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汉六朝钱树研究
3663900000009

第9章 钱树的类型与分期(5)

绵阳涪城区石塘乡汉墓钱树,1982年出土,由铜树体和陶树座构成。树座高55厘米,泥质红陶,表面施低温透明釉,上部塑一羊,羊角后卷,双眼圆睁,口微张,四腿似有羽翼,前肢下跪,后肢站立,臀后有二人拥抱,腹下有一小羊正在吮其乳,背立一圆柱,柱中空,一人骑于羊背,头竖长耳,肩生羽翼,双手抱柱。下部自下而上浮雕有三层图案,第一层为一长蛇,伸首上昂,作游动状,其左右各有一形似蜥蜴的龙;第二层,图案复杂,一面中央立一树,顶部有斗以承托第一层,树左有一人躬腰,左手持弩机,右手挥动作召唤其身后之人状,此人站立,手持长矛,树右有二鹿交配,一无角,一有角,另一面中央亦立一树,树右有一人手持长矛作跑动状,其右下有一飞奔之长嘴野猪,树后有一长尾、展翅的凤鸟;第三层一面中央有一人跽坐,正侧身抚琴,其旁有一人跽坐扶几,作抚耳侧身倾听状,听琴者的右侧坐一人,身体前倾,以手抚耳,亦作听琴状,抚琴者身后有一圆拱形龛,其内卧一兽,另一面中央立一灵芝,灵芝右侧有一人手执工具作培土状,左侧立一人作注视灵芝状。何志国先生断钱树年代为东汉中期,可从。

绵阳何家山M2于1990年2月发掘,出土钱树2件,皆由铜树体和陶树座构成。其中标本M2:71钱树座高41厘米,泥质红陶,表面施一层银白色低温釉,釉下有一层白色化妆土,釉面有细碎裂纹,上部塑一羊,羊角卷曲,嘴有须,腿部似有羽翼,四肢作奔走状,背立一圆柱,柱中空,一人骑坐于羊背,双手抱柱;下部一面浮雕西王母端坐于龙虎座上,另一面浮雕一人牵马。发掘者断此墓年代为东汉晚期。

三台永安电厂崖墓钱树,1974年出土,由铜树体和陶树座构成。树座高46厘米,红陶,表面施釉,上部塑一羊,羊首残失,四肢作行走状,背立一圆柱,柱中空,一人骑坐于羊背,双手抱柱,左手持一株芝草;下部一面浮雕两层图案,上层为西王母端坐龙虎座,西王母左侧有一玉兔捣药,右侧立有二人作求药状,下层有三头大象,各有骑者,另有一人站在旁边作递送物品状,另一面中部为一座五峰山峦,山上立一棵钱树,一只凤鸟面对钱树站在山峰上,凤鸟展翅翘尾,钱树左右各分二枝干,枝干上挂满钱币,三人在枝干上摘钱,二人站在地上用竿打钱,另有二人拾取掉在地上的钱。发掘者推断此墓年代为东汉晚期。

重庆奉节赵家湾M5,2001年5、6月间发掘,出土两件钱树,皆仅存陶树座。其中标本M5:46钱树座,高38.6厘米、底部长径36.4厘米、短径27.6厘米,泥质橙黄陶,火候较高,胎壁较薄,上部塑一羊,羊角卷曲,双眼圆睁,颈系一带,身躯壮硕,四肢作奔跑状,前腿生翼,背立一圆柱,柱中空,羊背上有鞍,鞍上坐一人,此人头及上身皆侧向一面,头戴巾帻,上身着右衽宽袖长袍,双手抱柱,羊腹下右侧有虎吃旱魃图,左魃右虎,魃右手上举,身后垂一尾,身体后仰,作张皇失措状,虎身前探,前爪踞地,躯体的后部隐于羊腹下,左侧图像模糊不清,似为一条昂首的龙;下部浮雕两层图案,上层一面左右一只山羊,前腿有翼,其前有植物,植物前跪一人,头戴巾帻,身着右衽衣,仰头,左手抚膝,右臂微抬,跪者前复立一人,头戴高冠,身着广袖右衽长袍,上身前倾,左手上举,右手前伸,其后亦有植物一株,此二人相向,另一面正中为西王母端坐龙虎座,西王母身穿广袖宽袍,虎昂首,前腿有翼,左前爪着地,右前爪抬起,龙亦昂首,右前爪着地,左前爪抬起,龙虎座左侧有一株树,右侧跪坐一侍者,面向西王母,下层一面饰菱形连钱纹,另一面饰卷云纹。该墓先后两次入葬,年代分为东汉晚期和两晋两组。这件钱树座制作精良,图案精美细腻,应为东汉晚期的遗物。

