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伤痛无声——乔安山忆雷锋
3843200000015

第15章 永远的雷锋(1)

榜样是一种精神生活,它是人类特有的领袖意识的完美体现,是社会先锋人士独有的生存状态,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新的世纪里,有一些无处安放的青春亟须找到榜样。

这是21世纪。这是伟大的年代。从未曾有过任何一个新世纪,会被外界赋予过这么多无意义的定义和无内容的内涵。

在这个世纪里,90后的孩子不知道是谁是雷锋,他们纯净的眼睛里晃动的是明星、偶像,他们听周杰伦,听一切时尚和流行,但他们不听雷锋叔叔的励志名言。

偶像泛滥的背后隐藏着榜样的缺失,那将是一个民族的伤痛。

进军营讲雷锋

自叙

我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经历那么多的酸甜苦辣,也不愿想太多了,只想平平安安地度过我的晚年,要不是部队的小蔡来找我,我的生活可能一直就那样下去了。

得了脑血栓之后,我恢复的还挺好。呆家里也闲着没事,总觉得憋得慌,我这辈子从小就开始给地主家干活,后来当了工人,当了兵,复员后也是接着上班,几乎没怎么闲下来过,这么突然一下不用干活,还真是有点不太适应。

孩子们也都大了,他们也都忙着上班、上学,就剩下我和老伴两个人呆在家里,我和老伴就商量着出去找点事做做,正好在贸易城北边的一家废品收购站看门的人因家里有事不干了,我就通过熟人介绍去专门给人家打更看门,我老伴觉得我一个人住那里太冷清了,也搬过来跟我住,这样我们两口子就在废品收购站安了家。

我的事并不多,每天就是等有拉废品的车回来的时候,把门打开,等他走了之后再把门锁上,没事的时候到处转转,看看院里的东西少了没有,晚上再起来到处看看。其实收购站里都是些废品什么的,还散发着难闻的气味,一般人根本不愿意到这附近来。

人老了总是喜欢回忆过去。离开部队快30年了,尽管时常在梦中想起部队的生活,很想回部队看看,可是30多年前的那件事始终压在我的心头,总怕回去之后碰到老战友,触景生情。我的老伴也对我在部队的生活很感兴趣,总喜欢听我讲部队的事,尤其是有关雷锋的事,尽管已经听了无数遍了,有时候我记不起来的时候,还是她提醒的我。

有一天,我和老伴正在屋里唠着部队的时候,听见有一个人在外面喊:“里面有人吗?请问乔师傅是住这里吗?”

我和老伴都很奇怪,会有谁找我呢?我们住到这里后,很少和外面来往了,知道我们住这里的入也很少。我出去一看,门外面站了一个军人,我看是军人,就怕是来问雷锋的事的。因为每年到了3月份,都会有记者或者部队的人来找我。找到我,就一定要谈雷锋的事。我不愿意说,都是过去的事了。

我也没文化,不会说什么。

他看我不开门,急得大声说:“大叔,您开开门,我是来找人的,找乔安山,乔师傅。”我听后,想了想,说:“他不在,我是看门守铺的。”

第二天他又来了。站在门外大声说:“乔师傅,我是来找您的,让我进去吧!乔9币傅,我是工兵团的,我姓蔡,是王团长让我来看您的。”我一听,是老战友派来的,就把门打开了。

小蔡来我家找了很多次,我老伴都没在家。后来有一次他来的时候是我小儿子在家,就告诉他,我住在北边的废品收购站,给收购站看门。

我一听说是工兵团的,感到十分高兴,那可是我的老部队呀,可是很快我就静了下来。他找我有什么事呢?难道有了什么变化?

