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剑客马云,刀客史玉柱
3785100000014

第14章 天龙,独具一格的经营理念(3)

马云与日本软银集团总裁孙正义曾探讨过一个问题:一流的点子加上三流的执行水平,与三流的点子加上一流的执行水平,哪一个更重要?结果两人得出一致答案:三流的点子加上一流的执行水平。

马云这种“立刻!现在!马上!”的行动精神,充分体现在阿里巴巴的运营全过程中。

有一件小事可以证明阿里巴巴团队执行力之强。2006年,阿里巴巴服务机房整体往市区大迁移。在这次搬迁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的高效合作,没发生任何故障。以一般人的经验来看,所有的搬家过程都难免遇到东西丢失或者损坏的情况,所以人们都对搬家感到头痛。从阿里巴巴这次搬家过程来看,依靠的并非技术水平的高超绝伦,而是整个团队的责任感和执行力。执行力是阿里巴巴的竞争优势。在互联网行业,阿里巴巴团队的平均资历并非最高,但团队执行力肯定最强。在这一点上,阿里巴巴的竞争对手大都望尘莫及。

不同的意见可以碰撞出火花,任何企业内部都有争执和异议,阿里巴巴也不例外。马云要求,有问题可以内部讨论,面对面解决,绝对不能诉诸第三方,因为那会动摇军心。做不到这一点,就请离开阿里巴巴团队。一个企业只需要一个思想家,别的都是执行者。

阿里巴巴唯一的思想家,就是马云自己。他不仅像个布道的牧师,更像一个极具魄力的教练,能将自己的思想化为员工超强的执行力,来书写阿里巴巴的传奇。

紧那罗:子期伯牙,创业要找合适的人

“紧那罗”意为“音乐天”、“歌神”,是佛教天神“天龙八部”之一。他的形状和人一样,但头上生一只角,所以又被称为“人非人”。他善于歌舞,是帝释天的乐神。

音乐神不仅要擅长演奏音乐,而且要找到能欣赏的知己,孤芳自赏的人难成大师,昔日子期伯牙便是如此。他们通过琴声和回应作为沟通,由知音而成为生死不渝的知己,演绎了一段友情千古佳话。马云也强调“创业要找合适的人”,只有觅得知己,才能一起成就大事。

阿里巴巴一直在经历很多风险和困难,但是马云这个苦行僧并不孤独。他拥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行者,伴随他走过了难忘的风雨征程,正是这些和马云有着共同梦想的创业者们推动着阿里巴巴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1999年的一个夜里,经历一番内心的痛苦挣扎之后,马云作出了一个在若干年后改变中国互联网版图和全世界电子商务进程的决定:杀回杭州!马云约齐了团队的所有人,给他们两个选择:第一,留在北京工作,推荐他们去雅虎、新浪、搜狐,工资会很丰厚;第二,跟马云回家,回杭州从零做起,月薪500元,住的地方离马云家必须在5分钟路程以内。

他宣布完之后,让每个人自己做决定,给每人3天时间考虑。可是这些人出去之后刚刚3分钟,就全部回来了。他们告诉马云,愿意跟他一起回家从头做起。

回到杭州以后,马云在湖畔花园的家中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并按照惯例对这一“重大事件”进行了全程录像。马云当时就坚信此事将有极大的历史价值。最初的这个团队就是著名的“十八罗汉”。

那时候“十八罗汉”没日没夜地干活,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都是家常便饭。这支跟马云患难与共的队伍,后来成为他创业道路上最有力的支柱。他们也获得了公众的认可。2007年12月1日,阿里巴巴团队获得“2007年最聚人气团队奖”。马云作为代表上台领奖时,发表获奖感言时说,阿里巴巴可以没有马云,但不能没有这个团队。8年来,他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每次都是这个团队给他勇气和鼓励,让他有信心坚持下去。

马云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这群生死相随的团队,还吸引了很多“高人”慕名而至,蔡崇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蔡崇信,耶鲁大学硕士毕业,曾任欧洲InvestAB投资银行的亚洲区投资经理,现为阿里巴巴首席财务官。1999年4月,蔡崇信从香港飞到杭州,代表InvestAB投资银行与阿里巴巴谈判一笔风险投资。马云带他参观了自己的“办公楼”,也就是杭州湖畔花园的家里。蔡崇信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里面坐着20多个人,地上还有床单,一群“疯子”在那里喊叫着、欢笑着,仿佛一个吃大锅饭的家庭,但是惊人地团结在一起。

