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矛盾和斗争,就没有世界,就没有发展,就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老讲团结,就是“一潭死水”,就会冷冷清清。一潭死水好?还是“不尽长江滚滚来”,后浪逐前浪好?要打破旧的团结基础,经过斗争,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
——《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八年三月)(《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373页)“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唐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猿啸哀:猿猴的啸鸣声非常哀伤。2.鸟飞回(huái):鸟因风大而盘旋。3.渚:江水中的小块陆地。4.落木:落叶。5.萧萧:叶落的声音。6.万里:此言家乡和四川距离遥远。7.百年:虚指,形容年老。8.繁霜鬓:指两鬓白发很多。9.“潦倒”句:时杜甫因病刚刚戒酒,故言“新停”。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晚唐著名诗人。杜甫一生仕途失意,颠沛流离,所以他的诗更多地体现了人民疾苦,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现实性,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风。后世将其与李白合称“李杜”。有《杜少陵集》二十五卷。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当时杜甫流寓四川夔州,逢九九重阳之日,诗人登高远眺,心潮澎湃,遂作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夔州居长江之滨,多猿,峡口风大。诗人以疾风、高天、猿鸣、江渚、清沙、鸟飞构成一幅清秋景致,用字精妙,布局凄美,引人入境。颔联是传唱千古的名句。诗人用“无边”、“不尽”二词将叶落萧萧、大江奔来的景象高度立体化,又在无形中传达出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扼腕之伤。颈联借秋之景而述人之悲。诗人流寓他乡,年老多病,佳节时分独自登高,心中感伤可想而知。尾句对接颈句,进一步抒情。诗人头发斑白,年事已高,饱尝国难家愁,加之因病戒酒,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表。《登高》是杜甫七律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诗人写登高之景,苍莽雄浑,气象宏大;抒情则于忧郁之中寓藏勃勃之气,伤感而无消沉之意。后人赞之为“古今七律第一”(胡应麟《诗薮 内编》)。
经过八年卓有成效的建设后,社会主义新中国各项事业均有了一个快速地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此时,身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毛泽东急切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开始执行一条多、快、好、省的建设路线。
1958年,是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也是实现15年赶超英国目标的开局之年。这年3月9日至26日,毛泽东在四川成都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总结建国八年来的工作,重点研究经济建设领域中的有关问题,确立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以推进经济的迅速发展。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共作了六次讲话,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和党的历史经验教训等等。他摘用“不尽长江滚滚开”是在3月20日的讲话中。
在这次讲话中,毛泽东主要谈及哲学中的辩证法问题。他主张在“多快好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总路线”指引下,经济建设要波浪式地前进,这就是缓和急的对立统一,劳和逸的对立统一。对经济建设方针问题上党内存在的分歧,毛泽东肯定了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他认为,只讲团结,没有意见上的分歧,党内就会成为“一潭死水”,变得冷冷清清,开展工作就缺少好的建议和指导,就不是马列主义;而只讲斗争,不讲团结,就会产生矛盾,影响工作。据此,毛泽东希望党内的争论还要继续存在,要“不尽长江滚滚来”。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旧的团结,经过斗争后达到新的团结。这就是工作中应采取的团结——斗争——团结的方针。“不尽长江滚滚来”原本是杜甫描写秋景的一句诗作,毛泽东这里是希望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解放思想,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引起更多的争论,以利于工作的良好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