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砍掉生产成本的六大方法
3867600000007

第7章 死磕品质管理--保住企业的生命之根(1)

本章要点

◎ 造成不良品的因素种类有哪些

◎ 如何提高产品品质

关键词

品质管理不良品影响因素提高品质

一、造成不良品的因素有哪些

如图3-1所示,当产品出现大的变异时,往往是由上面一个个小的变异累积而成的。

图3-1不良品的变异来源

生产管理者在做员工培训的时候,可以把这个图给员工看一看。有的员工可能说:“哎呀,这么一点问题能出什么大事啊?”是的。你一点,他一点,一人一点,累积下来就是大问题,很多大问题都是小问题造成的。

广西有一个水电站,曾经发生了一起事故,一个发电机组爆炸了。原因是三个员工同时违反了操作规程。这种几率,按道理来说很小,可是每个员工都这么想,刚好这三个员工又同时操作失误,所以发电机组炸毁了。

生产管理者一定要明确告诉自己的员工,只有把每一个小变异都消除掉,才能把不良品的来源完全消除。

下面我们来看看怎么消除这些小变异。

1机器因素

机器有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呢?开机器的人不仅要开机器,还要注意机器有没有什么变化。例如,切削的刀具有没有变钝,冲程冲来冲去有没有变化,电镀液的浓度有没有变化,气压大小有没有变化,等等。任何一方面有变化,无论大小,都会对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

其实,并不是每一台机器都需要配一名维修人员,维修人员也不可能24小时都在机器旁边,但是操作设备的人可以做到。所以我一直强调,机器的保养主要靠开设备的人。

现在很多企业采取的办法是把设备部门与生产部门合并。怎么合并呢?把设备部门取消,并到生产部门来。例如,有三条生产线,有三个设备人员,在没有合并的时候,设备没出故障,维修人员就在办公室休息,设备出故障了他们才来抢修。合并以后就不同了,他们都归生产部经理管,那就可以给他们分配任务,一人负责一条生产线,只要这条生产线出故障,设备维修人员就要扣分。换句话说,设备维修人员要与这条生产线的组长共同对这条线的设备好坏负责。平时,设备维修人员就应该在线上走动管理,看看设备有没有情况,有没有什么问题。

另外,这些设备维修人员还要给操作人员上课,培训内容为:设备怎么操作最好,设备遇到什么情况可能出什么问题,以及一些基本的设备保养与维修知识。当然,设备真的出问题了,三个维修人员必须集中去修设备,设备不出问题,他们就保养。如果保养工作做得好,他们就是维护设备的,而不是维修人员了。

2材料因素

材料一旦出现变异,企业就要考察:厂商有没有变换,材料的部件有没有变换,材料的性质有没有改变,尺寸有没有改变,等等。

很多企业的员工在操作时,什么都不管,来了材料就装上去。对于员工不知道材料好不好就接收并装上线的情况,企业应该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这样员工就会在每次装之前看看这个材料好不好了。

那么,员工怎么识别材料的好坏呢?这就需要生产管理者将相关的知识教给他们,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如果员工看不懂,材料不好也看不出来,那就不是员工的错了。

当然,关于材料的控制,最关键应该从采购的源头上进行控制。关于这一点,在第一章里已经详细讲述过。

3方法因素

在工作过程中,企业一定要要求员工按照标准的方法去做,并时刻审视自己,看看流程有没有变更,作业方法有没有变更,工具夹具有没有使用不当等等。一旦发现问题,就立马改正。

当然,标准方法也会因为各种因素出现问题。例如,让员工加热三分钟,员工却只加热了两分四十秒,差二十秒,有时候问题就出来了。

所以,生产管理者,既要要求员工按照规定的方法去做,不要自己乱做,又要鼓励他们不断研究新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勇于发现问题,一旦发现,马上提出来。

4操作员因素

(1)培训员工的操作熟练程度

为什么要培训呢?因为企业的很多员工都是生手,特别是现在员工流动性很大,怎样缩短员工从生手到熟手的时间,正是企业应该努力的一个方面。

例如,通常情况下,企业把一个生手培养成一个熟手要三个月,现在能不能把时间缩短成两个月呢?能不能缩短成一个月呢?为此,企业要研究,用什么方法来改进自己的培训,以使员工更快地从生手变为熟手。

(2)员工要养成好的操作习惯

如果员工的基本动作没有教好,养成习惯后,再改就非常困难了。生产管理者最好能够把标准动作教给新招来的员工,让他们多练习,直到动作标准之后,再让他们上岗。这样做,虽然可能使新招来的员工一个星期都做不了什么事,但是一旦他们养成了好的习惯,以后干活的速度就会快很多。

