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初中生如何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
3863700000018

第18章 提高作文能力的训练方法(7)

读一篇文章,先可整体感知,然后一部分一部分细读,最后再综合起来思考,抓重点,抓要点。总—分—总,这是常用的一种阅读方法。阅读时须弄懂三个问题:一是这篇文章写什么?二是它是怎样写的?三是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下面是作家刘心武的短文《加湿与抽湿》:

北京几个月没有雨雪了,不小心把一杯开水打翻在地,因为来了一个电话,先去接电话,也没说多少话,挂上电话再过去一看,那地上的水迹竟已干缩了许多,简直用不着再拿拖把来处理!你说北京已经干燥到了什么程度!

因此,这一阵北京各商场的加湿器卖得特别火。我家是早就置备了一个。目前家里使用时间最长的电器,除了冰箱就属它了。其实冰箱的压缩机在这冬日里常常处于停机状态,加湿器在我家却是整天喷雾不止。

加湿器喷出的水雾,其实是杯水车薪,何尝能真正润化我家的整个单元!不过坐在离加湿器最近的沙发上,任凭西北风在窗外放肆嗥叫,让水雾氤氲着自己,听音响放送一曲德彪西《海的素描》,默诵几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类的吟雨诗词,闭目想像一番碧翠的禾苗在细雨中拔节舒肢的美景,也真是紧张写作之余的难得享受。

是现在生活富裕了,自己也变得娇贵起来了吗?有一天从外面办事回来,满身发涩,嘴唇开裂,进到屋里浑身还是没有一点润泽之气,与家人说话之间,不知怎么就发起火来,直到意识到自己是在无理取闹时,才推诿于客观——“原来一直没开加湿器啊!”启动了加湿器以后,围桌共进晚餐,爱人笑着说:“你这人!果然是加湿以后乖了许多!看来这加湿器真抵得过一位心理医生!”

爱人这话,倒满有哲理性呢!且不从精神等深入的层次上去分析,光是从人的心理层面看,人的心理结构实在是不能过于干涩,而应当保持一定的湿润度。当人的心理状态板结干枯时,进行“心理加湿”实在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说,一个考生在等待分数揭晓时,倘若在心理上过分固执于“我究竟能得多少分”?其心理运转总是干巴巴地绕着这个单一问题转,那么,亲人的一句很普通的不经意的话语,也有可能在他的“心理干柴”上摩擦控出火花甚至引发出暴怒来;这时,如果他能给自己用比如说听音乐、读唐诗、搞小制作等方法“加湿”,缓解对考分问题的焦虑,那他就能够在分数揭晓前的这段时间时,既不折磨自己,也不无端与他人冲撞。

当北京的“干冬”仍在持续时,接到了南方一位朋友的电话,问起来,他说他们那儿异常地“冷湿”,所以他房间里一直开着抽湿机。他说:“不抽显,我就简直不能集中精神做事!”热线两端竟是截然相反的状态,想起来不禁莞尔。

朋友的话也很有启发性。当我们的心理状态过分“黏湿”时,确实会“霉点”丛生缠夹不清,以致无法集中思想处理最主要的问题时,就需进行“心理抽湿”。

如同自然界不可能总是赐予我们一个个不干不湿恰到好处的日子一样,我们的心理气候也不可能永是那么不涩不霪。我们已经学会了用加湿器或抽湿机,我们还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以便尽可能多地享有温润的好心情。

应该说,文章没有多少难度。阅读时,首先要弄清楚文章写什么。总览一遍,如果只留下北方干燥、南方黏湿,须加湿、抽湿的印象,理解就缺乏准确度。认真在脑子里转一转,就能掌握:不仅要学会在居室里加湿或抽湿以调节气候,更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怎么写的?第一部分写北方干燥,居室须加湿;第二部分写南方黏湿,居室须抽湿;第三部分由气候的调节生发开来,议论心理须学会调节。南北对照起来写,特征鲜明。第一部分详写,描述自己真切的感受。细读,可体会到:作者先举两件细小的事刻画气候干燥之极,然后引出家用加湿器的走俏;指出加湿器的作用有限,但又立即作一番诗情画意的描绘,赞美它给生活带来的舒适;深入一层,由加湿器如心理医生引出人的心理结构不能过于干涩,应保持一定的湿润度,并举考生等待分数揭晓为例,作生动的说明。第二部分略写。第三部分发表议论,表明观点。

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单写居室的加湿抽湿,停留在生活的表层,意义不大;由气候的调节进而阐发人的心理状态的调节,就能给人以生活哲理的启迪。第一部分详写,第二部分略写,详略分明,如第二部分也详写,虽同样起对照作用,但给人以累赘感。第一部分详写,又引用,又创设情境,又举例剖析,把调节自然气候的重要、调节心理气候的重要均诉之于笔端,为总的阐发准备扎实的基础。当然,这部分只是从“加湿”一个角度说的。结论部分言简意明。自然界气候不可能总是恰到好处,心理气候也不可能永是不涩不霪,进行类比,突出学会调节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理解以后可再复读一遍,综合起来思考。读,就要力求有收获,而收获是建立在读懂的基础上的。要读懂,就要会读。

