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称客家土楼是:“地上冒出的蘑菇,天上掉下的飞碟。”而美国的间谍卫星,却把它误当成了中国新型的军事导弹发射井。
客家人往往数百人聚居在一座楼中,形成相对完善的独立社区。
客家人在土楼中的生活方式和理想,是他们追求“天下一统”的大同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
一、土楼与围屋——维系客家血缘关系的社区
客家人因环境的制约和宗族思想的影响,喜欢聚族而居,其血缘关系的纽带显得相当紧密。在此情形下,一座土楼、一座围屋往往就形成一个客家宗族社会——这一章,我们将带领读者深入到客家人的庞大建筑之内,去体察那些陈年的木柱和被风雨侵蚀的围墙,穿行于楼层与房间之间的空阔长廊,看一看客家人的生命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连接和传递的。俯仰之间,站在浑然天成的巨大建筑物下的青苔上,我们恍然听见了一个个庞大家族所发出的此起彼伏的呼吸声。这是生命的一种营运方式,也是人群与时事变迁所留下的蛛丝马迹。
客家圆楼——世界上最大的家
承启楼:位于福建省永定县古竹乡高北村,创建者为江姓第十五代祖先江集成。该楼曾入载《中国古代建筑史》教科书。全楼外径62.6米,由四个同心圆环组成。内环一层,共20个开间;中环两层,共34个开间;外环四层,共72个开间,全楼四环总共有370多间房子。此楼人丁最盛时住过80多户有血缘关系的江姓族人共600余名,如今楼内还聚居着江姓57户共300余人。倘若你要在每一个房间住宿一晚,那么你至少要花上一年多时间。楼内人丁兴旺时,一个新娶的媳妇要认识全家族的人,如果按一天认识一个的速度计算,也得花上两年时间——这个家实在是太大了。
怀远楼:位于福建省南靖县梅林乡坎下村,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系简氏第十五代祖耗时三年建成。简氏现已传到第二十四代,目前楼内仍居住着18户共115人。
顺裕楼:位于福建省南靖县书洋乡石桥村,始建于1933年,历时四年方才营建完工。该楼外径74.1米,目前楼内居住张姓人家40多户共200余人。该楼共分四层,外围土墙高15米,环周72个开间,每层有64个卧房。
在田楼:位于福建诏安县官陂乡大边村,乃张氏十一世祖张益垣(1640—1700)所建,东西宽90.6米,南北宽86.6米。环楼大门朝西,外环楼三层共64个开间,现楼内共居住63户人家200余人。
客家方楼——另一个世界纪录
客家方楼包括福建的四角楼和江西的土围子两种形式,仅福建永定一地,建筑历史超过50年的四角楼就有7000座,它比客家圆楼的历史要早得多。而江西的土围子主要集中在龙南、全南、定南三个县,总数大概有500座以上。这些庞大的堡垒似建筑,都是客家先民迁徙到岭南山地以后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的。
和贵楼:位于福建省南靖县梅林乡坎山村,系简氏十三世祖简次屏(1712—1795)所建。初建时有四层方楼,1926年遭受火灾,重修时又加高一层形成如今的五层楼。人丁最盛时,此楼曾居住300多人,现在楼内还住着20户共120多人。
关西新围:位于江西省龙南县关西乡下九村,始建于清嘉庆末年(1820年),至道光七年(1827年)始建成。新围为内外三层土围子,规模宏大,四角设炮楼,内院有三组单层大院排成一体。前区设有马驹房、轿车房、游乐房,中段还有一处花园,据说园中原有戏台。后区的合院大宅三进三排,共14个天井,俗称“九井十八厅”。宅内雕梁画栋、描龙绘凤,令人恍然置身于《红楼梦》大观园中。
五实楼:又名五拾楼,位于福建省永定县古竹乡,系明末从同安县迁来古竹开基的苏氏十三世苏逢霜和十四世苏仁亭所建。据推测,该楼已有300多年历史。全楼只设一个大门出入,内外墙均是厚实的夯土,只有屋顶和楼面为木质。该楼人丁最盛时,共居苏氏十三世至十七世五代人,可谓“五世同堂”。到20世纪80年代,楼内还居住10多户共200多人。
客家五凤楼——宏大的宫殿式建筑
