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汉六朝钱树研究
3663900000039

第39章 钱树兴起与衰落的社会历史原因(7)

2.1991年,卫月望先生撰文介绍了同年2月在新加坡的国际钱币展销会陈列的8件中国古代钱树状文物,其中2件为吉祥钱树,分别称之为“康熙通宝钱树”、“光绪通宝小平铜钱树”,树体扁平,其余6件皆为流通钱币的铸件。康熙通宝钱树高59.1厘米、宽10.1厘米,重727.8克,“枝下是一朵盛开的荷花,依次往上为‘长寿’厌胜钱一枚,篆书,右左读,上下类符箓,下为‘富’字加双耳及七个小圆圈而成。再往上枝干两旁共铸‘康熙通宝’小平钱20枚,再上,中铸龙凤纹大钱一枚,钱之左右两上角各连铸一枚,小平,文为‘福寿康宁’四字,树顶端铸一含苞待放之荷花”;光绪通宝小平铜钱树高59.1厘米,宽10.1厘米,重727.8克,“柄长,柄中铸一蝙蝠形,被树干中分为二,钱左右各二枚,上下错开排列,15行,次上仍为一蝠形朝上,顶铸一蝠小而朝下,树干呈方楞状,脊在中”。从形态特征和钱币文字看,其年代皆应为清代。

3.1993年6月,江西吉安县指阳乡发现2件传世的吉祥钱树,皆为黄铜鎏金,树体扁平,年代可能为清乾嘉时期。一件高57厘米、宽14.2厘米,重650克,下端粗长,略呈三角形,主干左右两侧对称分布有10层压胜钱,又对称分布有枝叶4层,最下一层压胜钱上对称分布有一长方形牌,牌上书“斋戒”二字,牌顶端又各有一“寿”纹圆牌。每层枝叶末梢各立一神人,最上一层枝叶中部各连铸一压胜钱,神人头顶一“寿”纹圆牌,主干顶端有二神人。压胜钱面背各异,钱文为“天下太平”、“招财进宝”、“吉祥如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枝叶上的神人似为八仙;另一件高51.5厘米、宽14厘米,重850克。下端粗长,呈三角形,主干左右两侧对称分布有四层压胜钱、七层枝叶,七层枝叶四长三短,长枝叶末梢皆立一神人,上三层长枝叶末梢下端各缀一压胜钱,短枝叶中下两层末梢有寿桃,主干顶端端坐一神人,其下有一长方形牌,上写“一品百龄”等吉语,压胜钱钱文为“龙凤呈祥”、“指日高升”、“寿享千春”、“福如东海”、“金玉满堂”、“百福来朝”等。枝叶上的神人亦可能为八仙。

4.河南邓州市博物馆收藏有1件清代吉祥钱树,高58厘米、宽17.5厘米,黄铜质,树体扁平,下端粗大,略呈三角形,其上左右各有1枚压胜钱,再上主干两侧对称分布有四层枝叶,每一枝叶上皆有2枚压胜钱及神人、树叶、寿桃各1个,主干顶端有一蟾蜍,其上立刘海像,压胜钱共计16枚,钱文为“知耻不俗”、“知足不辱”、“禄位高升”、“兄友弟恭”、“射御乐书礼教”等,枝叶八神人似为八仙。

5.1994年,马定祥先生主编《咸丰泉汇》公布1件清咸丰时期的吉祥钱树,高50.8厘米,黄铜材质,树体扁平,下端略粗,其上有一横格,两头饰云状钩,再上主干两侧对称分布有8层“咸丰重宝”钱,残存15枚,顶端有一向下之蝙蝠,“咸丰重宝”钱背文皆为“当十”二字及满文纪局。

6.《咸丰泉汇》又公布了江苏苏州私人收藏的1件清代吉祥钱树,高50.2厘米,铜质,树体扁平,下端略粗,其上主干两侧各有一蝙蝠和钱币纹,再上主干两侧对称分布有6层压胜钱,顶端下部有一横杆,上部为2枚重叠的压胜钱,最上1枚压胜钱边缘饰火焰状纹,压胜钱共计14枚,“除一枚为咸丰万年背大清一统外,余皆为面咸丰通宝,背分别为天子万年、天下太平、海晏河清、加官晋爵、一品当朝、普庆安澜、万商云集、日盛月新、皆大欢喜、高灶平安、桂子兰孙等吉语钱文”。

7.2004年,郑轶伟先生主编《中国花钱图典》公布2件私人收藏的吉祥钱树,一为辽宁大连收藏家郭健先生的藏品,一为江苏徐州收藏家郭宜岭先生的藏品。前者铜质,树体扁平,主干浑圆,下端略粗,其上主干两侧各有一蝙蝠和钱币纹,再上主干两侧对称分布有6层压胜钱,顶端下部为一上弧枝条,两端末梢各有一小型压胜钱,上部为2枚重叠的压胜钱,最上1枚压胜钱边缘饰火焰状纹,压胜钱共计16枚,钱文为“道光通宝”、“天子万年”、“国泰民安”、“一品当朝”、“长命富贵”、“松柏同春”、“一团和气”、“招财进宝”等流通钱币文和吉语;后者亦为铜质,树体扁平,主干方愣,下端略粗,其上主干两侧分布有二寿桃,再上主干两侧对称分布有4层枝叶,每层枝叶末梢下缀有2枚压胜钱和2位神人,1-3层枝叶枝叶之间主干两侧有树叶,2-4层枝叶根部上各端坐有2神人,3、4层枝叶上主干两侧各有2枚压胜钱,顶端下部右侧有1枚压胜钱,左侧有1只蟾蜍,上部有刘海像,压胜钱残存12枚,钱文模糊。从形态及文字特点看,其年代皆应为清代。