过了没多久,蔡崇信第二次来杭州。跟马云一起泛舟西湖的时候,他忽然提出:“香港那边的工作我不干了,我要加盟阿里巴巴,跟你一起干。”当时阿里巴巴员工的工资只有500元人民币,而蔡崇信在香港的收入则达数十万。他之所以果断地选择与马云合作,正是出于两人的志同道合和相互欣赏。这就是创业需要的“合适的人”。

马云认为已经成功过的人很难在一起创业,他努力挖掘的是那些没有成功、渴望成功的团队,因为他们的团结力很强。创业不一定要找最成功的人,但是要找合适的人,这就是马云的创业理念。

“最合适”的人才是什么样的呢?马云有具体的标准:第一要人品好。人品是合伙人互相信任、相互合作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是互补性强。并非只是性格上的互补,而是每个人的长处的互补,这样的团队能量才会最大。第三是善于沟通。只有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了,并充分了解别人的想法,才会获得好的执行效果。有效的沟通是强大的执行力的前提。第四是能共同承担责任。创业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互相指责是于事无补的。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会把总结错误当做财富,不断学习进步。

摩睺罗迦:不拘一格,直接进入“世界杯”

天龙八部中的最后一部是“摩睺罗迦”,佛教传说中的大蟒蛇神,人身蛇头,又被称做地龙。该神原本是腹行类,但由于其智力较低而无知,反而能得道挽回前因,摆脱腹行类的命运,脱胎换骨成为神祇。这是他放荡不羁、不拘一格的天性耽误了他,同时也成就了他。他可以喝酒,甚至有点邪恶,常受人责骂,但是这并没影响他最后的修行,成为“天龙八部”之一。

马云做企业,一开始并不顾及常人理解与否,而是沿着自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部署,独立前进。他不按常理首先竞争国内市场,而是将目光盯向国际市场,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用他的话说就是:避免国内甲A联赛,直接进入世界杯。这种不拘一格,从艰难到获得成功的创业历程,与“摩睺罗迦”十分相似。

公司创立伊始,马云就将公司定位为全球化的企业,因而名字也应该是响亮的、国际化的。为了注册一个好的名字,马云思索了很久。直到一次在美国一家餐厅吃饭时,他突发奇想,找来了餐厅服务员,问他是否知道阿里巴巴这个名字。服务员回答说知道,并且还跟马云说阿里巴巴打开宝藏的咒语是“芝麻开门”。

之后,马云又在各地反复地询问他人,他发现阿里巴巴的故事为全世界的人所熟知,并且不论语种,发音也近乎一致。就这样,马云将公司的名字确定为“阿里巴巴”。

对于起名,马云还有一种说法:他选择“阿里巴巴”这个名字是希望企业能够成为全世界的十大网站之一,也希望全世界的商人都用阿里巴巴。既然企业定位是国际性的,那就需要有个优秀的品牌,响亮的名字最关键。

阿里巴巴创建之后,网站用的就是地道的英语。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最先发现了它,美国《商业周刊》的记者试图采访马云。马云却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最后勉强接受还与记者达成“君子协定”:采访可以,文章不能公开发表。马云之所以害怕采访,是因为不想告诉别人阿里巴巴是中国公司,因为当时大家都认为中国不可能有好的互联网公司。换句话说,马云就是要做“世界顶级站点”,一开始就瞄准国际化、全球化。

当时互联网和商业的现实情况,也要求电子商务网站必须国际化。因为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超级买家”都在西方,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企业都在西方,能向互联网投资的主流资金也都在西方。

1999年10月之前,阿里巴巴一直在闭门造车,马云躲着媒体拒绝接受采访。后来,在高盛的投资到位,解了阿里巴巴的燃眉之急以后,马云却高调地喊出了“不打甲A联赛,直接打世界杯”的口号。

一时间马云成了“跑遍全球的营销机器”。披上战袍,马云带着“阿里队”雄赳赳、气昂昂,踏上征程,开始了全球跑马圈地的豪情之旅。

从1999年到2001年,马云和阿里巴巴的基本活动都是在欧洲和美国。它作为一个国际网站,主要目的是帮助中国企业实现出口,因此必须在海外寻找买家。那时候阿里巴巴的推广工作很难做,马云为推广企业,在欧洲和美国做了很多演讲。

1999年,马云将阿里巴巴总部定在香港,因为香港是一个相当国际化的地方。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马云虽然看重国际化,却始终坚持将阿里巴巴留在中国。另外,阿里巴巴在美国硅谷设立了研发中心,在英国伦敦设有分公司。

马云朝着既定的方向往前走,不管外面怎么变化,都不受干扰,走自己的路,用心去做。他和他的团队就是这样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当做自己的使命,从企业初创就开始放眼全球,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并逐步完善,一直在圆他们的“电子商务帝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