五凤楼也属土楼范畴,但它与城堡式的方楼和圆楼有很大差别,是客家民居中数量最多,又最能集中体现客家人传统文化的建筑形式,其平面布局均为:中轴对称,左右均衡,中间为“三堂”,左右建“横屋”,建筑层次前低后高,对外封闭,对内开敞,有一种宫殿式的宏大结构和建筑构思。楼外大门前往往还有宽阔的草地和半月形的池塘与之相配。客家五凤楼又可分为福建永定五凤楼、粤北围龙屋和粤东北客家围屋3种。
永隆昌楼:位于福建省永定县抚市乡社前村,是一座五凤楼与方楼组合而成的巨大建筑群。两座土楼旁原先还有一些附属性建筑,现在已经倒塌,据载永隆昌楼当时共有144个楼梯、746间房、92个厅堂,其中底层有大小厅堂38个,包括两个公厅,即祖堂(合族人年节祭祀和喜庆宴聚的场所)。还有三个神厅,分别祭祀观音、魁星和药王菩萨。永隆昌楼内现住黄氏家族60多户共300余人。
大万世居:又称“大万围”,是粤东客家围屋中最大的一座,位于深圳市宝安县的坪山镇,系曾氏先祖曾端义于乾隆56年(1791年)修建的,至今有200多年历史,香火最盛时曾经住过400多人。整座围楼平面近方形,建于坪山山峦环绕的盆地之中,面宽124.3米,进深123.5米,围前有一长80米宽11米的长方形晒谷场,场前又有一湾半月形的水池。建筑格局呈中轴对称,规模宏大,古朴庄严。
二、客家土楼之谜
在当初建造这些巨大的土楼时,群山之间还是荒无人烟、一派荒凉,然而客家人发扬家族团结的精神,通过原始而科学的方法,用土夯筑起了一道道生命的围墙。建起之后,人们才赫然发现,这原来是一座座古代中原式的宫殿式建筑。
为何永定土楼多而且大?
永定县星罗棋布的客家土楼早已闻名世界,那为何这个地区的土楼特别多,而且规模也十分庞大呢?要解开这个世纪之谜,请先看下面一则传说。
传说明朝正德年间,皇上从京城传下一道旨意,要各地地方官在自己辖区内广选嫔妃,以充实宫内女眷。按理说,皇帝选妃谁不愿去?但百姓的想法又有不同,一旦把自己的女儿送入深宫,那么骨肉分离之痛是注定要承受的,也许至死也难得见上一面。即使自己侥幸因女儿富贵而享受半生荣华,又有何趣?因此永定一县,乡绅百姓人家的女儿都没几个人报名。这时湖雷乡恰好有个姓余的姑娘,父母双亡,只有一个弟弟与她相依为命。地方族长怕完不成“指标”得罪县令和皇上,便想办法叫她去应选。孤苦伶仃的姐弟俩无依无靠,别无他途,也只得依了。哪想平时相貌平平的余姑娘,启程上轿之时一打扮,居然完全变了一个人,梳妆得是既美貌又文雅,很有几分嫔妃相。一路上再学些宫中礼节、应对规矩,入宫后竟然就被皇上看中了,封为贵妃。余姑娘的弟弟也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国舅。这个国舅在宫中呆了不久,就厌恶了程式化的繁琐礼节和锦衣玉食,开始想念家乡的土地和清新的空气。
贵妃见状,深深地明白和体谅弟弟的心,她何尝不是无比想念家乡的山水,但“人在宫中,身不由己”,有什么办法呢?国舅离京时,皇上觉得堂堂国舅哪能回家去住草房子?于是降旨给当地官府,命令他们为国舅建一座巨大的府第式宅院,以为国舅养身之所。消息传出,余氏家族的亲戚们都想来沾光,他们纷纷鼓动国舅也为他们建一些宫殿式大宅子。地方官哪敢得罪一国之舅?于是就在永定境内修了许多土楼、五凤楼这样的大宅子。
然而传说毕竟只是传说。实际上,客家先祖们在修筑这些土楼时,曾经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此可以断定,客家人中不乏中原的大家世族)。是谁创造了客家土楼的历史?不是皇宫贵族,而是客家人自己。黄汉民《客家土楼民居》记载说,曾氏先祖在修筑“中和楼”时,曾经请了两班夯墙师傅前来参与,每天烟酒茶饭热情款待。曾氏要求他们在夯筑墙体时,必须以一根针所能插入的深度作为检验标准,否则就要返工。两班师傅各显神通,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有一天,其中一班夯墙师因泥水配合不当,未能达到预期的标准。曾氏没有责骂他们,而是笑嘻嘻地请他们下墙休息,款待过烟酒之后才说:“今天工资照发,但要麻烦你们拆掉这几板墙,重新夯过。”这班子师傅本来因丢了丑,心头不好受,但听主人这样一说,都深受感动,后来夯的墙都又坚韧又牢实。
由此可见,南迁的客家人具有家族群体迁徙的特征,所以会建那么大的房子供大家居住。二是世家和有钱人的比例不少,这能保证他们在建房时的巨大投入。其三,客家人对房屋的质量十分重视,看得出他们一方面打算在此久住(有的楼甚至三五年才建成),另一方面他们在民系的安全上做了周全的考虑,墙体很厚,还设置了炮眼。
为何客家人喜欢圆楼?