涪陵北岩M4钱树,2002年3-5月间出土,由铜树体和陶树座构成。树体残甚,仅存部分主干和枝叶。树座保存基本完整,高32.4厘米、底径18.7厘米,泥质红陶,表面施釉,釉脱落,上部塑一羊,羊角卷曲,后脑饰一圆形方孔钱纹,短尾,四肢弯曲作跪卧状,背立一圆柱形插座,中空,羊背骑者已脱落无存;下部浮雕有两层图案,上层为凤鸟、神鹿,下层为青龙、白虎,座体纵向饰两排方孔圆钱纹,横向饰一排方孔圆钱纹。发掘者推断该墓年代为东汉晚期至蜀汉。

重庆国友博物馆藏钱树,由铜树体和陶树座构成,2001年入藏,据称出土于四川三台县。树座高51.5厘米、底部长径29.5厘米、短径21.5厘米,泥质灰陶,略偏红,上部塑一羊,羊角卷曲,昂首,短尾,四肢作行走状,前后腿皆有羽翼,背立一圆柱,柱中空,一人骑坐于羊背,头竖长耳,肩生双翼,双手抱柱,羊腹下有两只小羊正在吮乳。下部浮雕有两层图案,上层一面中央坐二人,一人弹琴,旁跪一人,手抚几案,另有一人侧跪观之,弹琴者身后立一兽,另一面中央为一芝草,芝草两侧各有一人;下层一面中央有一树,树左一人跪地,手持弩机,其身后复立一人,手持长矛,树右二鹿正在交配,另一面中央也有一树,树左一人手举短棍,其前有一野猪作逃跑状,树右立一展翅长尾凤鸟。报道者推断这件的年代为东汉中晚期。何志国先生断其年代为东汉晚期,从钱树的形态特征及图像内容来看,可从。

四川安县文管所藏钱树,系2000年5月安县公安局清泉派出所打击盗墓违法犯罪活动时所缴获,据犯罪嫌疑人交代,是从绵阳市永兴镇至安县界牌镇一带崖墓中盗掘出来的。这件钱树由铜树体和陶树座构成。树座高57厘米,泥质红陶,上部塑一羊,羊角弯曲,昂首,短尾,四肢作行走状,前后腿似有羽翼,腹下有二只小羊正在吮乳,背立一圆柱,柱中空,一人骑坐于羊背上,头竖长耳,肩生双翼,双手抱柱。下部浮雕有两层图案,上层一面中央一人正在弹琴,旁跪一人,手抚几案,弹琴者身后有一圆形龛,龛内站立一兽,另一面中央有一芝草,芝草两侧各有一人;下层一面中央有一树,树左一人跪地,左手持弩机,回首向另一人招手,后者站立,手持长矛,树右有二鹿正在交配,另一面中央亦有一树,树右一人手持长矛作奔跑状,其右下有一头长嘴野猪,树左有一展翅长尾凤鸟。刘佑新先生等推断这件钱树的年代为东汉中晚期,何志国先生则认为是东汉中期。这件钱树座的形态特征和图像内容,与前述绵阳石塘乡汉墓钱树座、重庆国友博物馆藏钱树座非常相似,与后者相比更是几乎同出一模。但是,安县文管所藏钱树座图像模糊,制作更显粗糙,故其年代应晚于后二者。绵阳石塘乡汉墓钱树座年代为东汉中期,重庆国友博物馆藏钱树座年代为东汉晚期。因此,安县文管所藏钱树座的年代应为东汉晚期偏晚。

B型:下部浮雕图像,上部圆雕一神兽,或为辟邪,或为长毛怪兽。共计5件,其中出土品4件,分别出土于四川新都马家山M12、绵阳何家山M2、遂宁船山坡M6、重庆忠县将军村M54;传世品1件,为四川三台县文管所藏品。以新都马家山M12、忠县将军村M54出土钱树座和三台县文管所藏钱树座为例。

