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8-7中国与日本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总销售额的比例表国别经费中国(1991年)(64家企业统计)日本(1982年)(102家企业统计)研究开发经费1.01%1.92%新产品推销经费新产品销售中的新市场开发经费0.49%0.95%1.31%合计1.5%4.18%由上表说明,我国绝大多数研究与开发经费来源于国家,并通过各级行政部门分配下去,资金的分配与研究单位的能力、需求、效益状况相关性不大,资金的使用效率得不到重视,软科学、边缘科学及涉及到多部门、多学科的交叉性的研究与开发项目经费却无法落实。国家充当研究与开发投资主体,对于重点项目而言,由于国家掌握资金分配与使用主动权,有利于各方面的协调和效率的提高;而对于众多的工业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国家则难以分别组织和控制相应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1.2研发的人力投入
我国研究与开发人员短缺问题比资金短缺问题更为严重,相对于现有的科研人员结构及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的需求而言,研究与开发机构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中,新产品开发人员奇缺,大约只占就业职工总数1.5%,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见表8-8.
表8-8我国研究与开发系统科技人员数量表项目年份(年)全部科技人员(千人)研究与开发人员(千人)比例(%)每万人就业职工中技术人员(人)195742581.90.119601069904.61.4197043453107.13.3197947053176.73.3198052763236.13.3198157143385.93.4198260643725.93.7198368523284.83.2198474663354.53.2198578173364.33.2198682533364.43.5198788943143.53.0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8年。
另外,研究与开发人员质量问题也较突出,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比例很小,1983年为4.4%,助理研究人员及低职称技术人员分别为49.8%与45.8%,从科研人员年龄结构来看,我国科研人员年龄偏高,大部分人超过创新峰值年龄,如按五年的时间间隔分组,我国技术人员大部分将步入40岁-45岁年龄组,而美国的科研人员为35岁-40岁年龄组。
1.3研发的组织因素
我国研究与开发系统的弱点之一是有限的资源没有得到高效率的使用,造成这一问题主要原因之一是组织方面的因素,即我国的研究与开发是由五个分离的、行政上独立的子系统所组成,这五个子系统是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务院各部委研究机构、国防部门及工业企业,各子系统同时受到多个政府部门的领导和协调。这种组织方式存在三个问题,即:第一,分散性。全国县级以上科研机构约有8000个左右(1980年),近年机构虽有所调整、合并,但仍然分散,在我国资金及人力资本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分散导致研究开发规模不经济,效率很低;第二,部门主义。五个子系统甚至每个研究机构之间都存在部门主义,缺乏协调与合作,信息与资源的流动呈刚性状态,甚至互相封锁,造成研究项目重复,研究与开发资源的浪费及低效率;第三,资源配置不合理。研究与开发的资源分配往往是按下列次序由多到少排列:国防科研系统、中科院系统、高等院校系统、部属独立研究院(所)、企业研究与开发系统,因此我国企业内部从事开发工作的人员很少,见表8-9.比较了中美两国研究与开发系统人力资源配置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在工业部门的研究开发投入方面的明显差别。在我国,工业部门往往有较好的仪器、设备与实验场所,其内部的研究开发成果更富有针对性和商业化应用的适应性,具有更大的研究与开发的效率优势,但缺乏足够的研究开发能力;高等院校集中了大量科研人员,但缺乏经费、科研设备和仪器;中科院及许多独立的科研机构拥有大量的研究与开发资源,但创新效率低,其成果距工业化的要求较远。这种不合理的资源配置造成了某些研究开发部门资源过剩和低效率,而另一些部门急需资源而又存在短缺现象。
表8-9中国与美国研究开发人力资源配置状况比较国家研究与开发所属部门研究与开发人员数(千人)占全部科研人员的百分比中国美国中国美国工业25.0499.77.472.3大学16.083.34.712.0政府4.066.01.29.5独立研究机构293.032.486.76.2合计338.0691.4100100
1.4研发工作分析
1.企业研究与开发工作的重点分析我国企业对现有产品的改进和提高比较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研究开发的主要重点是对原有产品的改进和变型。这样做可以节省资金,但研究开发水平低,且提高较慢,而对新产品开发及新的生产方式和流程的开发却不够重视,投入的资源也不够多,见表8-10.表中展示了中日企业研究开发重点的比较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日本企业对基础研究已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这是它在长时期采用大规模技术引进策略后,现在已有相当多的企业进入自主开发、自主研究的阶段,而中国企业目前尚无此实力。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对新产品开发,投入了大量资源,而对新的生产方式和流程的开发也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由此看出中日企业研究与开发重点的明显差别。
表8-10中国与日本企业研究与开发重点比较国别研究重点中国(1991年对64家企业调查)日本(1981年对291家企业调查)费用比率(%)重要程度(%)费用比率(%)重要程度(%)基础研究3.1515.919现有产品的改进、提高57.35526.628新产品开发20.22433.932新的生产方式和流程的开发19.41623.621合计100100100100资料来源:作者调查资料及[日]加藤野忠男、野中郁次郎等著,《日本企业の经营比较》,日本经济新闻社,昭和59年。
2.企业研究与开发课题的选定分析企业根据什么信息选定研究与开发方向呢?我们把中国与日本企业作了对比研究,见表8-11.
