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的真功夫
3809500000008

第8章 领导的经

中国人最擅长持经达权的运作,

所以能够以不变应万变而立于不败之地。

“经”是共识,乃是不易的原则,

“权”就是应变,叫做权宜的措施。

持经达权,即有原则地应变,

领导者不可不变,也不可乱变。

领导的经,是领导者应有的共识,

这些原则是所有领导者都不能够任意违背的。

班底、知人善任和珍惜下属,

是领导者最基本的经,必须好好秉持。

合理隐恶扬善,容许无心犯错,

用心珍惜下属,也是不变的原则。

建立公的班底

有人喜欢批评中国人大圈圈里有小圈圈,这并没有错。小圈圈就叫做“班底”,听起来相当可怕。如果用英文写成Management Team,好像很适合,一点也不恐怖。每一位领导者的管理幅度都相当有限,不能不组成“心腹知己”的领导团队,才能够照顾得过来,说起来也是理所当然,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地方。

班底有公的也有私的。私的班底依领导的喜好,选择具有“同”字性质的,例如同宗、同乡、同学、过去的老同事等,实在令人厌恶。有时也可能把领导自己拖下水,弄得灰头土脸,所以应该绝对避免。

公的班底,则是经由工作表现来建立的。领导大公无私,头脑中根本没有“同”或“不同”的观念,只知道谁工作表现最好,人际关系最好,谁便是班底。这种公的班底,可以成为领导和下属之间沟通的桥梁。中国人有一些话不方便当面说;也有一些话,当面说反而无效,都可以透过班底来达到圆满沟通,实在有很大助益,如图8.1。

(插入图8.1)

领导者可以把“同”和“不同”合起来想,不必分开来看,管他同或不同,脑海里根本没有这种概念。只是彼此的合作,完全基于公益(团队的利益)的需要,相互之间的互助,完全是为了组织的目标。凡是贡献较大、配合度较强、主动性较高而且创造性较好的下属,经由逐步考验,一层层由外向内拉近,构成坚强可靠的班底。领导者对班底特别照顾,同时要求也特别严格。凡事要多依靠班底,当然应该特别费心。

既然要建立公的班底,必须善于知人,才能够明辨是非,使大家心服口服。知人不明,建立不可靠的班底,形成小人包围圈,必然使大家心寒意冷而士气低落。

知人是领导者的主要修养之一。俗话说:“不识字不要紧,不识人最可悲。”知人的方法很多,如表8.1。

(插入表8.1)

唐代名臣魏征的审察法,包括六个方面: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魏征认为,在不同的环境中,观察人的所作所为,是知人的最好时机。这样多方面观察,不可偏颇。

孔子主张“视其所以”,从动机来看人的言行是否端正。“观其所由”,从结果来看人的言行是否正当。“察其所安”,从习惯来看人的言行是否自然。

知人不可仅凭经验,必须多加学习、印证,才能增进研判的实力。阅世愈深,经验愈丰富;学识愈深,判断愈正确。这样,知人就愈明。领导之先,必须知己知彼。

领导者用人之先,怎样去认识人才?认识之后,怎样使人才愿意为我所用?然后才谈得上用得其所,使人才获得善用。同时,还要拉近距离,使其敢于发挥潜力。

想要达到圆通的领导,必须建立公的班底。公的班底是经由工作表现来建立的,所以要对下属有所了解。了解下属就是知人,而知人的目的是为了善任,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知人善任

知人的目的,在善任。领导了解下属,是知人;领导如何让下属充分发展长处,是善任。

善任的意思,是相信他,委任适当的职务,让他去尽力。领导信任下属,不可以从“零”开始,也就是不可“先不信任他,等他有良好的表现,才来信任他”。 领导应该从“小信”开始,由小信而大信,经由考验中来逐渐增加对下属的信任度。由零开始,等于宣判下属的死刑,表示完全不信任他。既然如此,何必用他

呢?无论如何,由小信开始,让下属有被信任的感觉,十分重要。

开始的时候,应该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的信任;然后有些增加得慢,有些增加得快,居于实际表现的不同,逐渐拉出距离,这是自然的工作表现与人际关系,而不是人为的主观感情。

职务方面,也是从实际表现中来赋予相当的信任,以便适时调整对下属的领导方式。我们常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初听起来好像是对每一位下属都应该如此。这种想法,基本上是正确的,符合由小信开始。但是,仔细分析起来,仍然有程度上的差异。领导者对每一位下属有不同的信用度,说起来这也是下属自己所建立起来的,必须由自己来承担后果。从这个角度来看,领导者的态度,可以说十分公正。对某甲信任得多一点,对某乙信任得少一点,应该是合理的不公平,某乙不能抱怨,某甲也不必感恩。一切自作自受,各人获得自己所应该得到的信任度。领导者在考验时,必须秉持公正的态度,下属才会心服,如图8.2。

(插入图8.2)

有些领导者喜欢把下属的缺失放在眼里,而把下属的优点藏在肚子里。这样的领导者势必难逃无人可用的噩运。因为人非圣贤,谁没有缺点。随时随地发现下属的缺点,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没有用得上的可靠的下属,这和领导者的习性,看起来也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领导者最好把下属的长处放在眼里,把下属的缺失放在肚子里。只要预防得当,不让他有机会表现缺失;只要辅导有方,让他有机会施展长才,领导者的领导便可达到圆通的境界。

