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引古论事
3697900000049

第49章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日本帝国主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先生北方领袖,爱国宁肯后人?保卫绥远,保卫西北,保卫华北,先生之责,亦红军及全国人民之责也。

——《给傅作义的信》(一九三六年八月十四日)(《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422页)“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出自宋 岳珂《史 徐铉入聘》:

(赵匡胤曰)“江南亦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耶?”

关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之典故,世人多认为是出自北宋文学家杨亿《谈苑》:“开宝中,王师围金陵,李后主遣徐铉入朝,对于便殿,述江南事大之礼甚恭,徒以被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太祖曰:‘不须多言,江南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这段历史讲的是,宋开宝七年(974),宋主赵匡胤派兵征伐南唐,后主李煜遣徐铉入宋朝谈判。赵匡胤无力应对徐铉的能言善变,便以“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对之。《说苑》尽管是记载杨亿言谈的语录笔记,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该书早已失传,流传下来的这个故事是后人从《类说》第五十三卷中引述的,并非第一手资料。另外,尽管《宋史 徐铉传》和《宋史 赵匡胤传》中也记载了徐铉入朝与赵匡胤谈判的史实,但均未提到赵匡胤所说的这句话。根据现存史料,岳珂《史》是最早记载这句话的书籍。岳珂(1183—1234),字肃之,号亦斋,又号倦翁,南宋文学家,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史》共15卷,140条,是记载两宋时代朝野见闻的一部史料随笔。其中南宋部分为作者亲身见闻,有较强的史料价值。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南唐尚书徐铉入朝觐见赵匡胤一事,当他质问赵匡胤南唐并无过错奈何起兵攻伐时,赵匡胤愤然回答说:南唐即使没有罪,但天下终归一统,在自己睡觉的床边,怎么能容许别人打着呼噜睡大觉呢?后用这句话比喻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不容任何异己者存在或绝不容别人插手。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明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然而,蒋介石却拒绝接受这一提议,继续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这种做法,极大地鼓舞了日本侵略者的侵华热情。

在日军步步紧逼之下,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统治受到了极大威胁。为此,蒋介石不得不考虑调整现行对日政策。与此同时,国民党中的部分将领和左派人士也主张停止内战,抵御日寇,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现了一丝曙光。在这种情况下,1936年8月10日,中共中央举行政治局会议,及时调整了方针策略,确定了以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为今后主要谈判对手的策略,实现党的工作方式由“反蒋抗日”向“逼蒋抗日”转变。会议决定发表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再一次向国民党大声疾呼:“立即停止内战,组织全国的抗日统一战线,发动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保卫及恢复中国的领土主权,拯救全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会后,在指导中共中央代表同南京政府进行谈判的同时,毛泽东还致信南京政府中力主抗日的军政要员杜斌丞、杨虎城、宋哲元、宋子文等人,力陈抗日救国大义,主张“停战议和,一致抗日”。这封给傅作义的信,就写在这个时期。

傅作义(1895—1974),字宜生,山西荣河(今临猗县)人,是一位追求进步、力主抗日的国民党员。他曾在长城、绥远战役中重创日军,名扬四海。1931年12月被任命为国民政府绥远省(中华民国之一级行政区,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主席、国民党第三十五军军长。在这封信中,毛泽东开头便陈述傅作义目前所处之险境:“迩者李守信卓什海向绥进迫,德王不啻溥仪,蒙古傀儡国之出演,咄咄逼人”。这里说的是,在侵华日军的策划下,充当傀儡角色的伪蒙古军政府领导人李守信、卓什海和德穆楚克栋鲁普(蒙古王公,民国初晋为亲王,通称德王)等人向傅作义所辖绥远省不断施压军事压力的事。除此之外,来自日本的侵略也是对傅作义造成威胁的重要因素。于是,毛泽东摘用“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形象地向傅作义陈述了他目前所处之险境、中华民族目前所处之险境。随后,毛泽东笔锋一转,慷慨激昂地写道:“先生北方领袖,爱国宁肯后人?保卫绥远,保卫西北,保卫华北,先生之责,亦红军及全国人民之责也。今之大计,退则亡,抗则存;自相煎艾则亡,举国奋战则存。”最后,毛泽东向傅作义表达了共同抗日之诚意:“弟等频年呼吁,要求全国各界一致联合,共同抗日,组织国防政府、抗日联军。幸人心未死,应者日多,抗日图存,光明渐启。近日红军渐次集中,力量加厚,先生如能毅然抗战,弟等决为后援。亟望互派代表,速定大计,为救亡图存而努力,知先生必有同心也。”

毛泽东致傅作义的这封信,虽然只有短短三百字,却将中华民族之危机、中共方面之诚意、抗日救亡之紧迫一一托出,感情真挚,言辞激烈,深深感染了傅作义。在以后的共同抗日斗争中,傅作义更是国民党内为数不多的能频繁与共产党保持往来、真心与八路军相处、全力以赴抗击日军的将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