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紧跟战略企业发现市场上竞争力强的产品,或才发现刚露面的畅销产品,就不失时机地进行仿制,并迅速将仿制的新产品投入市场。采用紧跟战略的企业,一般要具有两个条件,一是要对市场信息收集快、处理快、反应快,并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一定的研究开发能力;二是要有一个高效率的研究与开发新产品的机构。这样,才能及时地把仿制的新产品开发出来,投入市场。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都可以采取紧跟战略来开发新产品。
3.产品线广度战略产品系列,是指与生产技术密切相关的一组产品。一个企业拥有的产品系列的数目,称为产品系列的广度。产品线广度战略按选择宽窄程度,又可分为二类。①宽产品系列战略,是指企业生产多个产品系列,每个产品系列又有多种产品。②窄产品系列战略,是指企业只生产一、二个产品系列,每个产品系列也只有一、二种产品。
小区划补缺者企业往往采用窄产品系列战略。在一个窄小的产品线内,集中力量攻克一、二种产品,成为特色产品。
宽产品系列战略是一种多样化经营战略,产品多样化经营,不仅分散了市场营销过程中的种种风险,而且也避免了单一产品生产的单一化风险,尤其是在产业变革的时代,生产单一化风险是极高的。因此,许多大型跨国企业在70年代末期以来加速了产品多样化经营战略和策略的实施。多样化战略的理论基础是波士顿矩阵法,每类产品都可以根据市场占有率高低和销售增长率的高低列入四部象限,见表8-3.
表8-3产品的四部象限市场占有率销售增长率高低高①明星疑问③低②金牛瘦狗④从产品开发的角度,企业可采取以下战略来拓宽产品系列:
(1)对”明星“产品采取大力开发的对策,在各种资源(包括资金和技术力量)的分配上把”明星“列为重点,优先保证,避免使”明星“产品因经营不当变为”疑问“产品。在经营得法的条件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星“可渐渐变为”金牛“;(2)对于”金牛“,应以保证资金顺利周转为首要目标。由于”金牛“很难回过头来变成”明星“,又易因管理不当而滑向”瘦狗“的边缘,因此,企业大多采取维持性对策,以此为基础,努力提高”金牛“的盈利总额;(3)对”疑问“产品采取密切注视市场供需动态和对该产品的开发和投资采取小心谨慎、不轻易投入大量经营资源的对策;(4)对”瘦狗“产品,采取从产品组合中逐步剔除的对策。
4.产品线深度战略每个产品系列内品种规格的多少,称为产品系列的深度。由于新产品新生命开发战略是在产品生命周期内进行的,因此处于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这种战略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第一,当产品进入介绍期时,采取尽量得到消费者信息反馈的战略,以便使生产部门进一步完善、改良该产品的性能设计。
第二,当产品进入成长期。销量迅速扩大之时,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可以以该产品为基准,及时推出它的系列产品(产品线),以便尽量占领多个细分化市场。此即对同一产品市场中不同消费者群作区隔分析,使每一区隔的消费者群体的特殊需求得到满足。大企业往往在一系列产品上构成其他对手难以克服的”进入障碍“,以此控制该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同时,由于推行产品系列化,公司拥有一个产品”族“,它们或以相同的品牌,或以不同的品牌行销在国际市场上。这样,当一种牌子行销无效时,还有其他几种牌子的产品可以顶上。
第三,当产品逐渐由成长进入成熟期时,产品的利润量已达高峰,该产品可以找到的定位消费者几乎全部找到,这时,企业一般多采取产品改良方法,改前些时期的市场开拓战略为市场渗透战略。即从企业而言,产品的物理化学特性已经完全定型不变了,无潜力可挖了。市场竞争转向外形、包装、商标、价格诸方面。
第四,当产品进入衰退期时,可采取两种对策,一是淘汰产品,二是寻找新的市场,延长其生命力。
4.技术保护与技术转移
4.1技术保护形式
企业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凝结着决策者的胆识、研究人员的智慧和企业的金钱与时间的技术成果,企业还要保护好它,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法律,条件,采用各种形式对其加以保护,以期最大限度地垄断该项技术,延长技术的商业生命,创造最大限度的效益。”打江山难,捍卫江山更难“.技术保护得好坏,对企业的效益会有很大的差别。许多企业不知道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技术成果,致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企业可选择的保护形式一般有:
1.申请专利专利是法律授予的并且可以依法行使的一种权利。专利保护的实质是专利申请人将其发明向公众进行充分的公开以换取对发明拥有一定期限的垄断权。其保护范围限于所申请的国家和地区。专利期限一般为15-20年,超过规定的期限,便不受法律的保护,专利就变成公开技术进入公共领域。