他说,他是代表工兵团的全体官兵来看过我的,并说老团长王炳宽也希望我能回部队去看看。提起王炳宽,我的记忆一下子复活了。王炳宽当时是我们工兵十团的团长,没少照顾我,后来到了十二团,也还是常常关心我,这次他还托人来看我,我实在是没想到。

小蔡说,现在时代发展了,社会上很多东西也在部队产生了影响。1995年元旦,又一批新兵走进了军营。团里面临着教育新兵的问题:如何做好新兵的入伍教育,如何引导他们深入开展学习雷锋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搞好新兵教育,加强部队建设,团里一直很重视这件事。用雷锋精神教育新兵,当然是最佳选择。但是,怎样把教育搞得既生动活泼又扎实有效,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听说我是雷锋的战友,还和雷锋是工友,是雷锋事迹和雷锋精神的历史见证人。有人提出让当年曾与雷锋同开一辆车的我去给新兵讲雷锋事迹,一定很有新意,新兵们容易接受。因此希望我能到部队给新兵同志做一个报告,给新兵讲讲雷锋精神。

看新兵?回部队?我想到了当年跟雷锋一起参军,在辽阳火车站被欢送的情景。

说实话,我离开部队快30年了。我想部队,有时候晚上都会梦见部队,梦见班长。我真是想回到部队看看。可是提起给大家作报告,我又犹豫了。咱没什么文化,又不会说话,怎么去跟人家讲呀?

老伴在旁边说,你不是一直想回部队看看么,那就回去看看吧,顺便也可以给大家讲讲雷锋的事,你不是经常给我讲么,我都听了几百遍了,还是喜欢听,说不定大家也喜欢听呢。

就这样,在离开部队近30年后,我又一次走进了部队,走进了那个我和雷锋共同生活过的地方。

走进军营,我又看到了熟悉又陌生的军装、营房。我的心就开始激动起来。

新兵教育大会开始了。会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和口号声,“向雷锋战友学习”、“向雷锋战友致敬”,战士们的热情和真诚让我双眼模糊了。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讲了20分钟自己和雷锋一起生活的感受。讲完,全身已是大汗淋漓。

小蔡就此写了篇报道,很快,沈阳军区的《前进报》发表了,接着《解放军报》也进行了报道。《中国青年报》记者得知后,专程从北京来到沈阳、铁岭,深入调查采访,发表了长篇专访。后来采访我的记者就越来越多了。

手记

“首长同志们!新兵朋友们!今天我来到咱们团很激动,也很高兴,但也很不容易,因为我已经多年没有在大庭广众前讲话了。今天来到团里也是回到老家了,讲一讲我所经历的事情。30多年前,在我和你们新兵一样年龄的时候,我和雷锋一起走进了军营,开始了我人生最有意义的生活。是解放军这所大学、大熔炉造就了雷锋,造就了雷锋精神,炼出了一块好钢,我也受到了熏陶。我亲眼见到了这块好钢是怎样炼出来的。亲眼看到了雷锋事迹是怎样出现的,目睹了雷锋精神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我感到我是很荣幸的,但也感到是很遗憾的。今天看到你们这些年轻人,就想起了我的当年,就想起了我和雷锋在一起的那些日日夜夜。一幕一幕的,真是让人难以忘怀,真是刻骨铭心啊!可今天我能和你们一起忆当年,而雷锋却不能来到我们之中。如果他再给大家讲一讲,那该多好!可惜,他不在了,他离开我们已经30多年了……

雷锋是个好人啊!是天下最好的人,也是天下最好的兵。他对谁都好,不光对我好。他对老人、孩子,对周围所有的人,都那么热心,那么善良。如果你们在他身旁,他也会对你们每一个人都好。我永远也忘不了他对我的恩德和他曾给我的那些帮助和好处。我总觉得他没死,他没有离开我,我无论走到哪里,总是能听到他亲切的话语,能见到他亲近的面容。他是一个让人永远忘不掉的人,让人念念不忘的人……”

