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做最好的总裁
3811000000024

第24章 总裁应该做的(1)

不多讲大家便能体会,说多了大家反而不想听

不多做大家便能努力,做多了累死,大家更不敢做

管多了大家不用心,只在那里空等待

授权等于分权,势必造成很多弊端。

紧张使大家忙中有错,反而更为缓慢

不发威大家便能谨慎,避免一天到晚气得半死

看起来天从来不做事,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人去做。所以说事在人为,有人才有事。天无为,人才能够大有为。天把做事的空间和机会让出来,人才有可能做出很多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人凭什么经常谢天谢地?稍有成就,便要对天表示谢意。天的恩惠,成为大家所熟悉的天恩,似乎和天威永久并存,令人十分难忘。明明是人在做事,却诚心诚意地感谢天,这是什么道理?

原来人有能力,也不一定能够表现。需要机会,更需要舞台。天不做什么,却默默地提供机会和空间。聪明的人,自然心知感激。只有那些愚蠢自大的人,才以为人定胜天,把天置之度外,迟早自己要吃亏的。

总裁扮演天的角色,却终究不是天。不能够完全像天那样,永远不开口说话,也不给人具体的帮助。总裁要替天行道,必须体会天所给予人的某些启示,并且以实际的行动,把它表现出来,使其产生有效的成果。天无言,却有很多风云变化的暗示。总裁如果能够做到:不多说话,下属便能用心体会;不多做事,员工便能努力;不多管,大家便能自动;不授权,大家便能负责;不紧张,大家便能快速;不发威,大家便能谨慎。那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真正发挥天的威力了。

总裁应该做的事情,其实并不少。用心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已经是了不起的卓越总裁,用不着处处和自己的下属竞赛,一定要胜过所有员工。否则以一己之力,要和这么多员工力拼,恐怕是折磨自己罢了。不如学学天的高明,提升自己的层次,使自己从容不迫地做好应该做的事情。

不多讲大家便能体会

权利由他人所赋予

总裁有关怀、照顾、教导员工的义务,相对地也有一些可以享有的利益。一般人把“利益”看得过分狭窄,把它看成单纯的“利润”。实际上总裁除了应得的利润之外,还有若干权利,包括依照自己的理念来经营,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以及传授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等。其中最鲜为人知的便是:拥有少讲话的权利。

我们已经明白:老板的“闆”字,表示“组织大门内惟一具有三张嘴巴的人”。然而从反面来想,便是一种警戒的信号:嘴巴太多,失误的机会也跟着增多。言多必失,一个嘴巴已经足够造成“祸从口出”的灾害,何况三张嘴巴?补救的办法便是:尽量少说话。一般员工并没有这种权利,总裁反而独自拥有。

少说话并不是不说话,所以不必紧张。少说话不过是“不可不说,不可乱说”,以求“不说则已,言必有中”,实在是总裁“立于不败之地”的要领之一。

但是,权利的本质,乃是由他人所赋予的。如果总裁少说话,员工也全都沉默不语,就表示员工并未赋予总裁少说话的权利。若是总裁少说话,而员工之中有一些马上挺身而出,把总裁想要说而未说出来的话,一五一十地说出来,那就充分证明,这位总裁了不得,已经被员工赋予少说话的权利。可以说,也可以不说了。

少说话不是没有说话的权利,而是拥有不说话的权利。非但没有损失,而且多一层保障。因为说话有说话的利益,不说话也有不说话的利益,两者各有利弊。总裁的权利,并不是单纯地不发一语,而是先不说话,让员工先开口,然后抓住重点,再开口说话,所以每发必中。最后才说话,实际上也是一种最后裁决权。想清楚,看明白之后,才做成最后的裁决,更加安全,何必急于一时呢?

