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客家人
3856000000013

第13章 一个充满经营头脑的族群(2)

客家族群历来有义田、义学、义民信仰,其实质都是强调见义勇为的作风和克己奉献的精神,对自己的生活则要求很低,勤劳、朴素、寡欲、不取不义之财、鄙视嗟来之食等特性,这些都是世世代代的客家人引以为荣的高尚情操。但同时也应当看到,“重义轻利”必然与为商之道相抵牾,现代社会已迈入工商业高度发展阶段,商业观念和经营技巧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无人能够熟视无睹或置之不理。

名节面子观念:精神上的虚假午餐

重名节好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它表现为重视精神需求的满足,珍惜荣誉,崇尚气节,讲求廉耻,高度自尊,这是值得保持发扬的美德。但同时也容易造成愚忠愚孝,故作清高,死要面子,遇事摆谱,虚荣谄媚,打肿脸充胖子等。这在讲求以实力做后盾的商业社会而言,都是不足取的。

勤俭朴素传统:来自山地的生活感观

客家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勤劳节俭,朴实苦干,这与移民开拓历史有很大的因果关系,由于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与贫瘠的山地丘陵,因此必须依靠勤奋和节俭才能扎根发展。若把这种特性运用到现代社会之中,则要求不光“埋头苦干”,还要“抬头巧干”,具有灵敏的前瞻性目光、策略性的工作技巧等。尤其是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应当通过科学的预算制度来指导企业发展,该用的用,该省的省,不要盲目节约,当“守财奴”。理财时代的来临,应让金钱像滚雪球似的发挥其最大效益。

忠诚正直态度: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客家人给人的印象一般是忠诚度高,说话耿直,做事执着,待人热忱,这些都是很优良的品性,不宜随意偏废。但现代社会也要求一种灵活应变的综合能力,过度的愚忠愚行,直杠杠地不知转弯往往是会碰钉子、吃大亏的。因此,如何及时转变观念、多角度思考问题、审时度势地巧干苦干,应是客家人在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人际人情取向:任人唯亲与任人唯贤

“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父辈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以往家族制度盛行的情况下,客家人能在婚丧嫁娶、插秧收割等集体活动中你帮我,我帮你,这都是值得赞扬的传统美德。尤其是在世风淡薄的今天,更应倍加珍惜。可是这样的作风又容易被人误为搞关系、走后门、耍特权、用人非贤、只讲亲戚朋友关系等,真叫人痛心疾首,难以反驳。当然,过度狭窄的人际人情取向、盲目排外思想,也是有害于客家族群的发展的。

保守中庸性格:文化和环境的浸染

客家人由于族群迁徙的历史经验,造成一种危机四伏的心理阴影,凡事不敢冒进,过度驯服谨慎,主张维持现状,抗拒变革,巩固旧制,不事创新。中庸表面上看起来是四平八稳,其实骨子里是妥协折衷。因为保守,一个人或一个族群便不敢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敢大胆地去做出一番掀天揭地的事。客家人是否因为这个特性,而错失过一些历史的机遇和挑战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三思。

重功名轻实业:谨慎而古老的脚步

客家人很重视念书做学问,对子女的教育往往也付出极大心血,这样做的结果,直接带动了客家地区文教风气的弘扬与发展。客家人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做教师、当公务员,而对创业经商等需冒风险的事,则力加劝阻,谨慎有余而尝试不够。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客家人的性格特征中既有适合现代商业社会发展的因素,又有阻碍这种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的因素,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好的继续发扬光大,不好的就及时变通克服。

四、客家人的性格特征与商业社会的挑战

企业家不是生意人

首先应当明确这样一个概念,即企业家和生意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生意人只顾赚钱,不择手段;只顾自己,不顾员工;只会仿冒,不会创新;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只打小算盘,而少大手笔。而企业家则需要有过人的胆识,不断创新,勇于投资,还能坦然承担各种风险和责任。所以经济学家熊彼德把“企业家”概念定义为:首先他们是创新者,包括新产品的推出、新生产方法的导入、新市场的开发、新的半成品与原料的获得,以及新产业组织的推行等。无数的例证表明,成功的企业家确实拥有不同于一般人的性格特征。