这就是那天乔安山回到部队后给新兵作报告的内容,我们不知道那是乔安山花了多少时间才准备好的内容。我们知道的是在那之前乔安山已经太久没有公开说过雷锋,提过雷锋了。

而这一次,再一次讲起雷锋的乔安山受到了团里新兵们的热烈欢迎。这些新兵都是在雷锋牺牲之后才出生的,他们对于雷锋生活的那个时代几乎没有什么印象。但在他们的父辈嘴里一定会经常听到雷锋这个名字。而在他们上学的时间里,雷锋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精神偶像。他们都是听着雷锋的故事,读着有关雷锋的书籍长大的,在他们眼里,雷锋叔叔是一个太过神圣的化身,他们几乎不敢想像自己有一天能与雷锋的战友见面,能亲耳听他讲雷锋的故事,这不再是书上的故事,而是实实在在的发生在乔安山身边的故事,那种感觉是任何语言都难以形容的。

因此,他们见到乔安山就像见到了亲人一样,就像见到了雷锋本人一样,在他们眼里,乔安山就是雷锋的化身。

团里的高度重视和新兵的强烈反响,给了乔安山一种安慰,一种希望:人们没有忘记雷锋,人们仍然需要雷锋!

几天之后,乔安山给新兵作报告的消息首次出现在了沈阳军区的《前进报》上,接下来,《解放军报》、《辽沈晚报》等都用大量的篇幅报道了乔安山的出现、雷锋牺牲和他的关系以及这些年他默默做好事的情况。

就像30多年前毛主席为雷锋题词以后出现的情况一样,这一次,雷锋的战友乔安山也一下子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老百姓一下子成了雷锋精神的代言人。

《离开雷锋的日子》

自叙

很多记者看到有关我的报道,就来铁岭找我。我还是不习惯,也不喜欢接受他们的采访。我还是想踏踏实实地做点好事,我觉得这才是对老班长最大的告慰。

在所有找我的记者当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王兴东,后来我才知道他是长影的编剧,不是记者。

王编剧刚来找我的时候,我也认为他只是想来挖掘一点雷锋的事迹,尤其是雷锋的死因,所以也没怎么当回事。我始终觉得,学习雷锋,宣传雷锋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仅仅是拿雷锋事件当一件新闻就失去它的意义了。再说,当时班里有那么多战友,他们都和我一样同雷锋生活、工作在一起,他们都比我优秀,想了解雷锋完全可以去采访他们。因此,当王编剧通过铁岭运输公司,甚至我的老朋友千方百计找到我,说想写一个有关雷锋的剧本时,我就对他说,还有很多雷锋战友,做得很好,请你去采访他们。

没想到他转身就走了,一连很多天都没有回来。

我心里想:挺好,又打发走了一个记者。

过了好久,有一天我刚到家里,就看见王编剧已经等在我家了。我想,人家来了第二次,再不接待就不好了,所以我就招待他坐下,心想:你想怎么问就怎么问,我不回答就是了。要是非得写我,我就说我没啥写头,请别写我。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他根本没有向我提问,而是向我介绍起了战友的情况,庞春学、于泉洋、田生绵这些曾经亲如兄弟般的名字忽然从他的嘴里冒了出来,而且庞春学在干什么,田生绵又如何如何了,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学雷锋的情况,都被他说的活灵活现,我不得不佩服这个年轻的编剧。想想他下了这么大的功夫还真是不容易。

他又跟我讲了封闭式学雷锋和开放式学雷锋的道理。他说:“您是雷锋的战友,您熟悉雷锋,你不但有自个儿学习雷锋的责任,还有向大家宣传雷锋的责任。你是当过兵的人,为什么做了好事没有勇气站出来?你是雷锋的战友,为什么不勇敢地宣传雷锋精神?你一个人默默地做好事,能做多少?你就是带领全家人,你的老伴儿、儿子、儿媳妇、孙子、孙女,都去做好事又能做多少?如果你站出来,现身说法宣传雷锋,让全社会的人都学雷锋做雷锋,那是多大的力量,那是怎样的情景呀?”

