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中生如何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3863600000008

第8章 高作文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和技巧(2)

要掌握安排层次和分段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开头和结尾的一般方式。

(3)培养编写提纲的能力

要能拟出文章题目,写出主题思想或中心论点,写出文章结构安排。

(4)培养书写规范化的能力

要清楚好认,美观大方。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并注意标点所占的位置,行款格式要符合规格要求。要养成良好的文风:求真实,戒虚假;求充实,戒空洞;求新鲜,戒陈腐;求质朴,戒浮华;求精当,戒冗繁。

3.注重写作的四步过程

(1)用什么文体写

应试中,审题中首先辨明限制用何种文体,一般不离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说明文四种。考生必须按照限定的文体做文章。

(2)写什么——形成鲜明的主题思想

应试中,审题的第二步就是明确立意(主题)。主题,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或作品的全部内容表达出的基本观点。一般在记事、抒情类文章和作品中称为主题,而在论述类文章中称做中心思想。主题是作者从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题材的加工、提炼中产生的,是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由于文章或作品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作者总是力图通过文章或作品来说明某个问题或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因此,任何文章或作品都不能没有主题。主题一般具有四个特征:一是客观性,它来自生活,是作者通过观察社会、体验人生而得到的客观真理;二是主观性,即带有作者自己的主观色彩;三是观念性,即主题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作者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结果;四是时代性,即任何文章和作品的主题都是历史的,都是属于它那个时代的。主题是文章和作品的灵魂。它决定着文章或作品的质量高低,价值大小,作用强弱。主题是文章或作品的统帅,文章或作品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都要受它的“调遣”,行文必须紧密围绕主题。在一篇短小的应试作文中,只有一个主题。

(3)怎么写——选什么样的材料表现主题

应试作文,选择平时储存在大脑中的材料,其内容包括人、事、景、物、情、理、数据诸方面。材料是引发感受、形成观点和提炼主题的基础,又是说明观点、表现主题的根据。没有材料,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写作活动就无法产生。所以,无论写什么文章都首先认真搜集材料,尽量多占有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和提炼加工;在使用材料时,要注意材料是否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生动性,注意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材料按其时间分,有现实材料和历史材料;按其性质分,有主观材料、客观材料、事实材料、理论材料;按其表现内容分,有生活材料和心理材料;按其表现方法分,有具体材料和概括材料;按其表现角度分,有正面材料、反面材料、侧面材料;按其获取途径分,有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等等。

获取材料的途径,一是直接材料,也叫第一手材料,作者不借助任何中间环节,直接获取的未经转手的材料。它是写作各种文章最可靠、最基本的材料。二是间接材料,是作者借助中间环节获取的转手材料或书面材料。

(4)怎么修改

应试作文训练,贵在修改。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步骤。通过修改文章的错误观点,使之尽善尽美。广义的修改指从构思到定稿并对文章的修改,贯穿于写作活动的全过程。通常指行文后对文章初稿的修改与润饰加工。写作是精神生产活动,它以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为基础。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生产成果必然是“半成品”,只有通过修改,才能出成品。

修改过程可归纳为“意——物——言”三步。这三步反映了修改工作的规律。遵循这一规律,修改文章应从整体着眼,由大处入手。先思想,后材料;先内容,后形式。“大处”指主题确立、材料选用等对文章的认识价值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即“意不称物”的问题。进一步解决的是材料组织安排、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问题,即“言不逮意”的问题。这一过程不能颠倒,不能割裂。文章修改如果仅在细节上和字句上推敲得失,则失去了修改的意义。

在应试作文过程中反复修改,目的是在考场上一次成文,达到既快又好。

4.把握写作的四步选材方法

应试作文,选择材料一般要经过四个步骤:

第一步,占有材料

收集、储存材料是平时的功夫,是全部写作活动的起点。这就要求平时做个有心人,注意观察、收集,占有材料以“多”为佳,它包括历史与现实的,正面与反面的,具体与概括的各种类型的材料。获取材料的途径有:

一是直接材料,它是写作各种文章最可靠、最基本的材料。直接材料获得的途径是观察感受,采访调查,与当事人接触,查阅未经转手的原始材料。作者只有深入到生活中去,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提高接受各种信息和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才能获取对写作有用的材料。

二是间接材料。作者借助中间环节,间接获取经人转手的材料,包括作者道听途说或从他人撰写的书面资料里转引的材料。如从文章、图书、报刊或其他资料获得的材料,从电影、电视、录像、摄影或广播、录音、他人讲述中获得的材料。占有材料的具体方法有平时写观察日记、实验记录、剪贴资料、制作卡片、复印资料等,通过这些“外储”手段,将材料“内储”在大脑里。