表8-11中国与日本企业研究与开发课题选定依据比较企业根据什么信息选定研究与开发方向的?(可以多项选择)信息种类中国1991年对64家企业调查(%)日本1982年对102家企业调查(%)需求调查60.174仿制先进产品48.665学术与专利信息13.567宏观政策与趋势研究29.818本企业实力45.365资料来源:作者调查资料及[日]小野丰广著,吕梦仙译:《日本企业战略与结构》,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年8月。
从上表看出两国都非常重视需求调查信息,日本企业都十分重视学术及专利信息、仿制新产品及本企业实力的信息,而中国企业除了重视仿制新产品及本企业实力信息外,较重视宏观政策与发展趋势的信息,而并不重视学术与专利信息,主要是因为中国刚刚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与开发所能够依靠的学术及专利信息比较少。
3.影响企业研究与开发的关键因素分析影响企业研究与开发成功和失败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我们把中国与日本企业在这方面的情况作了对比研究,见表8-12.由表中看出,日本企业研究与开发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依次为:市场研究程度;研究开发部门的能力;产品成本业绩及与销售能力的匹配。表现出明显的围绕市场营销的倾向。而中国企业研究与开发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依次为:最高管理层的态度;资金支持程度;研究与开发部门的实力及科研带头人的能力。表现出明显的企业组织及人员的实力倾向。
表8-12中国与日本企业研究与开发成功和失败关键因素比较国别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成功因素(%)失败因素(%)中国日本中国日本1.最高管理层的态度83.83038.132.研究与开发部门的能力64.95447.6203.与现有技术和装备的适应程度51.43632.5154.与企业销售能力的匹配程度43.22220.8245.资金支持程度29.7268.616.市场研究程度35.12823.2347.投入市场时机29.73115.3178.科研带头人的能力48.62632.5109.组织环境5.4818.7310.产品成本34.64016.131资料来源:同表8-11.
4.企业成功新产品构思的来源分析企业成功新产品的构思来源如何?我们也对中日两国企业作了比较研究,见表8-13.由表中看出,中国企业成功新产品的构思主要来自开发部门和企业最高管理层,说明中国企业新产品开发与市场要求结合不紧密,许多新产品开发构思是依据最高管理层对国家宏观政策的理解,并结合本企业研究开发能力而取得成功的。而日本企业成功新产品构思主要来自销售部门、开发部门、生产技术部门、用户及最高管理层,这五个方面的比例均超过50%,说明日本企业新产品开发是与用户需求及市场营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表8-13中国与日本企业成功新产品构思的来源比较企业成功新产品的构思是由谁提出来的?(可多项选择)中国(1991年对64家企业调查%)日本(1982年对157家企业调查%)最高管理层40.553开发部门59.570计划部门029销售部门24.358生产和技术部门23.773一般职工04用户16.255科研院校8.16其他研究组织06其他011资料来源:同表8-11.