想想也是,这些年,我在家里教育孩子要学雷锋,可是孩子们还有那么多的糊涂认识,更何况那些根本不知道雷锋是谁的孩子们呢。这些年来,我默默地学着班长的样子,为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是却受了那么多的误解。尽管每年都有一个月是学雷锋月,可是,学习、宣传的时候,把雷锋捧上了天,说他是楷模、榜样,简直无所不能;更多的时候,又根本不提他了,什么都是钱,一切向钱看,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雷锋是谁呢?

王编剧也看出了我的疑虑,就对我说:“正因为这样,像你这样的知情人才应该站出来说两句,恢复雷锋的真实面目。”正是他的这句话打动了我,我才答应向他说出所有的经过。直到现在,每当提起王编剧,我老伴还不住地夸他,说他真是个好人,把雷锋的事宣传的这么好。

《离开雷锋的日子》开拍以后,王编剧他们又请我去做顾问,到了那之后才知道,原来顾问就是每天什么都不干,吃饭、睡觉就行了。

看到别人都那么忙忙碌碌的,我想咱也不能每天吃闲饭呀,就找机会帮他们搬点东西,扫扫地什么的,没想到他们都很客气,说我年龄这么大了,还这么努力,真不愧是雷锋的战友。

听到大家的表扬和嘘寒问暖,我突然感到了雷锋当年做完好事后的感觉,我好像又回到了30多年前。

开机的第三天,我正在房间里坐着,剧组的王浙滨带了一个人进来。“乔师傅,您看谁来了。”

我抬头一看,忽然愣住了,矮矮的个头,胖乎乎的圆脸,一身军装透出无比的英气,还有掩饰不住的稚气,尤其是当他用满口的湖南口音跟我讲话的时候,恍然间,我好像回到了30多年前,班长就站在我面前。

像,太像了!那时我就相信他一定能把雷锋演好。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更让我对宣传雷锋充满了信心。

我们摄制组的那辆老解放汽车刚开进抚顺,就意外撞车了,交警看到这辆车没有牌照,就连人带车一起带回了交通大队,制片主任去了之后求了半天也不管用,人家不但不放车,还要罚款。

王浙滨去找交通大队的大队长,向他介绍了我们正在拍的电影,并说这辆车是专门借来做道具的,如果没有这辆车,电影就无法拍下去。大队长听了之后,和同事一研究,不但没有罚款,还带头捐款给摄制组,希望能把这个戏拍好。原来这个大队长跟教导员都是望花小学的学生,当时雷锋是他们的校外辅导员,还给他们做过报告。他们都是跟着雷锋长大的。听说我是这个戏的顾问后,还让给我带回话来:“见了乔安山同志,给他带个好儿,就说雷锋的学生问他好,让他多保重。”

听着这些,我当时就忍不住流泪了,心想:“班长啊班长,天下爱你的人可真多呀!你教过的学生已经长大成人了,顶起了大梁了。你如果能活到今天,该有多好呀!”

1997年电影首映的时候,我和编剧王兴东、演员吴军、刘佩琦等都到了现场。那是电影第一次跟观众见面,能不能获得大家的认可我们心里都没有底儿。毕竟雷锋牺牲那么多年了,现在社会上尽管每年都在学雷锋,但大多是学生和部队在学,雷锋在社会上还有多大的影响谁也不好说。

因为担心电影看完之后观众都离开,所以电影院经理希望我们能够在电影开演前和观众见面,以免造成放映后演员上台见面而观众所剩无几的尴尬。我们几个商量了之后觉得,要吸引观众,靠的还是影片的魅力,有多少观众和我们见面并没有关系,我们要相信影片的力量,相信雷锋的影响。于是就一直坚持到影片结束后再和观众见面,为这事还和影院经理闹了点不愉快。

电影开始了,喧闹的观众席一下子安静下来,静静地看着他们心中英雄。当看到雷锋牺牲的镜头时,全场发出了一声惊呼。之后,电影院哭泣声越来越大,大多数的观众都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