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速胜论者也是不对的。他们或则根本忘记了强弱这个矛盾,而单单记起了其他矛盾;或则对于中国的长处,夸大得离开了真实情况,变成另一种样子;或则拿一时一地的强弱现象代替了全体中的强弱现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论持久战》(一九三八年五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458页)“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出自《冠子 天则》:
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冠子》是先秦道家及兵家著作,作者不详。据《汉书 艺文志》云,作者为“楚人”﹐“居深山﹐以为冠”。根据书中记载的内容来看,作者应该是战国晚期甚至更晚时代的人。现存版本是宋人陆佃所作的三卷十九篇。上述引文大意是:耳朵的功能是听声音,而眼睛的功能是看东西。一片树叶遮住眼睛的话就连泰山也看不见了;两只耳朵中都塞上豆子,就是轰鸣的雷霆声也听不见了。后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比喻为局部的、微小的事物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全局、主流及本质。
在抗日战争进行一周年之际,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专门用一部分篇幅对亡国论和速胜论的两种错误言论进行了有力地批判。
亡国论为什么是错误的呢?毛泽东指出,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只看到了日本强大、中国弱小的一面,并以此作为全部问题的论据,将此片面的东西夸大起来看成全体,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性。所以在全体说来,他们是没有根据的,是错误的。就中日两国军事力量来看,的确是敌强我弱,但中国方面有坚强的抗日力量,同时,中国战争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不但一般地建立在整个国际的援助上,而且特殊地建立在苏联的援助上。日本进行的是侵略主张,是非正义的,经过长时间的战争对持,敌我双方的实力一定会发生转化,胜利必将属于中国一方。
在批驳了亡国论之说后,毛泽东又指出了速胜论的错误原因所在:“他们或则根本忘记了强弱这个矛盾,而单单记起了其他矛盾;或则对于中国的长处,夸大得离开了真实情况,变成另一种样子;或则拿一时一地的强弱现象代替了全体中的强弱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毛泽东摘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句古语形象地说明了这些人自以为是、只看片面不问全体的执拗态势。他们的共性是:没有勇气承认敌强我弱这件事实,还常常抹杀这一点,因此抹杀了真理的一方面。也没有勇气承认自己长处之有限性,因而抹杀了真理的又一方面。因为主观性和片面性的作怪,他们时常会犯出或大或小的错误来。
“驳”完之后,毛泽东紧接着进行了两次“立”论。一是并不否认亡国的危险。毛泽东指出,中国目前存在解放与亡国的两种可能性前途,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即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实现解放而避免亡国。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与持有亡国论观点的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客观地而且全面地承认亡国和解放两个可能同时存在,着重指出解放的可能占优势及达到解放的条件,并为争取这些条件而努力。而后者则主观地和片面地只承认亡国一个可能性,否认解放的可能性,更不会指出解放的条件和为争取这些条件而努力。同时,前者还看到了解放将逐步占据优势的必然前景,而后者只能怀着悲观的心情得出与前者相反的结论。第二个立论是中国人民也喜欢速胜。但问题在于:没有一定的条件,速胜只存在于头脑之中,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幻想和假道理。
这部分的最后,根据之前对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和国际环境的分析,毛泽东得出结论: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为着争取最后胜利所必要的一切条件而努力。因为,条件多具备一分,早具备一日,胜利的把握就多一分,胜利的时间就早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