举例来说,某甲能力高强,办事热心,思虑周到,可惜手脚不干净,对钱财相当不可靠。请问这样的下属,能不能用?不用,浪费了一位有用之才;用,经常提心吊胆,也很可能造成祸害。这种两难,最好用兼顾的方式,把用和不用合起来想,也就时用其所长而防止其所短。换句话说,只要不让他有机会经手金钱,当然可以让他一展长才。对于他的长处,尽量加以鼓励,使其得以如愿以偿,获得表现的机会。对于他的短处,其实用不着大张旗鼓,广为宣扬,使其抬不起头来,等于毁掉一位人才。扬善隐恶,对某甲而言,殊有必要。

扬善隐恶,并不是忘记他的缺失,而是伺机预防,防患于未然。但是,在防弊之外,尚须重视兴利,要提供合适的机会,让下属的长处,有显著的表现,这便是人尽其才,人人能够尽其才,即是人人可用。私底下劝下属改掉缺失,公开的场合,尽量赞扬下属的好处,是合乎人性的领导原则,如表8.2。

(插入表8.2)

知人而不能善任,等于不知。善任的时候,要经由实际的考验。重视下属的长处,提供合适的机会让他充分去发挥,以达人尽其才的地步。对于下属的缺失也要记在肚子里,防患于未然,使其没有机会表现,这才是领导扬善隐恶的最佳措施。

容许无心之过

“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如果勉强规定大家要把这种观念改过来,变成什么“多做不错,不做大错”,恐怕是言之谆谆,听之藐藐吧。骂了那么多年还不见得有效果,似乎应该改变一下心态,把它当做真实的描述,然后再做适当的调整,可能更有效。改变思考的方向,有时候十分必要。

合乎人性的圆通领导,是承认本来多做就可能多错。为了鼓励大家敢于多做起见,领导者必须具有容许下属无心犯错的雅量。一做错就要惩罚,谁敢多做?

人不可能不错,只要是无心的,不是故意的,领导就不必责骂他,反而要安慰他,让他把痛苦的经验说出来,使其他的人,同样得到教训。初犯不罚,才可鼓励大家敢做、多做。违法的事,不可能无心,所以只要不违法、不舞弊,尽量从宽解释为无心的过失,不予责罚,使大家安心去做,因为就算犯错,也会得到合理的宽谅,如表8.3。

(插入表8.3)

领导者最好承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事实,即使自己身为领导,十分谨慎,有时候也难免犯错。何况下属在技能、经验等方面都尚待充实和磨炼,哪里能够苛求不犯错误?平日固然要勤教下属,把自己的实际经验和下属分享;对于下属的遵守法纪,当然应该以身作则。在这种情况下,下属还是免不了会犯错。孔子当年倡导“不二过”,大概也是为了避免大家心存多做多错而不愿意多做尝试,以致固步自封而不能长进,这才想出初犯不罚的构想,希望大家在法令许可的范围内,多多尝试,放胆去做,以期获得良好的创新。

大部分下属不喜欢领导的原因,在“只注重工作而不关心下属”,好像下属是机器而不是人似的,令人觉得受利用而不受尊重,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情。

领导的职责,是保证目标达成,把工作做好。注重工作的进度和品质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下属的心理反应,也值得领导重视。因为领导不关心,不珍惜下属,便不可能获得下属的向心和信心,也就不可能达成圆通的领导。控制得住下属的人,却掌握不住下属的心,总有一天,领导会尝到众叛亲离的悲苦滋味。

珍惜下属,必须兼顾并重六个方面,才能够逐渐增强下属的向心,坚定他们的同心,如表8.4。

(插入表8.4)

1.给予合理的关怀和必要的照顾。让下属明白领导并非不通情达理的剥削者。下属如有什么要求,不妨向领导表明,大家好商量。

2.尽量明确地说明职务和责任的范围,使下属知所着力,在分内先好好表现,再谈替领导分忧分劳。

3.尽量明确地表明对下属的期望,把要求的内容、规格和时限说清楚,使下属知所遵循而自我要求。

4.力求事前、事中、事后都能够圆满沟通,使下属愈来愈了解领导的意旨和用意,以便进一步密切配合。

5.公正对待下属,力求合理的不公平,而不是不合理的公平。下属有本事就来拿,拿不到怪自己。

6.言必有信,做得到的才承诺,做不到的要及时说明,以免被下属视为应付了事。需要一段时间以后才做得到的,也要提出时间表,让下属有信心。

容许下属的无心之过,养成不犯第二次错误的风气,已经很不容易。领导珍惜下属,合理地关怀,言而有信,万一做不到,也要适时说明,才能增强下属的信心。

思考

1.为什么领导要秉持不变的原则?

2.领导有哪些主要的经?

3.领导为什么需要持经达权?

4.什么叫做班底?公的和私的有什么区别?

5.为什么要知人?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6.为什么要由考验中善任?

7.合理隐恶扬善的原因是什么?

8.为什么要容许无心犯错?

9.什么叫做不二过?其用意为何?

10.怎样才是珍惜下属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