佛络契(Voorhis)认为,一个企业家起码应具有下列几种性格因素,才会取得事业的成功与辉煌:1.是个实干家而非空想家;2.具有独立的性格;3.喜欢竞争;4.喜欢控制自己的命运;5.中度风险偏好;6.经常是家中长子。

派克(WilliamR.Park)提出的企业家十大性格特征则为:1.积极进取;2.待人态度良好;3.领导能力强;4.肯负责任;5.组织能力强;6.勤勉努力;7.真实忠诚;8.坚忍不拔;9.决断力强;10.具有强健的体魄。

心理学家麦克里兰(D.C.Mcllelland)及其同事对企业家的个人特征曾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1.成就的需要,并具有追求成就的内在推动力。2.要求负责,以自己的方式运用各种资源,为目标工作,并勇于对结果负责。3.喜欢适度的风险。设定高效水准目标,并有信心完成它。4.成功概率的认知。通过企业收集的情报判断下一步方案的可行性。5.为回馈所激动。了解如何进行工作,也希望了解工作的直接结果。如果达到目标或有良好的进展,则身心皆受鼓舞。6.精力充沛的活动能力,付出比一般人多,活跃而积极,并且善于把握时间。7.未来导向。具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其规划及思考是以未来为导向,力求超越现在。8.具有组织能力。为了使工作有效率,宁愿选择专家而不选择朋友。9.对金钱的态度。评价金钱的价值不在金钱本身,而是将金钱视为完成挑战性目标的一个具体象征。

客家人面临的不利因素

综观以上专家为一个成功的商业人士所开设的“成功秘籍”以后,我们是否感到客家人整体上离一个成功的商人目标还很远呢?并且,若是部分客家人具备了这样的素质和条件,那么他们还会面对异域的环境和实践的挑战,尤其是只身闯荡海外的客家人,他们必须严格对待下列一些市场因素:一是市场的接触面和关系网;二是当地的商业保险机构是否完备;三是有无得力的当地员工;四是技术教育与支持能否跟上;五是如何提供资助与赊账;六是有无成功的模范人物作为心中的榜样……至于实践之中的重重难关,那更是需要“过五关斩六将”,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因此,尽管客家人在海外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很多,但成功者仍然只占少数,远未达到犹太人的商业运作水平。尤其是大陆贫困地区的客家,多数人还仅仅从事小型手工业的生产和技术服务,很难有杰出的大企业家横空出世。

把客家人的性格和现代企业家的性格做过一番对比之后,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哪些性格有利于客家人经商办企业,哪些性格是妨碍他们向这方面发展的绊脚石。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会有明确的前进方向,知道如何扬长避短,目光明确地向大商人大企业家的目标迈进。

发挥团结协作和务实的精神

首先,客家人紧密的家庭伦理观有利于他们发展现代企业。艾勒塔斯说过:“中国人对财富、荣誉、健康拥有强烈的渴望,对家族与祖先有能力表达虔敬,这些毫无疑问是决定性的文化因素,足以开创出一种勇猛的经济行动……这是一套引发人民努力工作的信仰和价值,最主要的是一种深化的阶层意识,一种对家族几乎没有保留的许诺(为了家庭,个人必须努力工作和储蓄)。”黄光国在《道与儒家思想的转化力量》一文中更是明确提出:“儒家思想虽然未曾强调发展工业资本主义所需要的‘形式理性’,它所阐释的‘仁道’却蕴含有强烈的工作动机。它一方面鼓励个人努力工作,节俭储蓄,获取各种社会资源,以满足家人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期许个人勤勉好学,追求成就,以增添本身和自己所属个体的荣耀。”这种传统的以家庭或家族为中心的观念,如果转化到商业行为上,必然激发现代企业“团队精神”。有了这种家族式的团结奉献精神,客家人在商业活动中才能发挥出同心协力的完满功效。一个单独的人,无论他是企业经营者还是内部员工,都才能自觉地发挥这种团队精神,相互包容,共同进步。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家庭伦理观并不指用人上的“任人唯亲”,而是指团结的力量和精神。

