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楸梧千官冢
3827400000118

第118章 玩家蔡京(2)

做了八年傀儡皇帝的赵煦于一零九三年高太后死后亲政,政治风云就是这样瞬息万变,蔡京柳暗花明的日子来到了。哲宗皇帝受了高太后八年的辖制,旧党(反对变法者)这些年里掌控朝政大权,新党(变法革新者)被一一逐出朝廷。这就自然形成了旧党属于太后的人,那么赵煦要重开炉灶,当然选择新党来作班底。——想法固然不错,但即使要重开锣另唱戏,也应选择真正能挑大梁的主角才是,不能情绪化地凡是新党均得重用。宋哲宗主政伊始恰恰过于情绪化,他立即召回了章惇、蔡卞、黄履等新党中的干将,启用章惇为宰相。

皇帝的用意是要这些人来为王朝做事的,而章惇们入朝的头一件事,却是惦记着清算旧党的账,将功夫全用在了报复当年排挤、压制、打击他们的那一拨人身上,先前风光八面不可一世的元祐大臣们无一幸免,甚至已经死去的司马光、吕公著也难逃惩罚,被追贬罪责,差点就要掘了他们的坟墓。

蔡京虽然曾有过讨好保守派宰相司马光的言行,但总体上还是被划入变法革新的阵营,因此很快就被皇帝征召入朝,“权户部尚书”,先代理财政部长。

新党把旧党一网打尽后,这才开始着手重新实施王安石的那一套。宰相章惇主持恢复变役法,“置司讲义,久不决”,安排有关部委讨论,却很长时间拿不出个决定性方案。蔡京隔着锅台上炕了,他气哼哼对肉呼呼的章惇说:“取熙宁成法施行之,尔何以讲为?”把熙宁年间王大人的那一套拿来用便是了,讨论什么呢!章惇竟接受了这位下级的训诫,立即停止讨论,颁布实施。此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蔡京与章惇取长补短密切配合,“俩人相倚以济”,几乎所有大政方针由这两位一碰,就拍板定案了。

一个部长怎么就可以会同宰相决定朝政?这里有另外一层原因。蔡京的弟弟蔡卞与章惇同时被哲宗召回,拜作右丞相,这才有了当哥哥的蔡京得以很快进京荣升尚书(部长)一职,接着又封蔡京为翰林学士兼侍读,蔡京一时风头正劲,谁敢小瞧?应当说,蔡卞似乎这时候更应表现得显眼一些,首先因为他官比哥哥大,其次王安石又是他的岳父大人,但蔡京对权力比弟弟更为向往,职务待遇也上来了,何况毕竟是兄长,大约蔡卞碍于“长者先、幼者后”的孝悌伦理之道,因此上蔡京比蔡卞出镜率高出了许多。

不管兄弟俩谁更乐于表现,哥俩在为人上几无二致,都跻身到弄臣的行列。蔡卞很快被哲宗拜作尚书左丞,“京觊执政”,蔡京呢更想自己能把持朝政,掌管枢密院的曾布忌恨蔡京,私下奏禀皇上,说蔡卞已居宰辅之位,“京不可以同升”,蔡京就不要再提拔了吧。哲宗考虑了一下,暂时选择了弟弟蔡卞,于是免去了蔡京翰林学士兼侍读等职,安排他知太原府。后来由于皇太后的干涉,蔡京才不至于外放,勉强留在了京城修史。——其实历史给予蔡京多次安心做一个文人学者的机会,他却硬是要在官场上混。

有一个历史现象这里需要说明,宋朝的皇帝,除了开国的太祖赵匡胤外,似乎都显文弱,君弱则臣子们便各显其能了,权力固然做了预防性地分割,但大臣之间你争我斗随之就多了起来,各执一词的现象比比皆是。或者从另一面来说,北宋的中央决策比较民主、莫衷一是?总之我们常常看到的情景是,在皇帝面前不时出现宰辅大臣互相掐架。皇帝佬儿看热闹,一会儿偏东一会儿向西。特别是在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以后,形成了党争,情况就更加严重。民主政治中,政党之间的比拼是极其正常的现象,但衡量一个人的政治和道德品质的价值尺度是一样的,那就是是否秉公持有正义、是否立场坚定不左右摇摆投机钻营。蔡京起初是坚定的革新派,结果在司马光任宰相时暴露了人品的猥琐底下,投机不成反大大降低了自己的人格,自我损毁了形象。哲宗不计前嫌将其召回朝廷,这时他卖力地主张恢复新法没错,但一个是同僚对他的成见已经形成,再者他又极力想往上爬,以期独揽大权。这就使他完全丧失了信誉和同盟军。

