当官儿的,赵襄子无恤就发兵代地,将代地收于治下,完成了当年他对他老爹赵简子的承诺。
“其姊闻之,泣而呼天,摩笄(音击,簪子)自杀。代人怜之,死地名之为摩笄之山。”无恤的姐姐与代王很有感情,并且这件事她完全被蒙在鼓里,丝毫也不知情。这老公被亲弟弟杀掉,连个理由也没有,实在是人间惨剧,无法让人接受。无恤姐姐大声号哭,说老天啊你太过分了,我这生的什么弟弟啊,早知道小时候我干脆掐死他算了!伤心之下,用头上戴的簪子磨尖自杀了。代地人十分同情这个可怜女子,就把她自杀的地方取名叫做摩笄山。
纵观历史,豪富者悭吝,上位者无情,权势者寡义,似乎是一个客观规律。想想也是,政治和权力斗争永远是残酷的,心中存有妇人之仁,关键时刻做不了决断的人,终究是难以在瞬息万变、风波诡谲、机关算尽的权力场上长期生存下去的。想要在乱世中成就一番事业,有时就必须阳谋与阴谋并用,爱心与狠心齐备,高招与杀招兼施,否则,就只会成为别人案板上的鱼肉,听人摆布,为人左右,任人宰割。
当然了,这人和人也不一样,不是谁都想当英雄称豪杰的。所以看了历史之后,象我这种好孩子,自认为还是没事跟哥们儿喝喝酒谈谈风月是正经事儿,说白了,咱不是名垂青史的那块料。
话说赵襄子无恤深谋远虑,杀伐果决,是个十分合格的上位者。但是他的性格中其实也有温情的一面。最明显的,还是体现在对待他那本来应该成为太子爷和继承人的哥哥——伯鲁身上。
伯鲁这人去世比较早,什么原因去世的也无法考证,不知道和无恤有没有什么具体关系。上面那段故事以后,襄子攻占代地,却并没有把这个地方留给自己的孩子,而是封给了伯鲁的儿子赵周,号其为代成君。
《史记》中记载:“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不肯立子,且必欲传位与伯鲁子代成君。成君先死,乃取代成君之子浣立为太子。襄子三十三年卒,浣立,是为献侯。”赵襄子因为当初是自己继承了本应该是伯鲁继承的王位,心里觉得过意不去,不肯立自己的儿子做太子,一定要传位给伯鲁的儿子代成君赵周。但是代成君死的太早,于是就让代成君的儿子浣做了太子。襄子在位三十三年去世,赵浣即位,这就是历史上的赵献侯。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不管赵襄子无恤用什么办法谋取了王位,但是,他对哥哥伯鲁还是比较有感情的。
那么,伯鲁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为什么没能在与弟弟的竞争中胜出呢?得到继承人资格的弟弟无恤,为什么还对竞争失败的哥哥伯鲁有那么多的尊重和情谊呢?以致于不肯让自己的子孙继承事业,而一定要让哥哥的后人接班?
可惜,这些都是历史的空白,没有任何的史料可以研究。
所以对于伯鲁,我觉得对他的问题也可以分成两方面来看。
第一,如果他是确实因为流连声色,不求进取,因而失去了成为继承人的资格,那完全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弟弟无恤即使得到了王位,应该对他也不会有任何愧疚和感恩。
第二,如果他本来就有闲云野鹤的心境,原本就没把成为乱世君王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目标,甚至是主动把继承人的资格拱手让给弟弟无恤,两个人兄弟情深,各择所爱,我觉得我也同样能够理解。甚至还会生出一丝钦佩:
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在这短暂的人生旅程中,谁又能说,只有成为这天下的英雄、豪杰、君主或帝王,才是人生至高无上的追求呢?
人各有志,何必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