总裁有没有这种“叫别人先说,自己最后才说”的权利,要看员工是不是支持?会不会愿意先开口?可见总裁如果未被赋予少说话的权利,想不开口都不行。三张嘴巴乱动的结果,势必说的话没有人听,发布的命令没有人奉行,而责骂的话,也被当做耳边风,真是“说到死也没有用”,不过是多说一些废话而已。

要设法让员工先开口

总裁先开口,员工多半不喜欢说出相反的意见,却一味以总裁的意见为意见,看起来百依百顺,结果总裁的责任愈来愈大,大到单独一个人要负起全部的责任。除非是神仙,否则谁有这样大的能耐?

员工先说话,总裁有不同的意见,才可能加以比较,看看哪一种主张利多于弊?也想一想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做为互相了解,彼此沟通的桥梁。员工先开口,总裁才有机会听到新的东西,才能够明白某些人的心声,才有办法掌握当前的动态。对总裁而言,员工先说话应该列为最有利的一种资源。总裁最担心的,应该是员工什么都不说,好像在迷雾中行走,令人十分彷徨。可惜总裁喜欢先开口。造成员工什么都不说,实在是自己找麻烦。

总裁先说,员工就遵照总裁所说的去做,就算做得相当彻底,结果也有所欠缺。因为总裁一个人,能说多少?中国总裁高明得很,一方面了解自己具有三张嘴巴,不知道应该用那一张比较好?一方面也明白纵然有三张嘴巴,所说的仍然有限。如果养成员工依照老板所说的去做,那么说的部分做得很好,没有说的部分都不去做,如何是好?反过来说,既然总裁说不完全,没有办法把所有应该说的话全部说出来,为什么不能干脆少说?让员工自己说来说去,把责任分摊开来,以免把总裁累得半死!

其实,总裁真正的责任,在想办法让员工先开口。方法非常简单,多提问题少给答案,员工自然不得不开口。总裁心里就算有答案,最好也不要说出来。因为一旦说出答案,员工便不说话。也不可以显露出“我有答案,只是暂时不说出

来,先来考考你们”,以免引起员工的反感。要员工开口说话,原本已经相当困难,何苦再自己增加阻碍,使得员工更加不愿意把心里头的话,实在地说出来?

总裁虚心地提出问题,用信任和期待的眼光来看员工,必然很快有人开口。总裁的下一个责任,是在员工开口说出答案之后,如何判定其正确性与可行性,以便有效地付诸实施。希望完成此一责任,仍然要透过员工的说明和彼此之间的申辩,所以方法还是没有改变:尽量让员工说出心里的感觉和专业的知识。

日本式管理有一套员工意见提案制度,对公司的发展有很大的助益。可惜中国员工,没有那么容易让他先开口而又不乱说。怎么促使员工“有话好好说,无话不乱说”,而避免“害怕时不说,不怕时乱说”的恶果,恐怕是总裁享受少讲话权利的先决条件。

少说话的三大法则

总裁少说话,有三大法则。

1。 平时先听大家的意见,紧急时总裁才先说

首先,总裁必须坚持“平时先听大家的意见,紧急时总裁才先说”的原则,并且切实施行。员工习惯之后,才会在总裁提供时间让员工说话时,好好地表示自己的意见,又能够在总裁认为兹事体大或这件事十万火急时,不一定要表示自己的意见,却专心而且用心地把工作做好。总裁手中执着两把刷子,一把刷平时:“让员工先开口。”另一把则刷紧急:“我先说,希望大家听我的。”由于平时尊重大家的意见,紧急时大家才会充分支持总裁。

2。 总裁提问题,员工尽量分头去找答案

其次,总裁要依照人际习惯律,养成“总裁提问题,员工尽量分头去找答案”的习惯。换句话说,总裁提问题,员工如果不愿意找答案或者找不到答案,总裁也不可以拿出答案来。因为这样很容易养成“员工不必动脑筋去想,只要静待一下,就会出现答案”的坏习惯,而且很难改变风气。员工没有答案,总裁要采取迂回的方式,提供参考资料或参考答案,让员工自己发现答案,并且勇敢地提出说明,才能够养成“总裁有问,员工争取时效必答”的良好习惯,进而互相激励,蔚为优良风气。

