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成都市东城区(现属成华区)王家坝街道办事处所属的五金组濒临停产,工人们满面愁云坐在一起商讨对策,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人说应该同高压胶管厂合并,有人说干脆散了另谋生路。会场的角落里坐着一个人,只见他把帽檐压得很低,默默地吸着烟,一言不发。
花生担子会场上忽然站起来一个人,用手指着角落里默默吸烟的人,大声说:“罗师傅以前不是在八号花生米当过学徒么?况且他又会炒,我们何不跟他一起,开个炒货店?”众人的目光一齐集中在罗师傅的身上。罗师傅名叫罗蜀仁,以前确实在成都“八号花生米”当过学徒。八号花生米在抗战时期极有名,据说驻华西坝的美军还将这种花生米带回国赠送亲友呢!
罗师傅又默默地吸了一会儿烟,然后站起来咳嗽一声说:“五金组和高压胶管厂合并是上面的安排,我觉得大家应该有信心。如果街道上觉得厂里人多,我倒可以带几个人出来搞炒货,也算组里的一项新业务。搞好了,大家有份;搞不好,我们还是收刀捡卦回来跟大家一起干。”经过讨论,罗师傅的建议被正式通过。
龙王庙街74号原有一个旧茶馆,炒货组就租用这块地皮,买回来一口锅,用旧砖搭起炒灶,再买几个筛子箩筐之类的简陋工具,手工作坊就正式开业。由于是尝试阶段,他们每次只到荷花池进几十斤生瓜子、生花生米,边炒边卖,摸着石头过河。第一锅瓜子炒出来,几个人围着锅闻,只觉得香味扑鼻,纷纷说:“没问题,肯定卖得出去。”而罗师傅的态度却很谨慎,说:“自家说不顶用,要顾客检验了才算数。”
1980年10月5日,红星路四段的人们早晨起来,端着饭碗抬头一看,发现223号店铺门前的房檐下摆了几张旧桌子、四个簸箕。大家觉得奇怪,就走过去一瞅,看见是一簸箕盐花生米、一簸箕甜花生米、一簸箕五香葵瓜子、一簸箕用红黄粉绿四色纸包好的成品,纸上模糊地印着“老8号颗颗酥”的字样。
老街坊说:“八号炒货解放前有名得很,买来尝尝。”
于是你一两、我一袋买来品尝,吃过之后,再咂着嘴一回味,还真不错!入口化渣,回味无穷。后来,在罗师傅的带领下,大家又研制出中药葵瓜子、奶油葵瓜子等系列品种。1982年5月,成都新兴的五家集体所有制炒货厂家——老8号颗颗酥、八号花生、锦江花生米、锦城花生和青年花生米,被邀到红光商场展销。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老8号颗颗酥销售额突破1万元,这个数字竟是1981年炒货组全年的销售额。善于吃香喝辣的成都人、挑嘴的成都人,终于有了令自己满意的本地炒货。
1984年,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老8号颗颗酥的营业额达到59万元。然而与此同时,“老8号”也迎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官司。旧的“八号花生”于1981年复名生产,并注册商标为“8”字加一横,下面的“0”不封口,形成“8”和“0”相结合的一种独特标志。他们觉得老8号颗颗酥侵犯了他们的商标权。
一场官司下来,老8号颗颗酥败诉,商品名只好改为“颗颗酥”。现在,颗颗酥所经营的金川瓜子、南瓜子、黑瓜子系列在成都市民中仍享有盛誉。从颗颗酥开始创业到闻名遐迩,我们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和社会变革给人们的生活和观念所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