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引古论事
3697900000030

第30章 江山如画!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念奴娇 井冈山》(一九六五年五月)(《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191页)“江山如画”出自北宋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开创了豪放词派,丰富了词的意境,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诗庄词媚,对词的革新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作品今存《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词有《东坡乐府》等。这首《念奴娇》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词人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词的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勾画出古战场险峻雄奇之势,为下阕描写人物作下渲染。下阕怀周瑜,通过描写意气风发的少年英雄形象来怀古伤己,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情怀。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起笔有宏阔深远之景,落笔有英雄扼腕之慨,为豪放词中最杰出的代表。后世赞曰:“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在留存下来的毛泽东诗词中,描写和歌颂“山”的诗句共有三十余处,但通篇以描绘“山”来抒情的仅有六篇。这其中,以“井冈山”命名的诗作就有三篇。可见,毛泽东对井冈山的情有独钟。

1927年,在中国革命最低谷时期,为了保存有限的工农武装力量,毛泽东引兵井冈山,在那里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蓄积了“星星之火”,终成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所以,对于这片自己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土地,毛泽东是将其作为第二故乡来看待的。1965年5月22日,时年已经72岁高龄的毛泽东重回了一趟井冈山。车一到黄洋界,他便甩开身边的工作人员,快步走向山顶,久久地注视着这一望无际的大好河山。这次到井冈山,距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已经三十多年了。故地重游的毛泽东显得格外兴奋,于是,两首描绘井冈山的词作便从心底流出。其中之一,就是这首以“念奴娇”为词牌名的《念奴娇 井冈山》。

词的上阕,起首突兀,以“参天万木”写实,以“飞上南天奇岳”写势,动静皆妙。接下来写解放后井冈山地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多了楼台亭阁”。就连往昔悬崖兀立又炮弹横飞的“五井碑前,黄洋界上”,也能“车子飞如跃”了。通过直接和间接描写,道出了井冈山的旧貌换新颜。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无限美好的未来,诗人由衷地发出了“江山如画”的赞美。“江山如画”一句,在北宋词人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念奴娇 中秋》中都有运用。苏轼在两首词中运用“江山如画”,其一是感伤时事消磨多少英雄豪杰,空怀感伤之慨;另一是与自己被贬后只能“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形成强烈对比,抒发失意孤寂之情。不同的是,毛泽东摘用“江山如画”却是对井冈山美好景色的由衷赞美。据地质考证,井冈山地区在古时为一片碧绿海洋。诗人以浪漫的情怀将“古代曾云海绿”置于“江山如画”之后,在以“古”貌映衬井冈山“今”颜的同时,也暗示了一个道理:自然界都发生了这么大变化,人类社会还不应该在劳动人民手中变得越加美好吗?写词之难,难在过片。但诗人以“弹指三十八年”一句如行云流水一般转至下阕,颇为自然。距1927年上井冈山至今,恰三十八载。其间,在无产阶级的斗争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故言“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实不为过。回想起自己的革命生涯,诗人不禁发出感慨:“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一切都过去了,唯一不变的是广大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豪情,似悬天明月,胜惊世风雷。经过他们的艰苦斗争,荡涤了一切魑魅魍魉,开创了一个清平世道。

与创作于同一时期的《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相比,这首词偏重于写实,侧重于自然景观,通过往昔对比通俗地写出了以井冈山为代表的全中国“翻覆”的史诗式篇章。特别是其中的“江山如画”一句,一扫苏东坡消极悲凉的情绪,给人以生机勃勃之美感,为全词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