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引古论事
3697900000036

第36章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贺诚无罪,当然应予分配工作。过去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应予推倒。

——《在中央军委关于贺诚任职的请示报告上的批语》

(一九七五年五月十七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432页)“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出自东晋 陶渊明《移居》(其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杰出诗人。他一生做过几次小官,但时间都较为短暂。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元年(405),因厌恶政治上的黑暗和官场上的倾轧,辞官回乡,开始了他长达二十余年的退隐生活。陶渊明的诗充满着浓郁的田园风情和乡土色彩,富有自然感,也有部分是抒怀诗,表现了对政治的冷淡以及怀才不遇的无奈。今存诗125首,多为五言诗。这首《移居》(其一)是义熙六年诗人移居浔阳南村(今江西九江城外)而作,表现出了邻里相交、畅所欲言的快乐。

1.“昔”句:古人重风水,乔迁选宅时往往先卜算凶吉。吉利则定居,凶险则不移居。而诗人则不这么看,他一直有移居南村的打算,不是因为吉凶与否。2.“闻”句:说明诗人“昔欲居南村”的原因——南村有很多品性善良的人,很愿意和这样的邻里共处晨夕。素心人:品性质朴善良的人,这里特指殷景仁、颜延之等文人。数晨夕:屡共朝夕。3.兹役:指移居这件事。4.“敝”句: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陶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气节在中国家喻户晓,可见其对精神领域的修养要求较高。他移居不在乎房子的大小,只要能遮蔽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以了。5.邻曲:邻居,这里特指上文的“素心人”。6.抗言:热烈地对谈。7.在昔:往事。8.“奇”句:一起欣赏美妙新奇的文章,共同分析疑难的文义。

贺诚同志是我党和军队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为革命事业立下了赫赫功勋。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却受到了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迫害,被迫离开了工作岗位。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毛泽东开始调整对老干部的政策,在周恩来的配合下逐步解放了一批老干部。1972年6月26日,贺诚给毛泽东写信,请求组织予以安排工作。28日,毛主席伏案仔细读完这封长达四千余言的信后,随即在信的首页批示:“贺诚同志来信请中央处理。我意应给予工作。”随后,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等领导同志都先后作了批示,安排部署贺诚的工作。然而,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置毛主席的指示于不顾,他们以种种借口在落实老干部政策问题上设置障碍,贺诚同志的问题也被耽误了下来。

1975年3月22日,贺诚的女儿写信给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同志,再次请求给父亲分配工作,恢复名誉。邓小平接到信后,在一个合适的机会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听完汇报后,毛主席反问道:贺诚同志的问题我在1972年已经批了,为何现在还要议?随即拖着病迈之躯,再次为解放贺诚同志写下批语。批语以陶渊明笔下的一句诗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作为开头。该句原本指奇妙的佳作美文与人共同欣赏,疑难的问题与人共同商榷研究。成语“奇文共赏”即由此而来。但毛泽东这里赋予其新的含义:在解放贺诚同志的问题上,任何持反对意见的人都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思索,客观评价,还其清白。批语印发后不久,总后勤部党委作出给贺诚彻底平反的报告,并任命贺诚为总后第一副部长。

从现有的著作和讲话上看,毛泽东很少引用陶渊明的诗句,这点或许与性格有关。毛泽东是一个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人,他非但不会去屈服、去逃避一个世道混浊的社会,反而会以暴力革命的方式去改变它,重塑一个清平盛世。1959年7月1日,毛泽东登上庐山后作了一首《七律 登庐山》,词的最后甚至还用了带有一丝嘲讽的口气反问“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可见,他对陶渊明回避现实、营造虚幻桃花源的处世哲学并不赞同。但是,毛泽东却是一个善于分析、喜欢解决芜杂难题的人,所以,他对陶渊明笔下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一句又特别欣赏,在1958年1月19日《对〈文艺报〉“再批判”特辑编者按的批语和修改》、1960年5月《对一份摘录南斯拉夫方面言论的内部材料的批语》和1963年7月《对中共中央发言人声明稿的修改》等文章中曾多次引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