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襄公在位的7年里,对楚国、秦国、白翟3大强敌的战斗,都取得了重大胜利,晋文公身后的霸业被他延续下来,此时的晋国,也到达了他们霸业的顶点,但晋国的危机,却也因此到来了。
四
晋襄公是一个出色的守成之君,也是晋国霸业的延续者,但对于晋国的由盛转衰,他也是个重要人物。
晋国与齐国不同的是,晋国在重耳归国后,通过提升大臣权力的方式拱卫国君家族,维护朝政平衡,但这样做的结果,到了晋襄公在位时,却演化成了新问题--朝中派系林立。其统治核心,分成了"老臣派"和"功臣派"。老臣派包括晋献公时代就立下功勋的晋国贵族们,如郑簠、梁益耳、先都、荀林父等人,这些人有背景有资历。"功臣派"则包括了当年跟随重耳流亡的功臣,以及他们的后人,包括先轸、先克、赵盾。在晋襄公时代,两派之间的矛盾早已经浮出水面,相互之间的争斗不断。晋襄公最早的政策,是用老臣派来压制功臣派,但是随着功臣派势力的日益壮大,他自己也无能为力。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在绵上阅兵,重新划分了高层的人员构成,诸如赵盾、狐射、先克等当年功臣的后代们都得到了要职,而这个决定,也为晋国后来的变乱埋下了伏笔。
晋襄公的这个决定,不过是一种政治平衡,他自认为以自己的政治手腕,完全可以压制住手下的群臣们,并可以借力打力垂拱而治。这个打算原本没错,但有个前提--他必须身子骨硬朗。在公元前621年的这次人事调整中,出现了一个政治新星--赵盾。他是当年追随重耳的名将赵衰的儿子,此时晋襄公给了他一个绝对崇高的职务--中军将。这是晋国军队里当之无愧的一把手,集朝廷军队大权于一身。由一个资历浅的高干子弟担任这个职务,本意也很明显,就是好控制。可晋襄公千算万算却漏了一件事,那就是在这次调整百日之后,晋襄公就身染重疾,临终前托孤于赵盾。但这一托,就把晋国托上了变乱之路。
晋襄公去世后,其子夷皋即位,就是晋灵公。赵盾作为托孤大臣,逐渐清除了各派势力,独揽了晋国的大权。晋国重新回到春秋初期国君权力衰弱的局面上,比上次更糟糕的是,这次国家大权没有落在同姓宗族手里,反而被外臣所掌控。赵盾这时大权独揽,国君晋灵公成了傀儡,对赵盾凡事依违。赵盾执政的20年,对内大肆清理忠诚于晋国王室的各路贵族,无论是"功臣派"还是"老臣派",凡是挡路的统统干掉。对外发动战争,连续击败秦、楚各国。这期间,公元前607年,他又杀掉了晋灵公,立晋灵公的叔叔晋成公,把晋国的国君彻底拿捏到了手里。
赵盾的晚期,面临着晋楚争霸的又一转折点。楚国在经过了楚成王、楚穆王两代后,势力再次提升,开始了往中原地区的渗透。赵盾或打或拉,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拉拢中原诸侯,但是楚国的强势地位,却已经不可阻遏。赵盾晚年时,还是把楚国反弹的"弹簧"压到了最后,他在公元前602年拉拢了原本属于楚国的盟友鲁国以及卫国,粉碎了楚穆王时期精心布局的北方联盟,又组织了大规模的会盟,楚国的扩张势头,被他坚决地压制住。公元前601年,一代权臣赵盾与世长辞,在他去世4年后,晋楚爆发了邲之战,晋国大败,楚国的绝对优势地位,就此完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