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砍掉生产成本的六大方法
3867600000012

第12章 实施精益生产--剔除生产成本蛀虫(3)

当然,宗教与公安局各有自己的职能,但是我想,作为生产管理干部,我们有时候要学宗教,有时候要学公安局。那么,我们生产管理者到底是学宗教多一些好,还是学公安局多一些好呢?当然是宗教。我们应该在问题还没有发生之前把它控制住,而不是等问题发生了以后再去采取措施。

那哪一步可以避免问题的发生呢?计划。哪一步在问题刚刚发生、有点苗头的时候就能发现并把它灭掉呢?检查。所以,企业的中高层干部一定要制订好计划,并严格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

计划是指做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想到这个工作可能会碰到什么问题,怎么预防这个问题的发生,而一旦问题发生了,应采取什么应急预案。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提早预防,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即使只是在实施之前在脑子中有个大概的想法,也算是一种计划。

计划做出来后,让谁去实施?员工。员工实施的时候,我们要及时跟进检查,发现问题就立刻让员工改进。因此,对于生产管理者而言,P、C这两个环节更重要。

PDCA循环起维持的作用,我们做生产管理,要维持也要改进。首先,要做好维持,而要做好维持就要每天做PDCA。中国有句老话叫做“预则立,不预则废”,每天花一点时间动动脑筋,想一想今天要做的事情、今天的重点、今天的难点,对我们维持生产过程是非常有帮助的。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做生产管理时是怎样做PDCA的。每天上班之前,我会动脑筋想今天现场在生产什么产品,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在哪里,最容易出问题的人是谁。当然,这些想法并不一定非要写出来。想好了以后,在员工工作的过程中,我就去检查,并特意去看那些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和最容易出问题的人。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在问题出现初期,还没有很严重的时候把它解决。这就是PDCA循环的应用。

第二,SDCA循环。

除了PDCA循环以外,还有一个SDCA循环(如图4-3所示),它与PDCA唯一的差别就是第一步是标准化而不是计划。什么意思呢?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先制定作业标准,然后按照这个作业标准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我们再检查,如果发现作业标准有问题,就进行改进,改进完成以后修改作业标准。SDCA循环就是一个改进的过程。

图4-3SDCA循环

SDCA循环所强调的标准化对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制定了标准,就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去做。当然,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情况进行改动,而且要越改越符合实际情况,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发展。修改标准有两种情况:一是越改越好,越来越符合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情况;二是即使改标准对效率的提升不大,也要改动。这是因为,很多标准实施时间久了,人就容易产生惰性,变动一下可以给人新鲜感,可以调动积极性。

这就是企业现场改善中两个很重要的循环,PDCA循环强调的是维持,SDCA循环强调的是改进。各位生产管理者一定要把这两个循环教给基层干部,甚至骨干员工,让大家都学会使用这两个循环,我们的所有工作就能够不断地改善了。

(3)坚持四不放过原则

“四不放过”原则是:

第一,原因未查明不放过。

第二,相关责任人未受到追究不放过。

第三,相关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第四,没有长期改善措施不放过。

比如发生了什么事情,当然不一定是事故,像质量问题、成本问题,我们应明确应急措施是什么,原因怎么分析,责任人处理了没有,是否横向展开。什么叫横向展开?它是指某条线的一个岗位出了问题,如果有其他一模一样的线,我们就要把经验和教训推广到那几条线上。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用表4-1来坚持“四不放过原则”。

表4-1“四不放过”表

序号日期事故现

状描述应急措施原因分析责任人

处理横向展开

教育改善对策备注

这个表格中的每一项内容,都要求真实记录。这个表格有一个好处,就是过了几个月甚至一年以后,我们可以把前面的记录看一遍,看看哪些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解决了的,标成绿色,没解决的,标成红色或者黄色。

用好了这个“四不放过”表,企业生产就会得到逐步改善,成本也会逐步下降。

(4)坚持下一流程就是客户

这句话大家都明白,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为什么我们能把外部客户伺候得那么好呢?因为如果我们把不合格的产品给了客户,客户会将产品退回来并索赔。正因为客户对我们的产品反应很强烈,所以我们对他的服务就很周到。面对外面的客户,我们能够站在整个企业的角度去考虑,知道那是企业的利润来源,服务不好会产生损失。但面对企业内部的下个流程时,即使将其视为客户,可毕竟是在同一个企业,我们也总觉得即使服务不好也无所谓。这就是难点所在。

我还是很希望大家能在管理企业时真正实施这句话,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把自己的下一道工序当成客户。

“下一流程就是客户”,对服务部门、间接部门来说尤其重要。很多人说得好听,真正做起来就不是那样了。这也是联想把人力资源部改成资源支持部的原因。联想就是想通过改名告诉人力资源部,其他部门都是它的客户。当然名字改变并不重要,关键是你能不能做到“下一流程就是客户”。

同时,企业要给员工一种成就感,让员工把自己当成老板来开展工作,这样他们就会努力经营自己的那一项工序,最后将工作成果交给真正的客户。如果每一个员工都能这样做,都认为自己是这个工作的老板,那企业对员工的激励与管理就是一流的。

要做到“下一流程就是客户”,最好的方法就是企业要有相应的配套考核措施。下一工序接到上一工序的东西后发现有纰漏,要对上一工序的人进行相应的处罚。如果没有处罚,嘴巴说说而已,“下一流程就是客户”就成了一句空话,完全没有意义。

例如,计划部门提供给生产部门的订单出错了,每出一次错对计划部门就应该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如果没有处罚措施,计划部门就会时不时出错;有了措施,计划部门就会很小心,不会那么容易出错了。

