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容青史尽成灰·春秋战国卷
383700000036

第36章 秦国,五张羊皮换崛起(1)

赵盾执政晋国的历史,对晋国有着深远的影响。虽然他的权势随着他的过世而烟消云散,但是晋国国君之位衰微的大势,却没有因此而改变。在赵盾身后,晋景公在败于楚庄王之后,相继击败了齐国和秦国,虽然无力动摇楚国的霸主地位,却依然维护了晋国在北方的最强地位。之后的几代晋国国君,与楚国相互拉锯,却谁也不能打破晋楚对峙的战略格局。而晋国国内士大夫权力日益扩大的局面,却越演越烈。之后的向戎弭兵,三家分晋,又是另外的故事了。

第七章 秦国,五张羊皮换崛起

如果形容春秋时代诸侯争霸的形势,那么最早的"小霸"郑庄公,算是一场大戏的龙套,之后的首霸齐桓公,是第一个主角。随后一直唱主角的,就是南北对峙的晋楚两国。春秋时代大多数时间的诸侯逐鹿风云,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国家展开,但是在各路主角之下,却也有一股暗流--秦国。

作为春秋战国时代的终结者,秦国在春秋时代的地位并不显著,说他是暗流,原因是秦国虽然也出了位于春秋五霸之列的秦穆公,但秦穆公最终没有突破晋国的屏障,只能称霸于西北地区。他在当时只能算地区性霸主,却不是整个春秋诸侯中的霸主。和郑庄公一样,他只是一个"小霸"。

但这个小霸,对于秦国的历史,乃至春秋战国的历史,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我们甚至可以说,虽然秦国最后的独大地位,来自于后来的商鞅变法,但早在秦穆公时期,秦国就已经吹响了崛起的前奏。

要想了解这一切,需要从头看一下秦国。

秦国的地位,在春秋战国的早期,可以说是很卑微的,比楚国要稍微好一些,比起其他诸路中原诸侯,却是远远不如。

秦人的祖先,也是华夏族的一支,早期生活在东部地区,大约在今天的山东、河北一带。秦人命运的变化,来自于西周时代的周公东征,当时的秦国在周公东征后,被迁移到了今天陕西的渭水流域,负责为周王室养马,所以早期的秦人,是以畜牧为业的。这一点和以农耕为业的华夏族其他部族,有着鲜明的区别。当时的陕西渭水流域,并非华夏族的传统生活区,相反是蛮族杂居的地方,环境十分艰苦,在这样的条件下,秦人顽强地在当地扎根,陆续平定了当地的蛮族,形成了一方势力。秦国命运的改变,来自于周平王东迁,当时的秦襄公主动派兵马护送,因此被周平王册封为侯爵。从此时开始,秦国,这个后来战国时代六国的噩梦,有了自己的"名分"。

虽然有了名分,但和中原诸侯比起来,秦国依然是个落后的国家,而且和楚国不同的是,他本身就是作为周王室的马夫出现的,既没有楚国那样摆脱周王室独大的条件,更面临着身份上和中原诸侯的巨大差异。对待秦国,中原诸侯的态度和对待楚国一样--蛮夷。但秦国人很懂得忍辱负重,在秦襄公时期,秦国得到了周天子授予的征讨西北蛮夷的权力,凭借着这样的机会,秦国开始了扩张。在齐桓公争霸的时代里,秦国已经驱逐了游牧在今天渭水流域的蛮族部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春秋前期的秦国,其国土疆域已经包括了今天渭水流域的大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