第二步,鉴别材料

鉴别材料的过程,是作者从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的关键一步,也是为应试作文选择材料做好准备的一步。具体做法:

①总体分析。对占有的材料首先进行比较,确定材料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概略地找出材料所反映出的内在联系性;然后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按材料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分成不同的类别,把纷繁复杂的材料加以条理化、系统化。

②个体研究。对较为重要的材料进行认真分析,鉴定材料的客观实在性,弄清材料的精和粗、真和伪、优和劣、新和旧、重和轻、主和次、动和静等的区别。

③加工提炼。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分析研究,将各种材料的本质和现象,做出综合评价,为从事写作提供必要的材料依据。在整个鉴别材料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认真核实甄别材料的真实性,其方法有:溯本求源、细心考据、寻求物证等。

第三步,选择材料

即对经过鉴别后的材料进行取舍。选材要“严”。

①选择以表现主题为依据与主题直接或间接有关,亦能说明、烘托、突出和暗示主题的材料;

②选择合乎典型性,能够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具有普遍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

③选择具有真实性、准确性,既合乎实际,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又可靠无误,有一定根据的材料;

④选择新颖、生动,既能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又具有鲜活、形象特点的材料。

要善于精取,又要敢于割爱,才是选材的艺术本领。

第四步,使用材料

对选定的材料进行梳理、组织和运用,将其合理地安排在文章之中。这一步要解决四个问题:

①按照材料的不同情况,决定材料安排的先后顺序。要贴切自然,合理有序。

②按照材料的轻重程度和使用情况的不同,决定材料使用的详略疏密,做到繁简适度,浓淡相宜。

③按照材料和观点的统一关系,坚持从对材料的科学分析中引出正确的观点,使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

④按照内容表达的需要,灵活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段,使材料的表述显示出不同的情调和色彩。材料的安排、运用受主题思想的支配。作者应具有内在的主题意识,“吃透”材料,并主动驾驭材料,使材料得到升华。提高使用材料的水平,关键是写作实践。因此,要写出理想的应试作文,平时应按照上述四个步骤,进行写作练习。

三、如何突破写作表达关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即用文字去表达思想,传播信息,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写作能力的高低,反映出一个人的语文整体水平。所以,历来学习语文的人,无不把培养写作能力当做最重要的使命。“文革”以前,高考语文是专考作文的,就说明了这一点。日本一位专家也说:“在未来社会中,学生最需要且须进一步提高的学科就是数学、物理、写作。”这里,他把写作从语言中单提出来,也足见写作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去适应未来考试和参加社会生活的需要呢?

1.如何培养文字书写能力

写作是离不开文字的,文字是写作的脸面。文字书写得如何,直接影响到作文的写作效果。在考试中,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一篇作文也许应得20分,可由于字写得好,可能会得30分;反之,如果字写得不好,本该得30分,却得了20分。这正像人们常说的“人看衣服马看鞍”。文字书写形象,就是文章的门面。

虽然不能要求每一位考生都成为书法家(其实无这种可能,也无这种必要),但起码字要写得合乎以下几点要求:

(1)清晰

文字是要让人认识并从中获取一定内容的,如果写得无法辨认,就失去了文字的功能。即使你的构思内容再好,也是枉然。

(2)整齐

字的笔画书写要横平竖直,大小统一,排列整齐,看起来才美观悦目。

(3)流畅

文字书写往往要求一定的速度(尤其在考试中),不能像描龙绣凤那样慢慢腾腾,那样不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好多同学连课堂笔记也记不完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速度慢。

如何写好它呢?当然除练习外,别无它法。这里,仅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

要依帖而练,并且要最好先固定一个帖,防止发生“邯郸学步”的现象,这个帖没练好,那个帖的字也忘了,弄得不伦不类。

要逐个突破,不能贪多求快。前面我们讲了,记忆的个数越多越难记住,写字也一样,一下子写的字数太多,势必乱哄哄一团,什么也没记住。因此,练字时,最好一次专练3~5个字的写法,认真揣摩,从笔划到结构,要达到摹得像,背写得出,时间一长,自然就会写出一手好字了。

2.如何培养写作的联想能力

写作离不开想象,好的文章总给人留下精妙的联想的范例。如朱自清在《瑞士》这篇文章中写“晚霞映照下的多瑙河的流水,闪着粼粼的波光”时,为了给人更形象的感觉,就顺势进行类似联想“宛如西方小姑娘的眼”,可谓新奇而又形象,因为西方小姑娘的眼窝深陷,且有蓝色亮光,一闪一闪,而这是东方小姑娘所不具备的。