3。发现突破瓶颈的方法,培养不断精进的员工

最后,总裁要激励“用不争功,不讨好的态度,把应该说的话说出来”,并且“用意不在找出同仁的缺点,却在发现突破瓶颈的方法”,又能培养出“日新又新,不断精进”的员工。因为员工率先把问题的答案说出来,甚至在总裁未提问题之前,也乐意主动提出问题,并且附有可行的答案,对于公司的应兴应革,具有很大的助益。激励在圆满中分是非,正是总裁享受少说话权利的真正成果。

不多做大家便能努力

总裁的主要工作在安人

常听人说:“我们的总裁真好,很会做人。”却很少有人这样说:“我们的总裁很会做事。”万一有人说这种话,我们反问他:“你们的总裁那么会做事,那你们在干什么呢?”,他的回答可能是:“我们吃饱没事做,在旁边欣赏总裁做事,好像还做得不坏!”岂非令人为之气结?

总裁要行天之道。老天从来不做事,只是不停地“替人安排这样,调整那样”,我们把它叫做“天命”。天的命令,人可以顺从也可以不/顷从。J顷从的时候,便是“天定胜人”:不顺从的时候,成为“人定胜天”。不管J顷从不顺从,天和人总是扯不开,所以说:“天人合一”。

安人的工作做得好,员工就会像人顺从天那样地顺从总裁的意旨。安人有所偏差,员工不安,也就如同人不顺从天那样地不顺从总裁。总裁和员工的关系是一体的,天人合一的道理,告诉我们:当总裁的人,必须推己及于员工,爱员工如自己,把人安顿好,大家才能够一条心,共同努力达成目标。

事在人为,一切事情交由员工去做。成事在天,事情做不做得好,关键在总裁能否安人。所以总裁的主要工作,并不是“把事做好”,而是“把人安好”。

“把事做好”是“管理”,“把人安好”才是“经营”。聪明的总裁,首先分辨“经营”和“管理”的差异,然后把“管理”委托给干部,自己才能够专心“经营”。

站在“经营”的立场,企业能不能永生,完全在“人”。究竟“企业的成败在于人”这一句话,其中的“人”是指“总裁”呢?还是指“员工”?答案是“员工”而不是“总裁”。因为总裁一直把自己看成决定成败的人,就会看轻员工而自以为了不起。总裁提升自己的地位,扮演“天”的角色,看得起员工,把他们看成了不起的“人”,这样才可能“客观、公正、而且宽容”地对待所有的员工,先把“人”经营好,再进一步把企业经营好。

总裁有权力不做

总裁具有最大的自由,爱怎么想就怎么想,没有人会反对,也没有人能够反对。不过,想归想,不能做。有些总裁违反这个原则,坚持“想到做到”,结果常常造成“收拾不了”的残局,相当可怕。

想了之后,赶快接着想一个问题,不是“行得通吗”?而是“找谁来研究”?可行性有多大,总裁不要自己去决定。自己有构想, 自己思考可行性,往往不够客观,很可能愈想愈可行,掉入“一厢情愿”的陷阱而不能自拔。

找什么人来研究?这才是重要的决定。找错人全盘皆输,千万不可大意。胡乱交办,最后自己受罪。把合适的人找来,不是交代他马上办,却应该以商量的口吻,希望他仔细研究一下,到底可不可行?