所以,千万不要为了赶工,在没有培训好员工的情况下就让他们上岗。员工的错误动作养成习惯以后,就会造成效率低下,甚至还会造成品质不良。

(3)别让员工透支操作

生产管理者要尽量把工作设计成比较轻松的形式,不要把工作设计得太辛苦。加班时间太长了,人的体力透支了,就会出现问题。特别是那些需要严格检验的工作,如果员工体力不支,也会导致不良品的产生。

以前我负责的生产线,有一个用眼睛看外观的工作,要求注意力特别集中。每半天,我就换一个人,因为一个人看几个小时就已经到极限了,必须换一个人来看。

那些比较重的活、需要体力的活,企业也要考虑能不能缩短时间,或者考虑换人来做,这样才能够保证产品的品质。否则,员工体力透支了,肯定会生产不良品。

(4)照顾员工的情绪

中国有句老话叫“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在这里,我给所有生产管理者一个建议,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要把所有操作工人的脸色都看一遍。看什么?看他有没有情绪的变化。如果发现某一个员工情绪不好,你就要走过去关心地问他:“小张,昨天晚上是不是发生什么事情?有没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你的这些话,很可能就把他的情绪稳定下来。这样,他工作时就不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那些带着情绪做事的人,是最容易出质量问题的。对于某些重要的工作,生产管理者发现与员工谈过以后,他的情绪还是无法稳定,那就果断换一个人去做他的工作,否则很容易出现不良产品,甚至安全问题。

如果那位情绪不好的员工需要爬到很高的地方去,你又没办法让他平静下来,就不要让他爬上去,因为他很可能会掉下来。有研究表明,80%的工伤事故、50%的不良品都与员工的情绪有关系。

所以,生产管理者一定要注意员工的情绪,进门后多注意看看他们的脸色。

(5)影响员工操作的其他因素

当然,影响员工操作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工作场所的温度、湿度适不适宜等。如果员工觉得工作的时候比较舒服就不太容易出现问题,如果觉得很难受就容易出问题。

另外,员工的工具是不是好用,也会影响到员工的操作。

5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电源与电压

有的产品与电源、电压有关系,如果企业的电源不稳定,就会出现质量问题。

(2)水质

如果产品要用到水,那水质的好坏也会影响产品的质量。

(3)湿度与温度

很多外资企业在车间里会放一个湿度计和一个温度计,就是要保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以使员工的精神最集中,工作效率最高。

有一次我到广州去讲课,去了松下空调公司,他们有两期厂房。那些干部告诉我,因为他们建厂房的时候没有看“风水”,第一期厂房建好了以后温度比第二期厂房高5℃。

建第二期厂房时,他们看了“风水”,风向各方面设计得很好,所以温度低5℃。5℃是什么概念?大厂房又不可能装空调,只能采用通风的方式。广州的夏天温度一般在35℃左右,高5℃就是40℃左右,40℃的高温让员工怎么工作?

什么叫“风水”?我也会看“风水”,就是使厂房怎样兜更多的风进来。特别是南方,天气很热,如果厂房的朝向比较好,窗户开得比较好,就能兜更多的风进来,室内温度就会比较低。如果朝向不好、窗户不好,温度自然就会比较高。

我们买房子也是一样,为什么南北向的房子比较好,东西向的房子不太好呢?我记得以前租房子住的时候,我都开空调两个月了,别人还没开空调。为什么?就因为朝向不对,我家的室内温度比别人家的高5℃。

所以,我们要注意温度、湿度,这对员工的影响也非常大。

(4)空气与粉尘

我见过的最恶劣的工作场所在某集装箱公司。进到工厂里面,我的耳朵都快被震聋了,钢铁“铛、铛、铛”响个不停,到处在喷漆,空气中到处是油漆的味道。他们的工作强度又大,一个班上12个小时。

这家工厂的质量问题非常多,他们带我去参观,就是想让我看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告诉他们解决不了。他们也知道,这都是环境造成的。

在那样的环境里工作12个小时,不出质量问题才奇怪呢!所以,企业一定要想办法研究怎样让工作环境更好,特别是不用花钱就能让环境变好。

(5)照明度

灯光从什么方向照下来比较好,灯光亮度怎样为最好,这都是要研究的。如果灯光太亮,对员工眼睛会造成伤害;太暗,则不利于员工的正确操作。这都会影响到产品的质量。特别是对于那些生产精密仪器的企业来说,照明度是否合适更为重要。

