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引古论事
3697900000016

第16章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李讷,再熬几天,就可以完全痊愈,怕什么?我的话是有根据的。为你的事,我此刻尚未睡,现在我想睡了,心情舒畅了。诗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这里有意志。你知道吗?

——《给李讷的信》(一九五八年二月三日)(《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2月版,第55—56页)“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出自唐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1.青海:湖名,在今青海西宁市西。2.雪山:指祁连山,在今青海、甘肃两省之间。3.玉门关:汉时设置的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古时是中国和西域分界的关隘。4.楼兰:汉西域国名。《汉书 傅介子传》载:汉时,楼兰国常斩杀汉使者。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傅介子以财物诱楼兰王中计,斩其首级。这里借用典故,意指平息边患。

王昌龄(698—约756),字少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开元十五年(727)中进士,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不久迁校书郎。后贬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丞、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后,返归故里,迂回至亳州,因才华被刺史闾丘晓嫉妒,遂遭其杀害。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堪比同时代的诗人李白,被称为“七绝圣手”。其诗气魄宏伟,意境雄浑深沉,今存近200首。《从军行七首》是其七绝诗的代表之作。在这组诗中,诗人以雄沉的笔调、悲怆的心境书写了边疆军戎生活。1958年2月3日,毛泽东在给李讷的信中,引用的是第四首。

1940年8月,李讷出生在延安,时年已经48岁的毛泽东根据《论语 里仁》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意思为其取名李讷(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曾化名李得胜,江青原名李云鹤,故以“李”作为女儿的姓)。李讷的性格正如其名,沉稳而内秀,像父亲一样喜爱读书,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感兴趣。但她体弱多病,常常受此困扰,有时情绪会十分低落。所以,从小到大,在对李讷的教育问题上,毛泽东更多采取的是言语鼓励,重点加强对李讷进行意志上锻炼的做法。如1954年毛泽东写信向李讷推荐曹操的《碣石诗》;1963年又写信与其交流《庄子 秋水》篇读后心得;仅隔十天后再次致信称赞李讷“大有雄心壮志”等,都是渴望这个自己最小的女儿能变得坚强。

1958年初,身体原本就很虚弱的李讷需要接受两个手术:一个是急性盲肠炎需要切割阑尾,另一个是因为小时候打针针头不幸断在肉里,现在需要取出。经医生研究,决定两个手术一并做。切割阑尾的手术很顺利,可取断针的手术遇到了麻烦。因年头已久,断针已经移位,医生花了很长时间找不到准确位置。最后还是用X光透视才把针头取出来。当时,断针已经生锈,术后不久李讷就伤口感染,高烧达38度之多。当时,江青身在广州,毛泽东在忙于一届全国五次会议的同时还要时时关心李讷的身体状况,非常疲倦。2月3日,由于忙于工作,毛泽东又通宵未寝。中午12点时,他吃了安眠药,准备休息。临睡前,仍不放心女儿,就写下了这封信。信中,毛泽东摘用王昌龄抒发戍边将士豪情壮志、激烈满怀的《从军行》(其四)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来鼓励女儿勇敢同病魔斗争,并鼓励她“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锻炼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