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
——《论持久战》(一九三八年五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490页)“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出自春秋 孙武《孙子兵法 谋攻》: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谋攻》是《孙子兵法》的第三篇,主要论述以谋略攻敌之法。本段最后,孙武对谋攻的要义进行了总结,即上述引文。大意是:既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那么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胜负的概率参半;既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每战都有失败的危险。“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孙武揭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战争指导规律,是贯穿于《孙子兵法》十三篇的主要线索,也是后世兵家谋战时最重要的制胜之策。
毛泽东一生从未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军事教育。然而,他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军事家,除了在战场上的实战经验外,与他善于学习、吸收优秀军事理论和著作是分不开的。《孙子兵法》就是他最为崇尚、对其军事理论形成影响最大的一部兵学巨著。书中的精妙言论,毛泽东多有摘用和论述。其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最为常见的一句。正是因为深刻理解并运用了这句话的精义要旨,毛泽东才能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1936年12月,为批判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总结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经验,系统阐述中国革命战争的策略问题,毛泽东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并在中国抗日红军大学作了主题讲演。在谈到学习和使用战争规律的问题时,毛泽东说道:“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对这句名言进行了形象地解读。1937年8月,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又写道:“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这样,是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的,是不能完成革命任务的,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是不能正确地发展党内的思想斗争的。孙子论军事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他说的是作战的双方。唐朝人魏征说过:‘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也懂得片面性不对。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这里,毛泽东更是将这句至理名言从哲学角度加以解读,极大地丰富了这句话的内涵。
然而,毛泽东对这句话最为翔实的诠释是在写作于1938年5月的《论持久战》中。在深入分析中日两国的现状后,毛泽东提出了中国抗日战争将是持久战的论断,并认为这场持久战要经历三个阶段。具体到各阶段的战术来说,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即敌之进攻和保守阶段中,应该是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在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在前两个阶段实行战役和战斗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时离不开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的战略原则。
在论及主动性问题时,毛泽东着重分析了主动或被动和主观指导之间的关系。他指出,战争就是两军指挥员以军力财力等项物质基础作地盘,互争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竞赛结果,有胜有败,除了客观物质条件的比较外,胜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正确,败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错误。接下来,毛泽东对战争中最难把握的现象和规律进行了论述。一方面,毛泽东认同“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所谓‘盖然性’”的客观事实,但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错误由于对彼己的无知,战争的特性也使人们在许多的场合无法全知彼己,因此产生了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的不确实性,产生了错误和失败。最后,毛泽东结合“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对如何避免这种错误和失败进行了总结:不管怎样的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知其大略,知其要点,是可能的。先之以各种侦察手段,继之以指挥员的聪明的推论和判断,减少错误,实现一般的正确指导,是做得到的。我们有了这个“一般的正确的指导”做武器,就能多打胜仗,就能变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这是主动或被动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之间的关系。
据上所述,可以看出,毛泽东对“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娴熟摘用几乎已经到了信手拈来的程度。实际上,我们向读者展示的还只是毛泽东直接摘用这句话的章节,而在毛泽东相关著作中,对这句话间接引用的情况也极为常见。更为可贵的是,毛泽东并没有拘泥于这句话文字层面上的意义,而是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述和阐释,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和深度。尤其是在《论持久战》中用这句话阐述战争现象与规律的认识更是达到了一种难以企及的高度。由此,就不难理解美国西点军校将该文与《孙子兵法》一并列为学员必学教材的缘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