我曾经在一家企业做总经理,那个企业有七个事业部,每个事业部都有一种产品,有的事业部的产品还是另外一个事业部的原材料。对于外面的客户,每个事业部表现得都特别好,但是对于内部客户--自己的下个流程,就没有那么好了,经常搞一些假的东西,东西有质量问题就赶紧拿回来,再送过去好的,而且一般都是最后一个给内部客户。

后来,我向老板提建议,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外部客户那出了品质问题罚1000元的话,内部客户这儿出了问题罚5000元。我告诉老板,让他不用担心,不管怎么罚,钱都在他身上,只是从这个口袋里面换到那个口袋,但是对事业部总经理就不同了,他是有业绩考核的。

这个制度一出来,内部客户变重要了。为什么?出了问题要罚5000元,而外部客户那出了问题才罚1000元。

从此之后,上一道工序给下一道工序的产品,就很少出现质量问题,供货也及时了。

后来,我在给某国企领导讲课时谈到这个问题,有一个领导就讲了他们企业的做法。

企业的A部门是B部门的下个流程,A部门想要达成目标的话,需要B部门的支持。考核时,A部门没有完成任务,问原因,A部门说是因为B部门没有提供足够的支持,才导致他们没完成任务。经查,确实是这个情况。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去处理呢?罚款5000元。那要怎么罚呢?有这样几种选择,一是罚B部门5000元,二是罚B部门4000元、A部门1000元,三是两个部门各罚2500元。

最后他们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就是并没有把全部责任都算到B部门上。之后,这家企业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问题。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是全部由B部门承担呢?因为其实A部门也是有一定责任的,它应该去提醒和催促B部门。不然的话,各个部门之间都各顾各的,就会出现脱节的问题。

所以说,要想实现“下一流程就是客户”,为下一个环节做好服务,就要有严格合理的考核制度。但同时,每个环节都要重视这个问题,必要时及时向上一个流程进行确认,以保证自己这个环节的生产能够顺利完成。比如,我在企业的时候,每天下班前都会要求部门人员确认明天生产所需的材料是否齐备,如果没有备齐,要查明是什么问题,并马上跟各个环节去沟通解决。

在一个企业中,直接员工是赚钱的,间接员工是花钱的,而企业各个层级的管理者其实都是间接员工,所做的工作主要是给直接员工提供支持。有人觉得间接职能部门因为工作难以量化,所以很难确定考核目标。其实这个也很简单。作为间接部门,他们的服务对象就是直接部门,因此直接部门的要求是否都得到了满足,直接部门是否满意间接部门的服务,就是考核的标准。

(5)坚持提案改善制度

第一,提案改善的流程。

有了提案,我们要先初审一下,看看到底符不符合提案要求,如果是个人攻击,那就不叫提案。如果符合提案要求,就先奖励,奖励完了以后再去审核有没有用,若有用就去实施,实施以后再核算帮企业省了多少钱,再奖励一次。

第二,提案改善报告表。

如表4-2所示,这个表需要员工自己去填,要把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写进去。生产管理者希望员工多多提出建议,但是很多员工不知道怎么去发现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管理者教员工一些发现问题的方法。

表4-2提案改善报告表

提案名称

提出理由

目前做法提出办法

预期效果

所属单位提出日期

提案人共同提案人

审查结果

得分奖励评语

要怎么发现问题?问题总是在那些不合理的地方,凡是觉得不合理的地方肯定都有问题;还有就是不均衡的地方,不均衡也说明存在问题;另外,瓶颈也是问题点所在。生产管理者要让员工多去留意这些地方。

作为管理者,我们可以让员工学习4M人机料法、5W1H法、六大任务检查法等,帮助员工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当然,不要教给员工难度太大的东西,会打击其积极性。

第三,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这才是管理中最重要的。如图4-4所示,这里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标准程序:首先把握问题现状,然后分析原因,确定要因,最后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

图4-4解决问题的程序

为什么要先搞清楚现状呢?因为如果连现状都搞错了,那么后面所有的工作都是无用功。所以,一定要认真分析现状。然后,请当事人还原当时的情况,找到真正的原因。接着,分析原因。引起问题的原因可能有多个,这个时候就要分辨其中的重要原因,也就是最关键的那个,从而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如果不能分辨出关键原因,只是针对不太重要的问题制定了对策,会导致问题进一步恶化,更别谈解决问题了。

管理者可以找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组织一个团队让他们去做,在这个过程中教他们怎么做。

总之,改善一定是有目的、有方法的,并非自动改善。生产管理者要有意识地去做这些事情,分析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它的原因是什么,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要用什么方法,要采取什么措施,这个措施谁去做,什么时候做,做了以后怎么记录,又怎么检讨,以最终达到我们改善的目的。

当然,工厂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不断努力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取得很多进步,但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工作,提升生产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员工的素质。改善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有形成果,即某些生产指标的改变,如质量提高、成本降低等;二是更重要的无形成果,即做这些改善活动,可以让员工多动脑筋,让他们参与到我们的工作当中。

企业把员工招进来,往往只用了员工最不值钱的手与脚,而忽略了他们最值钱的大脑。激励员工动脑,正是管理干部要做的事情,如果每一个员工都勤于、敢于动脑,那企业的成本降低就会很有效果。

于是,就有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员工不愿意动脑呢?为什么员工不愿意降低成本呢?主要是因为降低了成本,企业把所有利润拿走了,并没有给员工什么好处。

所以,我在企业做生产管理的时候,就与老板沟通,要求把降低成本所得的利润拿出百分之多少作为员工的奖金。如果员工没好处拿,他们配合生产管理者做了第一次改善就没有下一次了。只有将企业的利益与他们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员工才会愿意不断思考如何降低成本,这也是降低成本的一个关键点。如果能将企业降低成本所得利润与员工共享,这个时候就更能激发员工降低成本的意愿。如果每个员工都把工作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那么企业降低成本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