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道法自然
3766200000011

第11章 工作之道:脚踏实地,付出有报(1)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先付出,才有可能会得到。能够付出的人,生活回报给他的,必定会是累累硕果。

脚踏实地创业绩

政善治。

—《道德经》

从政管理柔和有序,德惟无私。

政善治就是指要忠于职守,用业绩说话。古今中外,无论什么理念都可能更新,但“用业绩说话”这一条永远不会过时。

人生在世,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得把心念和愿望落实到行动上,只有脚踏实地地做出业绩,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前任惠普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孙振耀最初只是一个小小的部门经理,在其随后的职业生涯中,惠普换了四任CEO,而他则连升四级,不仅稳坐中国区最高领导的位子,还在前面加上了“全球副总裁”的头衔。

当年,惠普CEO卡莉力主并购康柏的时候,孙振耀是积极行动的马前卒,成为中国区总裁;几年后又被擢升为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后来,当卡莉下台、马克上台成为新CEO的时候,许多人都想:孙振耀是卡莉的红人,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回要完了吧。可是,让很多人感到惊异的是,马克上台后,孙振耀继续担任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的重要职务。

当有人问及“您为何官运亨通”的时候,孙振耀露出了平和的微笑,他说:“在我的领导下,中国区的业绩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是全球惠普公司增长最快的地区,您说,哪位老板不喜欢我这样的打工仔呢?”然后,他说了这样一段话:“不管领导有多喜欢我,如果我不能创造良好的业绩,走人的肯定是我。”

在这个以业绩为主要竞争力的时代,一个人如果没有能力改善企业业绩,不能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是没有资格要求企业给予回报的,这样的员工也恰好是企业打算淘汰的人选。对员工而言,不用说自己多优秀,也不必说自己多努力,你的业绩自己会说明一切。

企业是员工努力证明自己业绩的“战场”,无论何时何地,如果你不能创造业绩,迟早会是一枚被弃用的棋子。任何一家企业的老板喜欢的都是脚踏实地创造业绩的人,而非天天把“爱企业”三个字挂在嘴边却不做实事的人,所以多做实事才是成为优秀员工的根本。

业绩的取得必须要付出汗水的代价。那些有所成就的人士都是踏踏实实地从简单的工作开始,通过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找到自我发展的平衡点和支撑点,并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通过持久的努力走出困境,最终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帮助人们解决吃饭问题,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我如果不在家,就一定在实验田;如果不在实验田,就一定在去实验田的路上。”这是袁隆平说过的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也是他真实生活的写照。

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院士从质疑权威开始,走上了杂交水稻研究之路。他说:“科学研究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个是关键。搞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科研的本质是创新,如果不尊重权威、不读书,创新就失去了基础;如果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创新就没有了空间。”袁隆平还说:“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如果老是迷信这个迷信那个,害怕这个害怕那个,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只有敢想、敢做、敢坚持,才能做科技创新的领跑人。这个我是有深刻体会的。”

2011年,袁隆平已届81岁高龄,仍坚持亲自下田研究。他认为,做科研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这是基本功,一个人事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顽强的毅力。“我的工作主要在实验田,越是打雷、刮大风、下大雨,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只要田里有稻子,我每天都坚持下田实验。”迄今为止,袁隆平已经获得了19项国内外大奖。他的成就充分地说明,“以脚做梦”,才能最终开创辉煌的业绩。

李嘉诚也说过:“不脚踏实地的人,是一定要当心的。假如一个年轻人不脚踏实地,我们使用他就会非常小心。你造一座大厦,如果地基打不好,上面再牢固,也是要倒塌的。”李嘉诚的忠告向我们表明:只有踏实行动的人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业绩。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凡成就一份功业,都需要付出毅力和耐性,想不劳而获,那是在白日做梦。

道法自然

真正热爱企业的员工绝对不会只用嘴巴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是用最为实际的行动来“示爱”,这种“示爱”直接而热烈,就是做出业绩,为企业创造利润。