2.采用工商秘密形式工商秘密是新技术发明企业通过在企业内部保密的办法垄断新技术。它是一种民间保密形式,不像专利那样具有法律效力。工商秘密这一保护形式具有任意性、广泛性和长久性的特征。
3.申请商标商标是一种特殊标志,用以区别某一组织的商品和服务与其他组织相同或类似的商品和服务。商标通常是法律授予的永久性所有权,可以长期维护商标使用者的产品信誉的影响力。
技术保护形式的选择,取决于技术的特性、国际竞争情况以及各形式的特点。自19世纪中叶欧洲产业革命以来,专利保护这一形式得到了迅速发展和企业的普遍欢迎,大多数发明人和企业都采用这种形式来保护其技术成果。目前,专利保护仍然是企业维护技术优势的主要形式。专利保护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它受到国家法律的严格保护。但是,要取得专利保护同样要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要受到主题、地域和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这不可避免地要和技术本身的特性有所冲突。例如,有些技术或产品的商业寿命要长于专利的保护期限,而有些技术却可能很短,只有几个月的商业寿命。对于前一类技术而言,显然申请专利等于缩短了该技术创造效益的时间,如果企业有充分把握长期独占该项技术,则不愿去申请专利;对于后一类技术而言,企业申报专利所花费的时间,可能也要超过该技术本身的商业寿命,这样使申请专利变得毫无必要,还不如采取一些保密手段,抓紧时间尽快、充分地发挥该技术的商业价值。当然这样做必须承担技术泄露,或被其他企业掌握,却无法受到法律保护的风险。可见,是否申请专利,也是一项重要的决策。还有一类技术,其本身的技术特点达不到专利保护的要求,或是按法律规定不予法律保护,这类技术,企业只能采用保密的手段。
因此,企业在选择专利保护或是工商秘密的形式来保护技术时,必须综合考虑市场的状况、技术的发展、竞争状况以及法律保护对企业的影响等因素,慎重决定。例如,可口可乐公司正是根据饮料需求会长期存在,饮料市场竞争激烈的基本估计,考虑到可口可乐配方技术不易被外界企业分析、仿制得到的特点,为长期保持其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采取了保护饮料配方的秘密的方式,成功地维持了其竞争优势达半个多世纪。
4.2技术转移形式
技术的拥有者不一定是技术的使用者,科研和开发的成果可以由开发者转让给生产者,以实现其商业价值。所谓技术转移就是指作为生产要素的技术,通过有偿或无偿的方式,从一企业流向他企业的活动过程。它包括技术的传递、吸收和消化,即只有当接受企业所利用本企业人员设计、使用、保养和修理某个预期的项目时,才算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技术转移。技术转移按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1.技术转移的形式(1)按可供转移的技术成果内容分类可分为产品实物形式的技术(设备)、劳动过程形式的技术(如工艺)和信息形式的技术(如配方)。也就是说”技术“不仅包括有形资产,而且包括操纵、维修和管理无形资产,并与销售系统有效结合的那些工艺管理技能或软件。
(2)按转移技术成果的渠道分类可分为市场渠道和非市场渠道。非市场渠道是指非盈利性的技术交流和技术援助。随着产业高度化,技术密集程度提高,技术要素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用于开发新技术的投资越来越大。因此,技术商品化趋向加速,市场渠道中流通的技术增多,市场渠道越来越起主要作用。本节主要分析市场渠道的技术转移。
(3)按技术转移的企业对象分类可分为内部化市场转移和外部市场转移。大企业的技术转移,例如跨国经营企业的国际技术转移越来越注重内部化市场。这是因为外部市场转移相对于内部市场转移有不少弊端。如①专利制度的不完善,使营销、管理技术等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信息得不到保护。②转移方较难控制在外部市场转移的技术,从而增加泄密风险。③内部市场转移比外部市场转移更能相互利用信息优势。
(4)按技术转移的手段分类可分为直接投资、合资经营、许可证贸易、特许专营、合作开发、合作生产、补偿贸易等。
2.影响技术转移形式选择的因素企业在比较选择各种方式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有:
(1)被转移的技术性质企业应根据技术的特性来选择技术转让的最佳方式。例如计算机软件产品,其技术特性主要表现在设计环节和使用环节,转让的形式就较多地采用合作研究与开发或者许可证转让。又如包含着大量专有技术的化工产品制造工艺,从头到尾形成了一揽子的专门技术,往往是通过工程承包形式来进行转让。
