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阳光心态:员工自我成长心理学
373600000043

第43章 为什么我们喜欢抱怨(1)

第四章

为什么我们喜欢抱怨:职场心理学

升职的怎么是他而不是我?

也许你是工作中最卖命、最用心的人,你表现不错,全公司都觉得你是个好青年,但是,聘任文件发下来时,你发现,跟你一拨进公司的同事升职了,而你却依然原地踏步。更让你恼火的是,他资历比你浅,却"爬"得比你快、升得比你高。最让你胸口憋气的是,他居然还成了你的领导……

每每这个时候,我们不禁陷入无尽的困惑中:为什么升职的是他不是我?

王云热情、积极,谦虚好学,乐于向领导和同事求教。他做事踏实认真,常因想把事情做得更好而自行留下来加班,还经常好心地帮同事们处理一些小事。上次办公室的其他同事因为分不开身领福利品,就是王云一个人全部搬回来的。和他一起入职的胡伟,聪敏、富于创造性,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见解,但是话不多,也不愿意麻烦领导和同事,很多困难都能自行"消化"。

三年中,王云和胡伟都兢兢业业,为工作付出了很多。他们都这样认为:多付出一些,机会就会离自己近一些。然而事与愿违,新下发的提职聘用文件中并没有他们的名字,反倒是出现了几个陌生的名字--这些人都是从外面空降过来的。

失落在所难免,两人的心理也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王云认为自己没有被提拔,是自己还不够努力,工作做得不够细致,业务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他坚信再努一把劲,再坚持坚持,一定会有所斩获。于是他重拾信心,一如既往地做事、学习,甚至比原来更用心更用力。胡伟的想法却与王云不同。他也认真了反省自身的不足,在加强业务学习的同时,还为了改进自己不喜言谈的缺点而主动尝试与同事们交流,但份外的任何事情就不再用心去做了。因为他已经对公司失望了,他所做的这一切,仅仅是为了修炼自己,等待时机另谋出路。

两年过去了,王云和胡伟在业务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公司做出了重大贡献。照理说,他们俩该被提拔了,周围的同事们都让他们存够银子,准备请客庆贺。可仍没有领导向他俩谈及提职的事情。

王云和胡伟的心里仿佛长了草一般。

"云子,你说咱俩都干成这样了,怎么就没人赏识呢?真是憋屈。"胡伟哀叹道。"咱真是没希望了!"

"别这么消极,"王云拍着胡伟的肩膀说:"我想咱们还是有机会的,可能时候还没到吧,再坚持坚持。"

王云一如往常地努力着。胡伟却将跳槽提上了日程,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找到了一家不错的企业,毅然决然地递上了辞职信。

就在胡伟走后一个月,王云升职了。其实胡伟也在提拔之列,只是他没耐住性子等到这一天。

进了新公司后,凭着出色的业务能力和原来积累的资源,胡伟的业绩不俗。但他却变得越来越焦躁,只要有点成绩,就认为自己比任何人都有升职的资本,理应受到重用,得到提拔。只要时间稍微长点,而事业又没有任何进展的话,他就立即选择跳槽。

十年如一日。胡伟仍然是一名业务员,而王云已经当上了公司副总。

职场中像胡伟这样的有为青年很多,他们勤学肯干,能力强,在公司也都能独挡一面。但是却总是郁郁不得志,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很简单,他们缺的不是才干,而是耐得住寂寞的坚持。

他们中的很多人就是由于没能坚持住,与伸手可及的硕果失之交臂,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达到半途时,由于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容易产生对目标的消极观念,比如"我能顺利达成目标吗?""这个目标有意义吗?""我没有机会了""我不能再等了"等,这个时候,人们的心理是极其敏感和脆弱的,也是最容易放弃的,这就是"半途效应"。 当目标太高、太宏伟时,主体就会觉得难以实现而感到紧张,就会不由自主地发抖,即所谓"目标性恐惧"。"目标性恐惧"的直接后果是使人产生中途放弃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