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简捷工作36招
3684700000005

第5章 “奥卡姆剃刀”下的入职技能(5)

不要相信高科技可以取代绩效评估所需的烦琐工作。一名《财星》杂志评选的前五十家大企业主管谈到这个问题时激动地表示:“我跟老板抱怨我们的绩效评估系统已经一文不值了。公司刚花了一大笔钱将系统自动化--‘点一下这一栏’、‘要的话请进入评语栏’而不是要求大家开诚布公地谈一谈,我觉得我们好象机器人。”真正有意义的绩效评估应包括开诚布公的对话,而不是稽核表或评等排列。

每当公司检视员工如何帮老板打分数时,办公室政治很快就会冒出来。北美一家连锁饭店资深经理汤姆描述了可能会发生的状况:

“本公司采用盖洛普的十二个问题,将个人工作表现与公司价值相连接。我们回答时不必具名,但在小团体很容易就可以猜出答案是谁写的。分数多寡对于我们上司的绩效评估有很大影响,因此她告诉我们给她评最高分(她想让顶头上司认为她是公司价值的典范),否则我们就有苦头吃了。”

“今年她的分数比去年少一点,她很不高兴,因此要我们所有人去上一堂进一步解释这十二个问题的课。我们都懂那些问题!错在我们都诚实作答。”

这个弊病丛生的评估最糟的部分,跟金钱、公平、回馈、或大家利用评等来操纵认知(这种情况十分常见)都无关。

因此,评估变成了无可原谅的愚蠢,成了工作过度、负荷过重的员工的另一件苦差事,变成另一种消耗你每天1440分钟的方式。汤姆跟你一样,希望能为公司效力,同时也有时间陪家人,然而他却得加入这种游戏,不断为浪费时间精力而懊恼。

其次,自己要始终注意评估过程中的三件事。如果自己正作为评估对象,那你在主管的评估里,必须找到自己关注的三件事。如果主管的评估里具备这三件事,这说明这个评估是有益的,而主管的评估里根本没有这三点,那这个评估就应当是失败的。

我们需要注意的三件事,是“我的表现如何?”“最重要的工作还是这三件事吗?”相信自己的直觉和“职业道德”。

1.如果没办法每周问,至少每月问主管一次:“我的表现如何?”

别接受说了跟没说一样的回应。(例如“很好,继续加油”之类的话)逼他就目前的计划细节说清楚。

您有没有听到上层对于我安排的进度有何反应?他们有没有提到哪里该修改的?

我觉得那个会议真的很顺利。你有什么地方要改变的吗?

我知道那通客户来电我应该处理得更好才对。您觉得下次该怎么做比较好?

把这些话加入跟上司的对话当中,而不只是偶尔才拿出来讨论。如果持续进行的话……

你会明白他到底懂不懂:如果他的回答还是很空洞,他大概不知道该如何评估你的绩效,意味着即使你表现得好极了,他也很难有效地帮你加薪或升官。了解这一点代表:

你可以在为时已晚之前做些改变:如果你在枯等每季、每半年或年度评估,会没时间改变工作重点,也来不及向主管以外的人求援;

你可以预知结果:如果你光行完成那些迷你评估,应该心里有数,上司将会如何填评估表;

你在指导他:你的主动积极迫使他必须给你最好的评价;

你在减轻他的工作:当他坐下来填写你的评估表时,你已带动完成多项迷你绩效评估了。

2.至少每隔一个月问一次主管:“最重要的三件工作还是这些吗?”

几乎所有绩效评估最大的毛病都出在它们是静态的,而你的工作每天都在变(在“假装绩效评估的世界”里,你的目标在年初就设定好了,你应该一整年都致力于这些目标。但在真实世界,我们知道那是假的,会有变数出现。然而大多数的绩效评估并没有纳入真实世界的瞬息万变。至少每两个月重新确认一次你的三大目标)。

因此你知道自己专注于将获得报偿的工作上,试着将工作目标降到三项,最多不超过五项。并且训练主管注意到年初制定的目标和实际运作之间的差异。

3.相信自己的直觉和道德标准

在决定哪些工作真正重要时,相信自己的直觉和道德标准,其他的都是杂音而已。

如果你做好步骤一和步骤二的功课的话--经常得到工作表现的回馈,更新上级对于变更工作优先顺序的指示--就可以在工作上充分发挥,而获得最好的绩效评估和报酬。其他如形式、分数、会议(像饭店资深经理汤姆,被迫参加的可笑追踪训练课程)、额外的计划、为了增加业绩或节省成本所做的最后冲刺等等,都是杂音,都是为了进一步控制预算和执行计划,跟你个人的工作表现好坏没有太大关系。

想办法尽量排除那些杂音。采取这种基本方式的人表示,他们从未受到不利的影响,而且经常得到较高的评价和奖金。因为他们比其他同事专心,比较不必费心讨好上司,而可以完成比较多工作。这才是工作绩效的真正用意。

职场技能9:要走?要留?