8.2006年,郑轶伟先生主编《中国花钱图典续集》公布2件私人收藏的吉祥钱树,一为宋捷先生藏品,一为辽宁大连收藏家刘源先生藏品,皆呈宝剑形,铜质,下端有云形剑首、剑格。前者剑格之上、主干两侧对称分布有10层压胜钱,顶端有一八卦纹压胜钱,此钱之上复有一火焰状饰物,压胜钱共计21枚,多数钱文模糊不清;后者剑格之上、主干两侧亦对称分布有10层压胜钱,顶端有一压胜钱,其上又有一火焰状饰物,该物一面刻“日”字,另一面刻“月”字,压胜钱共计21枚,钱文亦模糊不清。从形态特征看,这两件吉祥钱树皆应为明清时期遗物。

9.据报道,2007年夏,四川内江市中区一古井内出土1件清代吉祥钱树,高25.25厘米、宽17.88厘米,重652.6克,树体扁平,主干扭曲向上,整体略呈菱形,下端略呈椭圆形三角架状,右侧连铸7枚“康熙通宝”钱,左侧连铸6枚“康熙通宝”钱,右侧有长枝叶二条,枝叶之间立一人,双腿叉开,左手叉腰,右手扶主干,枝叶末端各缀有2枚“康熙通宝”钱,上层枝叶一钱币与主干一钱币之间有一蝙蝠;左侧有长、短枝叶各一条,长枝叶上下各缀以2枚“康熙通宝”钱,枝叶末梢之钱币与主干一钱币之间亦有一蝙蝠,“康熙通宝”钱背有满文纪局。

10.2011年,湖北一收藏者披露了所藏1件清代吉祥钱树。

吉祥钱树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吉祥钱树始出现于宋代,而主要流行于清代。(2)吉祥钱树的树体皆作扁平状,粗分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略呈长方形树状,浙江安吉、江西吉安所发现的3件,新加坡国际钱币展销展出的2件,河南邓州市博物馆所藏1件,以及《咸丰泉汇》和《中国花钱图典》各自公布的2件,皆属于这种类型;第二种呈宝剑状树形,仅《中国花钱图典续集》所公布的2件属于这种类型;第三种略呈菱形树状,仅四川内江所发现的1件和湖北私人所藏1件属于此种类型。(3)吉祥钱树的文字除了“崇宁重宝”、“康熙通宝”、“咸丰重宝”、“光绪通宝”之类的流通钱币文外,多为“天下太平”、“天子万年”、“长命富贵”、“一品当朝”、“一团和气”等吉语,而图像则多为刘海、八仙等能给古人“带来”各种好运的神仙,以及蝙蝠、寿桃等,可见其寓意吉祥,人们希望它能帮助实现升官发财、家庭和睦、健康长寿、国泰民安等美好愿望。(4)多数吉祥钱树的造型与中国古代翻砂铸钱法所形成的钱币铸件非常相似,加之其图像和文字又充满吉祥的意味,可见其渊源当来自于钱币翻砂铸件,而又融合了中国古代的压胜钱文化因素在其中。(5)除浙江安吉宋墓出土的1件,以及四川内江古井出土1件外,其余吉祥钱树皆为长期流传于世间的传世品,可见其之制作应主要是为生人服务,而非亡人的随葬品,即便是内江古井所出土的1件,也应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只是因某种原因而掉落于井中而已。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曾记载清代北京的一种习俗:“取松柏枝之大者,插于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等谓之摇钱树。”或许,吉祥钱树就是这种民俗的艺术表现,是当时人们家居生活的一种摆设。

对比东汉钱树与宋元明清吉祥钱树,我们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主要表现在:(1)在渊源上,东汉钱树是在西南地区文化传统和汉代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借鉴自然树、灯树、范铸法钱币铸件等造型艺术形象,吸取、综合汉代乐舞杂技和汉画艺术的图像内容而创造出来的,而吉祥钱树则是在翻砂法钱币铸件的启发下,糅合中国古代压胜钱文化因素制造出来的,二者渊源明显不同;(2)造型上,虽然东汉钱树和吉祥钱树均具有树的形状,但表现方式的明显不同,前者皆作枝叶四出状,更具立体感,而后者皆呈扁平状,立体感较差,层次感不强;(3)在使用上,东汉钱树皆是作为随葬品而出现于墓葬中的,主要为亡人“服务”,到目前为止,尚未在各种居住遗址中有发现,而吉祥钱树绝大多数是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用具出现的,主要为生人“服务”;(4)在功能上,东汉钱树主要是为“满足”亡人的升天成仙的需要,而吉祥钱树则反映了人们渴望升官发财、家庭和睦、身体健康、社会安定的美好愿望;(5)在时代上,东汉钱树主要流行于东汉三国时期,下限至南朝时期,而吉祥钱树上限到宋代,而主要流行于明清时期,二者时代相隔至少七百余年,存在着巨大的距离。

综合以上所述,笔者以为,东汉钱树在南朝时就已彻底衰亡,吉祥钱树是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造型艺术,具有完全不同于东汉钱树的文化内涵,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乃是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古代文物,将二者联系起来,甚至直接等同,是必须要考虑再三、慎之又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