2.企业技术转移的战略分析
2.1企业技术转移的战略选择
1.延长技术生命周期战略随着技术生命周期日益缩短,企业可将在本国本地区,已处成熟期的技术转移到还需要这种技术的国家或地区。这种战略因延长了所拥有的某项技术的生命,实际上等于延长了依靠这种技术获取利润的时间;同时还可以为更新的技术腾出时间和空间,从而取得更大的利益。这种技术转移不但不会影响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反而会促进更新技术的发展而增强了实力地位。对技术输入国或地区来说,由于费时较短,没有研制风险,又能填补市场空白,缩短技术差距,因而有利于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2.扩大技术效用战略企业在一项新技术问世之初即向外转移。采取这种战略的目的在于:①新技术可索高价,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取得更多收益,及时回收研制成本。②迅速占领技术市场,并可将利润转化为下一轮研制开发的资本,在技术领域保持领先一步的地位。这种战略要冒被仿制的风险。在技术差距很大的国家地区之间,最先进的技术难以被接受地所接受。因此,这种战略只适用于技术梯度相同或相近的国家或地区。对于技术梯度相近的国家或地区,这种战略有利于缩短技术差距,获取竞争优势。
3.寻找出路战略有些企业发现其所拥有的技术在本国、本地区暂时无法转化为生产力。在技术更新换代日益迅速的年代,若不立刻转化为生产力。技术有可能在”闲置“过程中被淘汰。在这种情况下,不如尽快出手,收回研制成本,获得报酬,进入新一轮的研究开发。当然这种新技术转移的前提是对本国、本地区的经济、政治发展没有不利的影响。
2.2企业技术定价的战略分析
技术转移绝大多数是有偿的,这里便需要对技术合理定价。适当的技术定价策略有助于技术转移的顺利进行,有利于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然而,技术不同于一般商品,只有充分认识技术商品的独特性,才能制定合适的技术定价战略。
1.技术商品和技术市场的特征技术价格难以准确地予以量化。其原因与技术商品特点有关。技术商品的特点有:①技术商品在价值决定上的单一性。研究与开发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个劳动过程一经完成,出现了成果,如果他人再进行重复劳动就失去了意义。这种创造性劳动的不可重复,使得技术商品在价值决定上呈现单一性。②可由技术价格的单一性产生技术商品的垄断性。这种单一性和垄断性使得技术价格在市场交易中具有较大的随意性。③技术商品市场的落后性。目前国际上在技术交易方面既无国际交易所,又无国际定价机制,因此很难达成”公平“的技术价格。④技术商品往往具有多次出售的特点,也导致了技术价格难以准确地量化。
技术市场的特征是由技术商品的特殊性决定的。
(1)有明显的市场分割一般说来,技术成果具有非重复性。每个卖方提供的是与他人不同的技术商品,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效用,使技术市场被分割成许多相对独立的部分,分别为各买方所占有。这有利于卖方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可以集中力量和采取各种相应策略开展技术成果转让,达到特定的市场占有率。
(2)存在着不完全的竞争技术成果转让虽然具有明显的市场分割,但仍然存在着竞争因素。竞争主要产生于两个方面:第一,从较大范围来看,特别是从世界范围来看,同类技术会有各种不同水平的提供者,他们之间发生着竞争,但是,由于范围大,技术的获得往往受交通、信息、政策、国界等因素的限制,这种技术竞争更多地表现为使用技术后生产的产品竞争。这一点,卖方应当在选择目标市场时加以考虑。第二,买方通常需要多种技术来满足多种产品的需要,因此,对多个卖方提供的不同技术有同一的适应性,这使卖方之间也会产生竞争,但是,不同技术仍然可使卖方享有一定范围的市场独占权。因此,技术商品的多样性,使得科技成果转让市场成为一种不完全竞争市场。
(3)市场上技术商品的多样性科技成果主要以知识形态出现,所以在商品出售时有两个特点:一是买方对某项技术成果只有一次性的需求;二是技术商品,没有物质磨损,一旦出现精神磨损该项技术将被淘汰。因此,为了保持市场的占有,卖方必须不断地、适时地对技术成果更新、升级换代。这就是科技成果转让市场上商品的多变性。
(4)技术商品的议价性技术商品的价值量往往是由它的个别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决定技术商品价格难以统一规定,只能由买卖双方协商议价解决。
2.技术商品的价格模型根据上面的分析,影响技术商品价格的变量要素起码有三个,即:研究开发成本、技术商品的商业寿命和技术垄断程度。这样,我们设想用一个函数来表示技术商品的价格模型,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