仔细考察客家人建筑样式的变迁,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条规律:即先从四合院到五凤楼,再从五凤楼发展到方楼,最后干脆把方楼的四角抹圆,建成圆楼。
关于圆楼的成因,目前学术界还有争论,两派主要的意见针锋相对,各不相让。一派认为完全是为了防卫,因而建成古堡似的巨大土楼;另一派则认为客家人从中原战乱和饥荒的恐怖中逃离出来,环境稍一安定,就有了居家的念头,同时考虑到未来人口的增殖,因而把楼建得特别巨大。但为何客家建筑最后都朝圆楼方向发展?这就要从多方面来加以考虑了。首先中国人的宇宙观认为圆是天人合一的象征,而且在大自然中也是最合理、最常见的基本图形,车轮是圆的,太阳月亮是圆的,月缺和月圆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取向,最后连我们居住的地球也是圆的……可以说圆是古代人群认识世界的最基本方式,著名的古罗马斗兽场即是典型的圆形建筑。但如此多的巨大圆形建筑隐于绵绵群山之间,这在世界上可谓空前绝后。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认为圆楼的确比方楼具有更多的优点,比如:
1.圆是八卦图案,符合客家人的风水观。圆对风的阻力相对小些,房间没有死角,不易产生阴暗和邪气;
2.圆楼抗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能力要比方楼强;
3.圆楼房间朝向科学合理,通风、透气、日照功能相对完备,分配起来也好分配,便于家族的和睦团结;
4.节省建筑材料,内院空间相对更大。
尽管如此,我们在闽南还是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闽南人也修圆楼,而且他们的修筑年代比客家人还要早。是不是客家人学习并借鉴了闽南人的建筑艺术,把过去的方楼都变成了圆楼呢?这个问题尚待探讨。不过,客家圆楼确已成为世界一大奇观,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有关它的成因,也正引起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有关客家圆楼的历史疑案会得到一个科学圆满的解答。
三、造型奇特功能强大的聚居方式
庞大家族的蚁窠
在自然界的群居动物里面,蚂蚁部落虽然看似拥挤杂乱,但其内部管理、居住分工、等级秩序却是井井有条的。只要你看过“蚂蚁搬家”,你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些比米粒还小的节肢动物是如何安排它们的家族生活了。客家人说起来,他们的建筑就像是个巨大的蚁窠,内部同样是辈分分明、亲善团结、内聚力强的。客家人在这个庞大院落内的聚居方式,有许多一致性的共同特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一楼一村。客家早期村落的特点往往都是全村人聚居在同一座土楼内,楼名即村名。这与中国传统乡村具有许多单栋民宅群的情况迥然不同,在同一座土楼内,全村或全家族的人聚居在一个房顶下,不同的辈分按世系又组成许多小的单元。他们的财产各自独立,但同时又有许多不可分割的共同财产,比如大门、庭院、水井、祭祀场所以及公用的厅堂走廊等。这种聚居方式的好处是,族人具有安全感,能够极大地加强家族内部的团结,在应付自然或人为的灾难时,能够抱成团,使上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