(2)技术变化所致的产品寿命周期长短以及技术所处的寿命阶段从产品寿命周期的发展过程来看,出口、直接投资和许可证贸易这三种技术优势开发方式存在着一定的相互替代关系。在创新阶段,市场大、研究开发资金较多的跨国经营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方面取得优势以后,最为有利的安排就是垄断技术,在国内进行生产,然后通过出口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因为这时对跨国经营企业来说,控制和垄断创新技术是其日后能否收回研究与开发费用、能否实现高额垄断利润的关键因素。其他形式的技术开发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扩大泄密的风险,会使跨国经营企业过早地失去技术优势,这无形中增加了转让的代价。在成长和成熟阶段,产品的样型已经确定,国外市场日益扩大,消费的价格弹性加大,这时,降低成本日益重要。同时,由于出口的扩大,企业原有的垄断技术也随之扩散到国外,其技术领先优势逐渐消失。另外,运输成本、关税壁垒也影响其产品在当地的竞争地位。于是企业便到国外建立子公司进行生产,把生产设备与技术一齐输出,一般总是输向收入水平较高、技术吸收能力强、需求类型与母国相近并且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以维持市场。在衰退阶段,产品完全标准化,竞争主要表现在价格上,这时跨国经营企业主要把设备技术等转移到原材料、工资成本均十分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从而从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外流中获得好处,以收回研究与开发的投资。但是如果东道国市场较小,或者东道国用进入壁垒限制外国企业直接投资时,跨国经营企业这时就采用许可证贸易来取代直接投资。
(3)转移方式的经济效益企业收益来源于产品的总附加价值,它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即①研究与开发的附加价值;②加工过程的附加价值;③装配过程的附加价值;④市场分配的附加价值;⑤销售过程的附加价值。技术转移方式选择的具体标准是总附加价值的最高增值。
理论精华
1.企业研究和开发的国际比较分析
1.1研发的资金投入
资金是企业进行研究开发工作的后盾,长期以来,我国研究与开发经费相对于工业发展的需要不足,纵观世界发达国家,无一不是研究与开发的高投入国家,表8-4列出了西方五国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
我国研究与开发工作在国际上较为落后,研究与开发费用占GNP比值,1985年为0.58%,1986年为0.54%,1987年为0.51%,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是我国经济长期不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来源问题,在我国大多数研究与开发资金来源于政府,而在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多数研究开发资金来源于企业,见表8-5.
表8-4西方五国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比例年份(年)法国德国日本英国美国19701.92.11.92.12.619711.92.21.9-2.419721.92.21.22.12.419731.82.11.9-2.319741.82.12.0-2.219751.82.22.02.22.219761.82.22.0-2.219771.82.11.9-2.219781.82.22.02.22.119791.82.42.1-2.219801.82.42.2-2.319812.02.42.42.42.419822.12.62.5-2.519832.22.52.62.32.619842.32.52.6-2.619852.32.72.82.42.719862.42.7--2.71987----2.8资料来源:美国,科学和工程指标,1987年。
表8-5中国与日本研究与开发经费来源比较(%)国别部门中国(1987年)日本(1985年)政府部门60.921.0企业部门39.168.9其他-10.1资料来源:《中国与各国科技实力比较》,1989年。
我国研究与开发经费大多用于专门的研究机构,却较少用于企业部门,而在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多数资金均用于企业,见表8-6.同时据1992年对我国64个样本工业企业的调查表明,中国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约占其销售总额的1.5%,而日本企业为4.8%,说明我国企业对研究与开发工作重视不够,在我国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使用情况见表8-7.
表8-6中国与日本研究与开发经费使用情况(%)国别部门中国(1987年)日本(1986年)专门研究机构54.49.1高等院校15.919.9企业部门29.766.6其他-4.4由表中看出,我国企业侧重于研究与开发工作的本身,而对于新产品的推销和新市场的开拓却重视不够,这两项费用只占研究开发总经费的32.6%,而日本企业这两项费用占研究开发总经费的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