其次,客家人勤劳务实的作风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有利于企业的稳步发展。

客家人素以勤劳、不怕苦、实干而闻名于世,工作起来往往表现出兢兢业业、尽心尽力、脚踏实地的作风。早期客家工商企业界名人,几乎无一不是这么干出来的,从清咸丰九年(1859年)的“锡矿大王”胡子春到当代香港富家曾宪梓,都是靠勤劳苦干、务实坚强起的家,之后再通过不断地开拓进取,最后终于获得巨大成功,修成“正果”。

五、客家人在创办大企业上尚缺少作为

尴尬的现实

据有关资料显示,台湾地区的客家人约占全岛总人口的1/5,但是以客家人为主导的企业,以及它们对台湾整体经济的影响力,却显得不尽如人意。据岛内财经杂志——如《天下杂志》《卓越杂志》《管理杂志》所公布的大企业排行榜来看,客家人主导的企业入榜者不多。台湾民营大企业前20位的排行榜中,甚至没有一个客家人主导的企业。即使在“百大企业财团名单”中,入围的客家企业财团也没有几个。

或许从人口数量、来岛时间等诸因素考虑,客家人所经营的企业本来就居于劣势——如此自找台阶好像也说不过去,因为犹太人在美国仅有600万,只占美国总人口的3%,而且移居的时间也较晚,但是他们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力,却已到了举足轻重的地步。这只能说明客家人在大企业的经营创办上还缺乏有效的办法。

事实上客家人与犹太人在个性特征上不无相似之处,诸如迁徙四方、团结合作、节俭、被人排挤以及有成就的人不少等。但现在犹太人以其卓越的经济实力已经昂然立足于美国社会,每逢总统选举、州长议员竞争拉选票,犹太人都是作为被“拉拢”的对象而备受关注的。并且,也少有当权者敢于“得罪”他们。

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焦虑

为什么客家人在创办大企业方面缺少作为呢?海外及台湾的客家研究者,就这个问题展开过一些有益的讨论。范杨松先生认为,客家人未在海外建立规模庞大且数量可观的大企业,其原因主要是“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焦虑”。

物质的匮乏主要指客家人旧居地的土地贫瘠,耕作面积有限,物产不丰,难以获得温饱与安定的生活环境。同样的,在移居海外时,大部分的资源也已被其他民系占有,只有少部分迁徙时间较早的海外客家人,拥有相对丰富的资源。因此他们的事业发展才能一日千里,快速增长,如缅甸的胡文虎、马来西亚的林绍良都曾建立过国际化的企业集团——但这种现象毕竟只是极少数,与闽南华侨在海外的总体经济成就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物质的匮乏同时也导致客家人在职业的选择上,更加偏向于手工、服务等行业。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台湾客家地区也开始引进高科技产业,许多客籍企业家开始逐渐浮出水面,如西陵电子的吴思钟、达德实业的徐进达、贺商电脑的吴京遂等,但在比例上仍远远落后于闽南籍或外省籍华人企业家。

精神上的焦虑,则是指客家人历史上的几次大迁徙以及移居海外所造成的不安全感和流浪意识。这种焦虑,容易使客家人在遇到挫折和障碍时,常常保持长时间的忍耐、沉默或妥协,而一旦忍耐不住,又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也就是客家人所具有的“既保守又激进、既宽容又固执、既自卑又自大”的双重性性格。

原乡意识

也有学者从另外的角度探讨客家人没有更多地创建出大型企业集团的原因,曾任世界客属总会秘书长的郭春林先生曾指出:“漂洋在外,对一个弱势民族(民系)而言,其发展根本就有限,然而客家人在观念上的束缚,才是阻碍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曾任侨委会主任秘书的杨尚霜则从另一个层面指出:“客侨在海外赚了钱,不会将资金累积在外、继续扩充发展反而将其汇资故乡,接济家人,致使事业始终无法扩大。”这也是客家人“原乡意识”的具体表现。

看来,客家人要想在商业领域大有作为,还得努力克服来自自身的一些不利因素。过去因环境所致造成的种种偏差,现在都要及时纠正过来,通过一系列“批评与自我批评”式的反思,相信日本人高木精藏所言“未来亚洲经济将垄断在客家人手里”,不再是一句空话大话。客家人应该有意识地同犹太人展开竞争,以证明自己在经济理财方面的特殊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