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地上成都
3856300000017

第17章 “蜀”与四川之名的来历

“蜀”是古代成都地区的一种称谓,与“巴”相对,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关于蜀的来历有多种说法:若从“蜀”字的产生来看,它应当起源于商代甲骨文,字体的形象代表一条虫。《说文》则说,蜀是葵中蚕的意思,上面的“四”代表虫的头,而下面的虫和弯钩则象征虫弯曲的身体,所谓“其身娟娟”。

在远古时代,成都地区确实存在过一个以养蚕而闻名的部落,即以蚕丛氏为首领的那支部落,他们从岷江上游迁徙到成都平原,并栽种大片的桑树,用碧绿而宽大的桑树叶子养蚕。古蜀时期,商代统治者曾经用一种代表毒虫的字来称呼古蜀人,这无疑是对蜀人的蔑视和侮辱。《韩非子·说林上》就说:“鳝似蛇,蚕似蜀。人见蛇则惊骇,见蜀则毛起。”把蜀说成是一条人见了就会毛发倒竖的可怕虫子。

另外,还有人认为蜀不是桑树上的虫,而应是别的动物。比如《尔雅·释畜》就说:“鸡大者,蜀。”甚至有一种新的说法,认为“蜀”字象征大象的头和弯卷的象鼻,其理由是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都出土过大量的象牙,说不定古代蜀人就有饲养大象的习俗。

不论“蜀”字是指蚕虫、鸡还是大象,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蜀在后来成为了成都地区古代部族的一种代称;只要一说到蜀,人们就知道那是特指成都平原的地域、人种或部族。如《尚书·牧誓》里面就提到西土八国中有一个蜀国;《逸周书·王会》也提到周成王的成周大会上,有蜀人带着他们的土特产“文翰”(色彩斑斓的野鸡)来献。蜀国的疆域经过杜宇和开明十二世的拓展,已经是中国西南的一个泱泱大国了,除了据有成都平原,还“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连峨蟠”。

“蜀”这个称谓的意义,也从最初的蚕等,演变为一个部族、一方土地的称谓,就像“楚”“粤”等称谓一样并一直沿用至今。

那么“四川”这个称谓又是如何得来的呢?

有关四川的得名,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得名于四条江河,如清代乾隆年间李调元撰写的《蜀水经》就谈道:“川者,水也。四川者,四条水也。”但是,这四条河流究竟是指哪四条却没有定论,有人说是长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四川得名于四条江的说法流播很广,连最权威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以及台湾版《中文大字典》都采纳了这种说法。

但是从历史的细节进行考察,我们发现四川得名于四条江的说法存在破绽,因而又有另一种说法。据顾炎武《日知录》卷引《四川》条说:“唐时剑南一道,止分东西两川而已,至宋则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谓之川陕四路。后遂省文,名为四川。”《四川通志》卷也说:“咸平四年(1001年),分置益、梓、利、夔四路,总曰四川路。”换句话说,四川是一种行政区划的地域概念,而与“四条水”根本无关。

明代曹学佺的《蜀中广记》则说得更为具体形象,说四川是由两川、三川一直到四川这么演变过来的:

首先,在战国末年,秦国一举灭掉巴、蜀两国,而改置巴郡和蜀郡;到晋代,也只分置梁、益二州;到唐代也还只分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两节度使,治所分别在今四川三台和成都,这就是“两川”的来历。也许,我们还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曾写过一篇《东西两川说》的政论文,在此,“川”是平原、平川之意,代表行政辖地的分置,而非河流。

后来唐代宗时,才在“两川”基础上,增设剑南东道、剑南西道和山南西道来管理四川这块地方,时人简称“剑南三川”。如《新唐书·杜甫传》就说:“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再到了宋代初年,原来的“三川”被分置为益、梓、利、夔四路,治所分别在今成都、三台、汉中和奉节,简称“川陕四路”;《宋史·徽宗纪》已明白无误地称当地地方官为“四川宣抚使”“四川制置使”,这就是“四川”一词的真实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