有时这种联想还能使人产生哲理性的思索,而写出精美的文章。如有一位学生由牵牛花的特点——善于攀援且又往往比依附物高出一截而想到人应该有所继承且向前发展一步,有所创造,写成《牵牛花的启示》一文,就很有联想力。

既然联想对作文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联想能力呢?其实,发挥联想力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的,下面几种方法如果掌握得好,便可使我们的联想插上翅膀。

(1)接近联想

某个事物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接近,我们就可以由此而想到彼,叫接近联想。比如由大海而想到海上的船只,由天上的街市而想到那里的物品和人。

(2)类似联想

由于两个事物在某方面有相类似的属性,我们就可以由眼前近的事物而想到别的远的事物。几乎所有的比喻都是类似联想的结晶,如由地上的街灯而想到天上的明星,由马玉祥的红扑扑的脸而想到秋天的红高粱。

(3)因果联想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总是具有这样那样联系的。由现象可推出原因,有这个原因,就一定会产生结果。如由他办事不认真,推想到他一定会出差错;从他的堕落而推想出他一定是由点滴“毛病”开始变坏的。

(4)对比联想

事物的存在总是呈矛盾对立统一状态的,由好可想到坏,由对可想到错。这种向相反方面进行的联想就叫对比联想。比如在写毛主席懂得爱子之道,让儿子在战火中经受洗礼锻炼,而想到当今有些干部不懂爱子之道,而娇惯子女,最终害了子女。类似的联想在平时可多做一些自我训练。

3.如何培养写作的悟性

大家知道,写作是一种对生活认知活动的书面表达,它往往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理解的深刻程度以及驾驭语言文字的水平,而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应该有一种思维的悟性。什么是悟性呢?悟性就是人脑对外界事物的感受能力,是外界事物信息(如属性、关系等)与认知主体(人)的大脑产生共鸣的一种心理品质。比如烧开水时,水开了,会把壶盖顶起来。这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一般人不以为然,而瓦特却注意到它,从中受到启发而发明了蒸汽机。这种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要素之一,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当然也离不开它。试想,那些文学大师们,哪一个不具有敏锐的悟性呢?像杨朔的《荔枝蜜》,如果作者不能从“辛勤的蜜蜂”想到“勤劳的人民”,从“蜜蜂酿蜜”想到“劳动人民在酿造生活”,他能写出这么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吗?

有的同学常常说“我倒是挺想写,可总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觉,生活中有写不完的丰富内容,正如一位作家所说,“生活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述说着一个无法重复的内容”,关键是你有没有去留意生活,善不善于去培养写作的“悟性”,如能认真留意生活,细心去领悟生活中那丰富的内涵,实现与客观外界事物的共鸣与对接,是完全可以写出好作品的。比如写日出的诗文,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写过这个题材,一般人也许以为不会再写出什么好作品了,可有一位作者,当他在晨曦中伫立海滩,看到一只帆船的桅杆正好与那冉冉上升的朝日叠印时,这瞬间的景象与他那敏锐的悟性碰撞了,于是他巧运神思写出了如下的小诗:

日出在海水里浸泡了一夜的太阳,

嫩得就像鹅黄,

网儿把它轻轻捞起,

晾在高高的桅杆上。[KH*2〗

应当说,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这个神奇的时空,我们会在报刊书籍乃至实际生活中知道很多事,看到很多现象,如从“乌鸦反哺、小羊跪乳”中你不能想到什么吗?诸如此类,倘能巧施悟性,是不难写出妙文佳作的。

写作悟性的另一个方面是通过对范文的阅读与学习,而将范文中的各种写作手法活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如学了《我的老师》和《背影》后,我们便可发现,它们的开头很近似,请看: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背影》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

——《我的老师》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种开头的一个特点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从众多事情、形象中,聚焦、集中到一个特定的事情形象上。画个图就是:

像回忆性文章,大都用此法开头,可称之为“聚焦式”开头,如以后自己写《我最难忘的××》一类文章,就可采用此法。

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把学过的课文的开头、结尾都摘录出来,按表达方式不同分一下,定会从中受到不少启迪。

四、写好高考作文的简捷有效的方法

1.高考作文的一点说透法

做文章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而不能有两个、三个……这已是众所周知的常识。

对于议论文来说,时时刻刻记住“一点说透”,千方百计体现“一点说透”,对于紧扣中心不跑题来说,十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