新都马家山M12钱树,1979年出土,仅存陶树座。树座高45厘米,上部塑一辟邪,其形似狮子,昂首,双眼圆睁,张口,四肢弯曲呈蹲卧状,前后腿皆有羽翼,腹下一人跪坐抚琴,背立一圆柱,柱中空;下部浮雕五只羊,或吃树枝嫩叶,或前蹄上举,回头顾盼,或嬉戏打闹。发掘者断此墓年代为东汉中期或稍后。

忠县将军村M54出土钱树1件,由铜树体和陶树座构成,树体已残。树座通高38厘米、底宽25厘米,上部塑一怪兽,身披长毛,作匍匐状,背立一圆柱,柱中空;下部浅浮雕卷云纹。报道者推断该墓年代为东汉。该墓出土钱币中有五铢、大泉五十和布泉,而陶人俑多显高大,具有四川地区(含重庆)东汉晚期陶俑的特点,故其年代似应可进一步推定为东汉晚期。

三台县文管所藏钱树座,据称1993年出土于三台县安居镇,未见详细报道。据景竹友先生介绍,该座高34厘米,红陶,局部残,上部塑一辟邪,头有双角,前后腿有羽翼,腹下有一只蟾蜍;下部浮雕乐舞图像,有振铎、舞袖、吹箫、抚琴、伎舞、咏歌、吹笙等内容。与这件钱树座乐舞图像相似的内容,在四川成都天回山M3、成都扬子山M1和重庆开县红华村M1等墓葬出土钱树座上也曾出现,而成都天回山M3、成都扬子山M1年代皆为东汉晚期,开县红华村M1年代为东汉晚期至蜀汉,故三台县文管所藏这件钱树座的年代可能也是东汉晚期。

C型:下部浮雕图像或无图像,上部圆雕二兽重叠,二兽或为羊,或为蟾蜍,或为龟,或为辟邪状动物等。共计32件,其中出土品21件,传世品11件,发现详情请见“附表二”。以四川成都天回山M3、彭山豆芽坊M176、广汉万福镇汉墓、乐山高笋田崖墓、重庆开县红华村M1、贵州兴仁交乐乡M6出土钱树座以及重庆三峡博物馆、四川三台县文管所藏钱树座为例。

成都天回山M3钱树,1957年出土,由铜树体和陶树座构成,树体仅残存少量枝叶,树座保存基本完整。树座高48厘米,表面施釉,上部塑二兽,一大一小,状似狮子,小兽在上,大兽在下,小兽抬首张嘴,头顶有一三角形突出物,站立于大兽背上,背立一圆柱,柱中空,大兽低首,拱背,四足站立,二兽前后腿皆有羽翼;下部浮雕有乐舞人像。该墓伴出金错刀上有“光和七年广汉工官□□□服者尊长保子孙宜侯王□宜□”纪年铭文,发掘者据此断其年代为东汉晚期。

彭山豆芽坊M176钱树,1941年出土,仅存陶树座。树座高64.1厘米,泥质红陶,上部塑二兽,一为羊,一为状似狮子的辟邪,羊在上,昂首,卷角,眼圆睁,张嘴,短尾,腹部系一带,背立一圆柱,柱已残,中空,四足呈马蹄状,前后腿皆有羽翼,站立于辟邪背上,一人骑坐于羊背上,腰束带,裳裾飘拂向上,左手上屈,右手持花抱筒。骑者之前、圆柱右壁上跪坐一人,身穿方领广袖衣,左手持—长柄槌,右手弯曲持花一枝;辟邪虎首虎爪,低首,双眼圆睁,张嘴露齿,头有双长角,身上有鬈毛,前后腿皆有羽翼。下部浮雕两层图案,上层为钱树及人,一侧为一钱树及左中右三人,左、右二人皆椎髻,上身似裸露,下身着裤,左手提一钱,右手举一钱,左边之人腰间还横一长杖,中间之人头上高起,但不作椎髻状,上身裸露,下身着裤,腰上裤束结明显,左足立树枝上,左手托树上一钱,右手持一钩柄之物,似以击钱,另外一侧亦有一钱树及左中右三人,左、右二人左肩上各横一杖,杖端挑六钱,前后各三,左手挟杖,作行走状,左边之人右手还提一钱,中间之人上身裸露,腰部裤束结明显,左膝跪地,两手棒一筐状物,中盛一钱,钱较大;下层为龙虎衔璧图,中为璧,右青龙,左白虎。报道者推断该墓年代为东汉中晚期。何志国先生则断其年代为东汉中期。据《四川彭山汉代崖墓》报道,豆芽坊M176是一座由墓道、墓门、前室、甬道、侧室、后室和壁龛构成的崖墓,墓门有三层门楣,门楣上有画像和仿木结构,这种结构明显属于罗二虎先生所划分的Ⅱ型2式崖墓,这种形式的崖墓出现并流行于东汉中晚期。另外,据同书报道,彭山寨子山M550也出土一件钱树座,形态特征与豆芽坊M176钱树座非常相似,只是下部已残失,该墓墓口有“永元十四年三月二十六日王相□造”纪年铭刻。因此,笔者以为,豆芽坊M176的年代应为东汉中期偏晚。