进入一个公司,决定自己的去留问题,一般基于以下常见因素:主管的专业技能与态度、你的薪水、福利、经济、自我成长、满足感、兴奋点等。

体现出自己的性格

这是一名主管的故事,也是每个人的故事。

俗话说,逆境不会塑造个性,只会显露本性。我从一位在飞机上认识的女士身上学到这一点。

当时我从洛杉矶飞往纽约,时间是2001年10月中旬,“9.11”恐怖攻击才发生一个月。登机后,我朝走道上下打量了一下。几乎所有人的表情都透露出同样的信息:大家还是很怕搭飞机。我邻座坐了一位《财星》评选的百家大企业的资深主管。

她的执行长任期将于2002年一整年。得到媒体不断歌颂:称赞他如何在困境中成功执行策略。但是这位女士的看法不同,根据她自己的说法,她对执行长很不满意。

她的公司历经大改造,新领导人已各就各位,女士正要去总公司参加一项大型社交兼建立团队的活动大会。这一次她真的很不想搭飞机去,于是想了各种替代方案:透过视讯会议、安排跟主要团队成员一一见面等等,但得到的回复是:一定要出席。于是她多了一个度假地点。

她跟我讲述这个故事时,眼中一度带着泪水。她问道:“如果这班飞机出事的话,我有两个女儿,分别是四岁和六岁。我要留什么话给她们?工作就是不管个人的优先考量,要照单全收,做你该做的事吗?”

这段谈话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情感的流露,而是她只不过顺口说出我们许多人的感受而已。带给我冲击的是她对于完全失控的感受。

她是金字塔尖端的人,收入可能以千万元计(她之所以坐我旁边,只因为公司没有喷射机)。然而,她却觉得她无法说“不”。

哇,如果连她都没办法控制自己的生活,那我们这些普通上班族就更不用说了。

几个月后,我们透过电子邮件和电话保持联系,我只是静静地听她发泄。很清楚的是她面临的困境,透露出她拥有领导人的真正特质。她决定要多说“不”,有勇气少做一点事。这改变了她跟部属的关系,部属们因此更勇于展现“真我”,也改变了她管理人的方式。而且,由于她开始减少把工作带回家的做法,跟女儿和丈夫的关系也更加密切。

然而,她的执行长却有很不同的看法,并不赞同公司内新形成常说“不”的风气,所以她决定离开。

我不知道她的故事最后会如何收场,但是她的例子让我学会关于领袖恒久不变的一课:当领导人必须在少做和多做之间做选择时,领袖性格的真正深度会在此显露无遗。

现在开始简单工作

自己去留的主意已决,就为自己的工作加入新滤网、新放大镜、新开关阀。

删掉更多电子邮件、推掉更多会议。如果主管和公司支持你这么做,就留下来;不支持就走人;

提高资讯分享和沟通标准。敦促公司依你要求的方式,提供更多你需要的资讯,好让你作出周延的决策;

如果主管和公司支持你这么做,就留下来,不支持就走人;

提高你和团队成员组织与分享知识的标准。指点那些不自觉把份内工作推给别人的同事;

如果能跟理解这一点的同事有交集、相互学习、一起欢笑,就留下来;如果他们不懂,就走人;

改变跟高层主管的互动方式。准备一页摘要,协助他们作更好的决策,把他们当一般人看,不要把他们看成银行或策略家。如果上级能理解的话,就留下来;如果他们不懂就走人;

学会在任何情况场合都敢说“不”;

如果你的决定通常都能受到尊重,而且有助于工作生涯,就留下来,否则就走;

学会质问为什么要你完成交派的任务,不轻易接受既定路线和官方说法;

如果上级认真完整地回答你的质问,就留下来,否则就走人;

学会跟没概念或压榨你的上司打交道;

如果你的解决方案行得通、受到赞赏,就留下来,否则就走人;

学会研究当你全力以赴时公司的态度如何,并提出尖锐的问题,如果你满意你们发现的结果,就留下来,否则就走人;

学会追踪自己简化工作的成效,同时待机改善简单工作的技巧;

如果你能以少做多,而且对公司有益的话就留下来,否则就走人;

学会如何点出某些企业结构的愚蠢之处,协助公司以全新的方式评估尊重。如果主管能理解,且愿意实行的话,就留下来,否则就走人。

这一切都指向同一件事--真正了解到每天1440分钟有多么珍贵。学会如何尊重别人的1440分钟。如果周边的人也接受这种想法,并帮助你和其他人全力以赴的话,就留下来,否则一走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