找准自己的位置

居善地。

—《道德经》

如水般顺应自然,善于选择居住的地方。

老子认为,上善之人就像水一样,拥有七种好的品格,其中之就是“居善地”,即安居自己应处的地位。说通俗一点,就是“待在自己应该待的地方”。这就一定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如果站错了位置,肯定地位不牢,甚至会有危险。

富兰克林曾说:“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在人生的坐标系中,一个人如果站错了位置—用他的短处而不是长处来谋生的话,那将是非常艰难甚至可怕的,就像让武大郎去做灌篮高手,他很可能会在永久的卑微和失意中沉沦。

人生成功的诀窍就是经营自己的长处。一个人事业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不能扬长避短,是否善于经营自己的长处。

英国近百年来最年轻的首相梅杰,47岁就登上首相宝座,为世人所瞩目。然而他年轻时并无过人之处,还于16岁时因成绩不好而退学,后又因心算差而未被录取为公共汽车售票员。有好多人想不通:一个连售票员都不能胜任的人怎么当了首相?针对这种怀疑,梅杰在一次谈话中回答说:“首相不是售票员,用不着心算。”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如果你能经营自己的长处,就会给你的生命增值;反之,如果你只去用自己的短处,那会使你的人生贬值。

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取得成功。伟大的文学家哥德,在小时候非常喜欢绘画,可是十年过去了,他的画技仍然没有什么进步。

于是他决定去意大利旅行,当他看到了真正大师的画作后,他才觉悟:自己并没有绘画的才能。于是他毅然放弃了他所钟爱的绘画,开始了文学生涯,并且很快就出名了。他感慨道:浪费了十年,才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果他坚持学习绘画而不去从事文学创作,也许世界上便多了一位不入流的画家,而少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位置的高低,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所处的位置高,创造的价值不一定高。那些亡国的帝王们,哪个不是身居高位,可是他们为国家为百姓创造了多少价值呢?相反,所处的位置低下,创造的价值却不一定少。比如,街道上那些勤恳的清洁工可能没有文化知识,但有了他们,才有了道路的干净、城市的整洁。人,平凡没有关系,身居低位没有关系,关键是能不能坚守岗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每个位置都能够创造价值,但并非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位置上都能创造出价值。找准位置,是创造价值的前提条件。同样的一个人,他擅长策划,却去搞推销,结果很可能不尽人意。每个人都要发掘自己的闪光点,并把光聚在一个合适的焦点上,才能各得其所,各谋其职,各成其业。

那么,如何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呢?

找准位置,需要认清自我,用一颗平静的心聆听自我价值的呼唤;找准位置,需要肯定自我,相信自我,用一颗不屈的心擎起理想。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就要有坚定的信念,不管路途是平坦还是崎岖,都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没有人因为平凡而注定平庸,只要找准位置,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道法自然

人生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摸索中明确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就是成功。那么,你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了吗?

扬长避短地工作

事善能。

—《道德经》

行事根据能力而为,善于发挥所长。

工作中,有些事不是我们想不想做的问题,而是做得了做不了的问题。勉强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或者放弃做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符合“事善能”的自然法则。所以,我们要扬长避短地工作,尽量发挥自己的最大效能。

一个人在其职业生涯中,必须能够扬长避短,来确定“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如何扬长避短,则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我们所熟悉的孙膑赛马的故事,可谓是扬长避短的一条锦囊妙计。

孙膑是继孙武之后我国又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战国初期,他佯狂脱祸,离开魏国,到达齐国后,住在大将田忌家里。当时常以赛马赌胜为乐,田忌马力不及,屡次失金。

有一次,田忌和孙膑一起观看赛马。孙膑见马力不甚相远,而田忌三局皆负,于是,他给田忌出主意说:“用您的下等马去与公子的上等马比赛,用您的上等马与公子的中等马去比赛,用您的中等马去同公子的下等马比赛,您一定会得胜。”田忌依计而行,结果以二胜一负的比赛成绩赢了齐国公子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