广汉万福镇汉墓钱树,1983年出土,由铜树体和陶树座构成。树座高48厘米,绿釉红陶,上部塑二兽,一大一小,状似狮子,小兽在上,大兽在下,小兽抬首张嘴,头顶有一三角形突出物,站立于大兽背上,背立一圆柱,柱中空,大兽低首,拱背,四足站立,二兽前后腿皆有羽翼;下部浮雕卷云纹和连续菱形纹。何志国先生断这件钱树年代为东汉中期,可从。

乐山高笋田崖墓钱树,1986年出土,仅存陶树座,出土墓号不详。树座高42厘米,图像略显模糊,上部塑二兽,一大一小,状似辟邪,小兽居上,大兽在下,小兽昂首,嘴大张,头顶有一三角形突起,背立一圆柱,柱中空,四足站立于大兽背上,大兽低首,双眼圆睁,张嘴露齿,尖长耳,头有双长角,拱背,四足站立,二兽前后腿皆有羽翼;下部较短,刻一宽凹线纹。报道者断高笋田崖墓年代为东汉时期。除钱树座外,高笋田崖墓还出土有西王母俑、舞俑、抚琴俑、庖厨俑和马俑等,器形高大,制作精美,符合四川地区东汉中晚期汉墓陶俑的特点,而西王母俑是东汉晚期才开始出现的俑类,加之这件钱树座图像模糊,故其年代应为东汉晚期。

重庆开县红华村M1钱树,1983年出土,由铜树体和陶树座构成。树体残甚,仅存一铜鸟饰片。树座出土时亦残,后经修复成形,高47.5厘米,泥质红陶,表面施白粉,上部塑二兽,一大一小,小兽居上,大兽在下,小兽昂首怒目,张牙舞爪,作狂吼状,背立一圆柱,柱中空,四足骑跨于大兽身之后部,一人骑坐于小兽后臀部,双手抱柱,大兽低首拱背,竖鬃露脊,二兽前后腿皆有羽翼;下部浮雕乐舞图,一侧有五人,右边一人双手抱竽吹奏,左边一人席地而坐,琴置膝前,双手抚琴,中间三人一个挥袖起舞,另两个抚耳歌唱,另外一侧有三人,右边一人抚耳歌唱,左边二人相对起舞。发掘者推断该墓年代为东汉晚期至蜀汉。该墓出土钱币有四铢半两、西汉五铢、货泉、东汉五铢、剪轮五铢,而未见三国时期的钱币,故其年代为东汉晚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贵州兴仁交乐M6,1987年出土,出土钱树2件,一件仅存铜树体(M6:32)的部分主干,另一件尚存陶树座(M6:43)和铜树体(M6:30)的部分主干和枝叶。树座(M6:43)泥质灰白陶,上部塑二兽,一大一小,大兽呈羊形,羊头低垂,羊角卷曲,双眼微闭,嘴微张,短尾贴于臀上,四蹄折于腹下,两后腿分开,作跪卧状,小兽盘踞于大兽背部中段,狮头蛇尾,头长双角,口露利齿,腿有羽翼,长尾从臀下盘绕一圈折向后背,背有圆形插孔,小兽整个身子围绕插口盘旋一周,形成首尾相连;下部为浮雕有鹿、猴、凤鸟、羚、玄武,排列成一周,围于座下,鹿昂首挺胸,鹿角上指,猴子蹲坐,双手捧一个鲜桃,羚身匍匐,抬头竖耳,长角斜伸向后上方,玄武龟蛇两嘴相对,蛇身缠绕龟颈、尾各一周,凤鸟两只,一只昂首而立,一只俯身曲肢,高33厘米、底径27厘米、24.5厘米。此墓年代为东汉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