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容青史尽成灰·春秋战国卷
383700000037

第37章 秦国,五张羊皮换崛起(2)

比起中原诸侯国来,秦国也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秦国的劣势是身份太低,比起各路诸侯王来,可谓是百分百的草根,他们所居住的渭水地区,在当时也是鸟不生蛋的穷地方,发展起来非常困难。秦国的优势在于,他们有西北山脉的地理屏障,足够抵御中原诸侯的入侵。长期以来和蛮族的交战,也让秦国形成了尚武的性格,生存环境的险恶,使秦国的军队更加吃苦耐劳,英勇善战。而当时真正制约秦国争霸的问题,也是中原其他诸侯所没有遇到过的,秦国因为长期和蛮族杂居,在生活习俗和礼法传统上,受到蛮族的影响也比较深。好的方面是,他们没有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在人才的选拔上更加平等。但坏的方面却是,他们的各种习俗,都带有很浓厚的蛮族习气,比如在王位的继承上,他们没有明确的子承父业的传承制度,导致贵族之间争夺王位的战争时常发生,甚至蛮族部落野蛮的殉葬习俗,秦国也保留了下来。更致命的是,比起中原诸侯传统的农业定居的生活方式,秦国在春秋早期,还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的国家,一部分秦人采取农耕生活,但也有秦人保持着游牧的习俗,这样的经济状态,积累强大的经济实力几乎无从谈起。如此种种,都成为秦国崛起的绞索,而解开这些绞索的人,却已经呼之欲出了,公元前659年秦穆公登基。

在秦穆公登基之前,他的先祖们已经为他留下了非常丰厚的家产。秦穆公之前,秦国经过东征西讨,已经成功占有了关中平原的大部分地区,版图推进到了关中平原的东端。但也正因如此,秦国与早期的晋国也不断发生军事冲突,秦穆公的哥哥秦成公时期,曾经和晋国发生了大规模战争,最后以失败告终。到了秦穆公登基之后,他主动对晋国采取了通好政策,与之进行联姻,秦晋之好的关系就此形成。此后,秦穆公转而向西,继续吞并西北的各个蛮族,扩张自身的势力。在早期的起家过程里,秦国和楚国走的是相同的道路,都是在尝试进入中原受阻后,转而调转矛头,对周边的游牧蛮族进行吞并,一步步扩张力量,蓄势待发。但楚国的条件显然比秦国更便利,楚国学习中原文化比较早,其经济的转型也比较早,当秦国还是半游牧经济状态时,楚国已经拥有了富庶的经济与发达的农业。而秦国胜于楚国的,一是他们的地理优势,有关中屏障的秦国,在国土安全上比楚国更好,而秦国面临的蛮族敌人,也比楚国面临的蛮族强大得多,秦军从中得到的锤炼,更远非中原诸国可比。

而对于秦穆公来说,他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不是扩张,而是要解除系在秦国身上的这些绞索。要做到这一条,似乎比开疆拓土更加困难,因为任何一条改动,都要面对国内强大的守旧派压力,而游牧起家的秦人,国君的威权是不如中原诸侯国的,彪悍尚武的性格,更使得政变的发生如家常便饭,这样的局面下,不动点脑筋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