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容青史尽成灰·春秋战国卷
383700000004

第4章 郑庄公缘何『小霸』(4)

从周桓王这次动兵看,他更是想不自信都难。这次周军阵容非常强大,由周桓王亲自统领的中军,由蔡卫两国组成的左军,由陈国组成的右军,三大诸侯国压箱底的精锐部队全来了,又有名正言顺的"讨伐叛逆"旗号。天子统帅的"御驾亲征",天时地利人和似乎全占了。郑庄公这边就惨淡多了,他的两个小弟齐国、鲁国说什么也不敢背"和天子作战"的罪名,干脆闪在一边看风景。郑庄公能动用的,也就是郑国本国的军队,虽然战斗力彪悍,可一是以诸侯的身份对抗天子,"道义"上就输了半截;二是军队数量远远不如对手;三是军队被三面夹击,地利上更吃亏。各种胜利条件,貌似样样都不占。

但杀气腾腾的周桓王不知道,如当年郑庄公的亲弟弟公叔段一样,他这次也一样落到郑庄公的套子里了,开始的软弱、退让、装傻充愣,为的就是如今的致命一击。因为久经战阵的郑庄公,早已经从此战的种种不利局面下,找到了属于他的唯一制胜机会,那就是周军人太多。

这时候的周王室,直接隶属于自己的部队并不多。主要的军队,都是来自忠实于自己的各个诸侯国。人数虽然多,却是鱼龙混杂,真个是来自五湖四海,且不论政令不统一,相互间互相不统属,打起仗来配合不利等弱点,就是各个带兵者之间,那也是各怀鬼胎,各有各的毛病。比如给周桓王担任右军的陈国军队,其国内本身就在闹灾荒,也就是陈国国君想表忠心,充大头要打这一仗,士兵们全都在惦记着老家的妻儿老小呢。至于蔡国和卫国,本身国力就弱小得很,军队战斗力也差,闹哄哄地跟着来,无非是想占点便宜而已。可便宜哪里有这么好占?这种几万人的大兵团作战,有一家崩溃,很可能就导致全线崩溃。更要命的却是周桓王本人,天子御驾亲征,固然能提升士气,但关键还要看这位天子的水平如何。像周桓王这种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沙场菜鸟,临阵指挥是不靠谱的,就算能暂时鼓舞起士气来,这士气也好比充气的皮球,稍微有个疏漏,泄气比打气要快得多。

这些毛病,如果碰到一个一般的对手,都不算是毛病,但是要碰上个不一般的对手,就是大毛病。不幸的是,周桓王碰上的郑庄公,就是一个不一般的对手。面对七拼八凑的周桓王"天子师",郑庄公一眼找到了制胜的关键点:要砸破面前这个"大皮球",就要给他撒气。

撒气的办法,就是打周军左中右三军的结合部。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的讨伐大军,与郑国军队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县)开打了。战斗爆发后,郑庄公先以左右军摇动大旗,喊杀声如雷,却并不发动中路进攻。相反,郑庄公精锐部队火速出击,先揍担任右军的陈国军队。事实果如郑庄公所料,陈国军队确实不经打,一打就垮,一垮就乱,稀里哗啦的一乱,周桓王的右军瞬间崩溃了。还没等周桓王缓过神来,蔡国和卫国的军队连招呼都不打,赶快撒丫子溜号逃命。刚打了几个回合,周桓王的左右两军就跑了个精光,只把周桓王的中军扔在了战场上。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多了,郑庄公合围,总攻。郑军兵分三路,向周桓王发起了奋勇冲锋,拿着天子当土匪打。孤军奋战的周军节节败退,眼看着打败郑庄公没戏,还是跑路要紧吧。在求生的欲望下,周桓王集结残部,拼死突围,总算杀开了一条血路。可就在这时候,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郑庄公的部将祝聃杀得性起,率领部队身先士卒追杀周军,打得周军节节败退不说,竟杀到了周桓王的身边,和周桓王来了个"零距离接触"。大概是见到天子太高兴了,祝聃兴奋地弯弓搭箭,"刷"地一下,居然一箭射伤了周桓王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