如果答案属于“不可行”,总裁可以请他继续找另外的人,深入研究,看看有没有突破的可能。若是“可行”,总裁也不要兴高采烈地发布命令,或者自己去执行。先问问研究的人,“谁来做比较好?”共同找出最合适的人,由他去发号施令,并且督促执行。凡“事”都有合适的推动者和执行者,而且“事在人为”,必须由这些“人”去完成。

事实证明:独自决定一切事情的总裁,容易失败。一切事必躬亲的总裁,更难获得成功。总裁是经营者,经营者有三大职责:首先,为公司的将来,设定正确的方向。其次,确定适当的人才是否被安置在适当的位置上。再次,查证各阶层的每一个人,对于预先设定的标准与期望,是不是确实达成。

经营者不但要适才适用,而且要核查是否真的适才适用。除了掌握未来方向之外,总裁所要做的,无非是辨识人才,以便把合适的工作交给他去做。

为公司的将来,设定正确的方向。一方面要依据资讯和数据,一方面也免不了诉诸自己的第六感,所以总裁不可以不想。由“想这样、想那样”来引发自己的第六感,想出来之后,交给合适的人去研究,然后查证他是不是尽心尽力去达成。

当心做一次就甩不掉

总裁想而不做,绝对不是为了偷懒,而是“总裁自己做,其他人就会不好意思去做这件事,以致每一次都要总裁自己去做”,那才是甩不掉的麻烦。

刚刚创业的时候,总裁并没有这种苦恼,也不必有这种顾虑。那时候以身作则,甚至身先士卒,都是当然的事。但是,人手逐渐增多之后,情况就有了变化。总裁随着人的增加,把一件一件原本由自己处理的工作,分别交给合适的人去做,最后自己只剩下一件工作——当总裁。当总裁本身就是一件大事,有很重要的功能,实在不必过分热心再去做其他工作。

工作分配出去,事情并没有结束。总裁必须仔细核查,分配出去的工作是否顺利达成预定的标准与期望。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再把这种核查工作,分批交办。

总裁最大的危机,就是对于若干原本自己在做的工作,恋恋不舍。“舍不舍得”这一句话是总裁必须常常自问的。把工作交出去时,会不会产生“没有人能够做得像我那么好”的感觉?如果是,那就证明总裁舍不得割让给别人,因此常常藕断丝连,忍不住要插手,弄得做的人无法发挥本身的能力,满足了总裁“没有人能够做得像我那么好”的心理欲求,却也同时产生很大的危害,让总裁面临过分劳累的挑战。

交出去之后,就不能收回。一旦收回,再交出去的时候,下属更加担心,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才好?总裁把工作交出去,可以逐步放手,让承接的人,逐渐熟悉,但是,不能走回头路,忽交忽收回,令人不知所措,当然做不好。下属刚开始缺乏经验,可以辅导他,让他自己逐步去改进,以吸取经验。不可以经常“挥手”,使他觉得总裁不放心,而不是他做得不好。总裁知人为先,能做的给他做,做不好训练他,而不是代他做。做得好赞美他,让他更起劲。总裁多想少做,多做人,少做事,大家才会好好地工作。

不多管大家便能自动

天只帮助那些自助的人

人为什么感谢天?因为天常常帮助人。天究竟做了些什么?看起来似乎什么也没有做。天并没有做什么,人就会感谢天,这真是十分奇特的现象。

总裁提供工作机会,让员工去表现。正如天提供空间,让人自己去成长。人自己成长,却感谢天;员工自己表现,同样会感谢总裁。

宇宙万物,都是自生自长。然而我们一直认为天生万物,万物受天的滋润而生长。员工自生自长,大家会不会肯定总裁的功劳,认为员工受总裁的照顾而成长呢?

有人说这是员工的修养问题,修养好的员工,自然心知感激;而修养差的员工,非但不会感谢,甚至自立门户,专门和过去的总裁唱对台戏,存心把过去的总裁气死。

其实,员工是总裁选聘或雇用的。总裁在遴选、甄试人员的时候,为什么不用心一些,把那些修养差的人挡在门外,只让那些修养好的人进来。如果说人员短缺,能够找到人就颇不容易,那里谈得上精挑细选?我们就忍不住要问,在这种情况之下,为什么还急于当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