每天阅读一至二篇文质兼美的短文,理解,分析,琢磨,推敲,认认真真训练一个阶段,阅读能力必有提高。

8.学会咀嚼与推敲

吃饭吃菜咀嚼以后才能消化吸收,滋养身体;阅读文章也一样,当然不是用牙齿,而是用脑子认真咀嚼,才能从中获得养料,增进知识,培养能力。

阅读课文最忌浮光掠影,大而化之。看看似乎都懂,若问几个为什么,就会瞠目结舌。学语文,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规范、生动的书面语言的运用。这篇文章的语言表什么情,达什么意,一定要理解清楚,理解得深入;如果模模糊糊,一知半解,别说文章对自己的启迪、教育、感染,就是语言技巧也不可能掌握。要读懂课文,尝到其中的奥妙、其中的甘甜,须在咀嚼上下一番功夫。

首先,关键词句不能放过。

文章是文字的集合体,或叙事,或说理,或抒情,都毫无例外地围绕着文章的主旨进行,每一段、每一句在文中有它一定的作用。然而,它们的作用又不是等同的、完全无区别的,有些段落、有些语句经过提炼,比较能集中而深刻地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文中是闪光的,阅读时不能轻易让它们从眼皮底下溜走。对这种重点语句、关键段落要认真咀嚼。例如《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有这样一段:“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粗粗地读,懂得了这是作者在谴责法海和尚多管闲事。了解到这一步,远远不够,学语文绝非只停留在了解某些事某些人某些物上,而要深入一步,理解并掌握这些语言表达怎样的情意,为何要这样表达,故而须细细咀嚼。一经咀嚼,深刻的内涵就能显露。第一句话揭示和尚不守本分,“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的“本应该”用得极好,给和尚的行为定了位。第二句两个“自”用得极妙,把自由恋爱表达得十分准确十分深刻。删去,不影响句子的意思,用上,意味淳厚得多。在如此表述的基础上进行反问更为有力。第三句更精彩了,“偏要”、“横来”拿掉,句子意思不变,用上,剥开和尚的伪善面孔。“大约”、“一定”,貌似矛盾,其实前者是虚晃一枪,后者才是真实意图。“一定”前面还要加个“简直”,那就是斩钉截铁,毫无疑义。这样咀嚼,可体会到作者的笔锋是如何的犀利。段中的破折号用得也十分传神,语言的表现力极强。

其次,疑难之处不能绕道走,更要细细咀嚼。

读文章不能尽读浅近的,读有一定难度的文章,或文章中有一定难度的段落、词句,有助于真正弄懂文章的深刻含义,因而,碰到疑难处切勿避开,要积极思维,真正弄懂,有切实的感受。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思维得到锻炼,克服困难的能力也会增强。例如《社戏》中“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这一段,对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怎么咀嚼呢?先弄清楚横笛的声音是从远处飘来,“我的心”原来是轻松、欢乐、不平静,而今变得“沉静”了,是宛转、悠扬的笛声促使我“变”的,这是一变。本是“沉静”,自我存在的,然而笛声的魔力使自己“自失”,专心聆听,忘了自己,这是二变。是不是达到完全忘我的境地呢?还不是,只是“自失起来”,正在忘记自己的过程中,因而“觉得”要和笛声一起弥散在夜气里。由此可体会到,“自失”是自己飘浮起来,和笛声融为一体,弥漫消散在夜气里,而这夜气中又蕴含着豆麦等的香气。情景交融,物我双会。这种沉浸于笛声、沉静于夜色香气中陶醉的情景,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就可领略一二;而有所领略,就能较为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句子独立成段,可表达如此丰富的内容,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令人叫绝。

再次,咀嚼的同时伴以推敲。

推敲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和领会的加深。字、词、句、篇、修辞方法、写作方法等等,均可作为推敲的对象。推敲的方法之一是运用比较。有的是极普通的句子,抓住某个词推敲一下,获益就大不一样。例如《苏州园林》一文中“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这个句子,看似寻常,但抓住“标本”这个词推敲一下,就会觉得用得十分精当。换其他的词难以如此准确地表达意思。“榜样”不行,“镜子”不确切,“标本”取学习、研究时参考的意思,最合适。

推敲不一定局囿于某些词句,对文章总体构思及局部安排等方面的推敲,同样可识得文章的妙处。例如《我的老师》,作者写放假时候对蔡老师的依恋,十分感人。尤其是梦境的描写,具体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孩子纯真的心。这个片段如果不用梦境来表现,有没有更好的写法?如果直接去找蔡老师,行不行?符不符合当时孩子的实际情况?老师住得远不远?有没有去找的经济能力?如果着力写和母亲的对话,对话中表达对老师的依恋行不行?经过比较、推敲,对作者构思的匠心就能有所领悟。至于高中内容比较艰深的课文,更要注意推敲。

中国的词汇非常丰富,同义词、近义词中有许多细微的差别,认真咀嚼,才能辨别;用文字写成的文章内容各不相同,表现形式千姿百态,细细推敲,才能体会到运笔之妙。学会咀嚼和推敲,不仅能大大提高写作能力,而且对开发智力,锻炼思维力、想像力、记忆力等很有好处。

上篇提高各科学习成绩的有效的具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