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容青史尽成灰·春秋战国卷
383700000033

第33章 分分合合话晋国(5)

所以楚将成得臣信心很足,以此时楚国的精锐部队,绝对的兵力优势,如果能够一举击败晋国,那么整个中原地区就会成为楚国的囊中之物。公元前632年初夏,战斗正式打响了,楚国率先发动了进攻,企图凭借优势兵力吃掉晋军,然而事与愿违,在攻击受挫后,晋军迅速发动了反攻,700多辆战车,把战马蒙上虎皮,向楚军发起了反扑,楚国的军阵登时大溃,楚军争相逃命,一路遭到晋军追杀,这场楚军绝对优势的战役,却演化成楚军绝对劣势的溃败。1400辆楚国战车几乎全部报废,不是被打烂,就是成了晋军的战利品,战败的成得臣无颜见楚成王,干脆自杀谢罪。晋文公的霸业,经此一战而成。

说起这一战成败的原因,主流说法是,楚国骄傲轻敌,晋国采取了正确的对策,一面孤立分化瓦解楚军,一面以逸待劳,诱敌深入,最终反戈一击。但决定成败的最关键因素却是,这时候的楚军,已经孤军深入到了城濮地带,远离大后方,楚将成得臣更招来了楚成王的不满,不管胜败,回去都是不好交代的。而孤军深入的楚军,经过多日的追击,物资供应早就不畅,而部队疲劳更严重,已经是人困马乏的强弩之末。在楚国人的绝对优势下,晋文公隐忍而后发,最终给了楚国人绝地反击的致命一杀。

城濮之战的意义,主流的说法是,成就了晋国的霸业,而更重要的意义,却是它使楚国人的北进脚步暂时终止。在城濮之战之前,楚国已然形成了对中原诸侯的绝对优势,如果这时候无人能出头阻挡楚国,他甚至可以一鼓作气,彻底兼并整个中原王朝,恐怕周王室的提前覆灭,也要提前几百年了。城濮之战后,楚国虽然元气大伤,但实力犹存,晋国虽然奠定霸业,却也无法乘胜追击,双方就这样形成了南北的均势。在整个春秋时代里,楚国与中原诸侯的南北对峙,其实是一个恒久不变的战略平衡。

晋文公的霸主地位只维持了5年,公元前631年他就与世长辞了,但与齐桓公过世后齐国衰弱不同的是,晋国在中原的强势地位,却依然在延续。这其中问题的关键,一是晋国的中央集权改革更加彻底,形成了明确的国君传承制度,以大臣辅助国君,确保了政权交接的稳定。另一点就是晋国长期以来,都在进行着与北方蛮族的战斗,军队时刻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和作战精神,这一点和地处东部,国内承平日久的齐国,是截然相反的。众所周知,如果没有严格的军事管理以及训练制度,一个国家的军队,会因和平生活的延续,战斗力出现退化状态。春秋时代的三大军事强国--晋国、楚国、秦国,都是因为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才保持了他们军事力量的持久强大。所以晋文公去世后,晋国的强势扩张依然在延续。

晋文公去世后,晋国的战略重点,已经由南方转移到了西方,南方的楚国在经历了城濮之战的打击后,暂时停止了对北方的扩张,而晋国也无力南下灭楚。因此晋楚之间,出现了暂时的"和谐"局面。而西面的秦国,却渐成了晋国的大敌。秦穆公本身就是一个对中原有想法的人,他是晋文公能够登上王位的恩人,在晋文公归国初期,两家关系确实度过了一段蜜月期。秦穆公的妻子,是重耳的大姐。而在重耳归国后,秦穆公又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了他,两家可谓亲上加亲。重耳争霸中原的时候,秦穆公曾经出兵相助,在城濮之战帮助重耳打败了楚国,但在击退了楚国这个共同的敌人后,两家的矛盾开始浮出水面。城濮之战后,晋文公曾和秦穆公合兵攻打郑国,但郑国由大臣烛之武出面劝说,使秦穆公单独和郑国缔结了合约,秦晋两家关系由此出现裂痕。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同样志向远大的秦穆公,是不甘心看到晋文公一家势力独大的,但在晋文公健在时,迫于两家的交情以及晋国强大的实力,秦穆公并没有太多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