哲宗赵煦应当说是个有些抱负的帝王,是想有所作为的,可惜在他秉国执政的十五六年时间里,八年被高太后架空,好不容易得到亲政,臣子们又忙于复仇,新旧两党势如水火厮杀得难解难分。更为不幸的是,这位希望造福天下的皇帝天不假年,二十四岁便倏然离世,身后未留子嗣。哲宗病重期间,军国大权又到了神宗向皇后手中。这一系列得特殊情况,给权力纷争、政令选择带来了诸多变数。像蔡京、蔡卞哥俩这种权臣,名声原本就不大好,选择任何一方对他们都是个尴尬的事情,人家兴许都不愿他们来入伙,还怕坏了自己团队的声誉呢。

既然哲宗无子嗣,他的几位兄弟便对皇位都有了垂涎之意。——宋王朝弟弟从兄长手里接过皇权的事,自赵光义“斧声烛影”后奇怪地屡有发生,直至南宋亡国,都是兄弟相传后灰飞烟灭的。在哲宗的几个兄弟里,端王赵佶早就认准向皇后是主事的,所以一直极尽逢迎之能事,讨取了这位太后的欢心。哲宗这边驾崩,那边向太后即召集群臣主持议定立帝之事。蔡京又一次遇到了这种站到哪一边的老问题,又遇到了一位比当年的蔡确更不会辨别风向的宰相章惇。最终向太后一锤定音,立端王赵佶为帝,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宋徽宗。向太后主政,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反对变法革新的旧党又将要得势了,要卷土重来了。蔡京想,为什么到头来一切一如往昔,总是不按套路出牌呢?

在哲宗手里,章惇、安惇、蔡京、蔡卞等折腾得太凶了,几位把持着朝政为所欲为,排除异己、陷害忠良,早已弄得很不得人心。当时民谣中有“大惇小惇,入地无门;大蔡小蔡,还他命债”的说法。加之在赵佶继位问题上几位的暧昧态度,再次栽跟头是情理之中的事。徽宗即位伊始,颇有些气势,立即着手整顿混乱萎靡的朝纲,昭告天下评论时政;使出强硬手腕清除一批奸邪佞臣。头一个便是将宰相章惇贬出朝廷,改知越州(今绍兴);御史中丞安惇贬作潭州(今长沙)知州,蔡卞先被贬作江宁知府,民愤仍难平,进而降为秘书少监,分管池州(今安徽池州);蔡京这时并不在中枢,按说不应触及到他,但实在是平时人缘太差,因此有人一次次地向徽宗皇帝上奏要求弹劾他。侍御史陈师锡上书称“京、卞同恶,迷国误朝”;龚夬奏蔡京心狠手辣、毒如蛇蝎;中丞丰稷甚至当众放言:“蔡京在朝,我辈还有何面目居此!”以与蔡京为伍而感到羞耻。

实事求是地讲,徽宗赵佶对蔡京本来谈不上厌恶还是喜欢,反映他问题的人多了,他又是蔡卞的哥哥,皇帝一时既无以区分忠奸,索性随章惇、蔡卞等一同贬出朝廷算了,就这样,蔡京被免去一切职务,令居杭州。

如果从此一蹶不振,蔡京远离政治,悉心投身于他所擅长的书法艺术创作之中,也许后人不至于那么去谩骂诅咒他,甚而将以其卓越的书法造诣著称于世,赢得美名。遗憾的是天也弄人,存心执意要塑造一个奸诈阴险的权臣出来;实际上,这一切完全是仰仗于前面有一位颇具雅兴、酷爱书画的天子,一位堪称普天之下最大玩家的徽宗皇帝,届时会热切呼唤蔡京这位玩伴的到来,以便意兴湍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