(6)车间颜色

车间墙壁与地板的颜色,也会对员工生产产品的质量造成影响。企业应该选择温和的、让人平静的颜色,而不要选择让人急躁的颜色。

6管理因素

(1)平衡订单

如果紧急订单太多,是谁的责任呢?销售部门。销售部门一定要做到对客户有一定的掌控能力,完全没有掌控能力的销售人员即便抢回来了订单,也会给生产造成麻烦。为什么呢?因为为了赶订单,有时候让员工加班十几个小时,甚至通宵加班,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所以,企业要尽量让订单平衡。订单波动太大,质量肯定很难控制。

紧急订单、插单太多是什么造成的?企业的管理,具体来说是销售部门对客户的管理。当有急单、插单时,如果销售人员恳求客户迟五天交货,或者迟十天交货,或许他们就会答应我们的请求,企业的订单就会平衡很多。

所以,销售部门一定要加强订单的计划性与平衡性,让订单的变动不要太大,这对质量控制是非常有帮助的。

(2)变换太频繁

品种多样化是一个趋势,但是企业一定要研究尽量多的通用性。例如电脑,我原来用IBM的电脑,IBM电脑的电源都是一样的,这就叫通用性。又如诺基亚的机型设计多种多样,但充电器都是通用的。

通用有什么好处呢?品种不断变化,而IBM电源、诺基亚充电器只需要生产一种就够了。

有的产品需要拧四个螺丝,竟然有两个小、两个大,这无疑会增加工作量,为什么不把四个螺丝设计成一样的呢?尽量变成通用,这样我们的变换就不会那么频繁。否则,变换太多就容易出质量问题。

(3)人员流动性大

人员的流动是不可避免的,却是可以减少的。有的企业老板观念非常错误,认为走不走没啥关系,走了老员工,可以再招新员工。有的老员工要求加工资,老板不同意,他就走了,于是企业再招新人进来培训上岗。可是,将整个过程中企业损失的钱与给老员工加工资的钱比较一下,我们会发现宁可给员工加工资也不要去换一个人,因为换人损失会更大。

因此,生产管理者一定要用数据向老板说明这个问题,一定要留住老员工,不要让人员流动太频繁。

(4)设计不恰当

有的产品质量问题是因为设计造成的,这时候生产管理者就要找到设计部门,要求他们修改设计。

以上就是变异的六个因素。作为生产管理者,我们一定要从这六个方面不断去控制,防止变异的发生,尽量避免生产出不良品。

二、如何提高产品品质

[1]1坚持现场品质管理不放松

(1)质量管理落到实处

我见很多企业的墙壁上都贴着这样的标语:不接收,不制造,不流出(即不接收不良品,不制造不良品,不流出不良品)。但是,光凭口头说一说,或者挂在墙上,是很不够的,一定要有具体的措施来控制质量。

例如不接收,当前一道工序把半成品送到下一道工序的时候,不论产品来自哪里,在开始自己的工序之前,员工一定要检查。如果发现产品有问题,就应该停止作业,把产品退回上一道工序。

另外,生产管理者要对发现不良产品的员工有一定的奖励措施,对送不合格产品过来的员工有一定的处罚措施。例如流出一个不良品扣多少分,接收一个不良品扣多少分,拒绝接收一个不良品奖多少分等。一定要有这层控制,没有控制就变成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难。

怎样把墙壁上的标语落实下去,正是生产管理者要做的事情,否则所谓的质量管理都是空话。

有时候,企业的质量管理可以采用现场现物的原则:只要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员工都不接收不良品,不制造不良品,不流出不良品,那产品的质量管理就没有问题。这也是成本最低、最易操作的方法。

(2)一定要重视制度

第一,制定制度的真正意义在于执行。

不少企业有很多制度,但我建议企业最好把制度精简一下,将那些不痛不痒的、不好执行的、模糊不清的制度都减掉,只留下有用的、可行的,然后要求全体员工严格执行。制度只有被严格执行,它制定的意义才会存在,否则就是一纸空谈。

商鞅变法的时候,他准备把法令贴出去,又害怕老百姓不相信。第二天,他派部下到南门闹市贴了一张布告,结果闹市里便喧哗了起来,大家都围了过来。布告内容是这样的:谁能把立在南门的木头搬去北门,就可以获得十两黄金。当时老百姓辛辛苦苦干一年的活,也挣不到十两黄金,如今这么容易就能获得十两黄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相信是真的。

商鞅看到没人去搬那根木头,又贴了一张布告,内容是:谁能把立在南门的木头搬去北门,就可以获得五十两黄金。这时候有一个人站出来想去搬,乡亲们都好心劝他不要去惹事,以免上当,可他还是坚持去了。他搬起木头就往北门走,可木头也够沉的,半路上他快扛不下去了,但想到那五十两黄金,又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当他把木头成功搬到北门的时候,走上来四个官兵,递给了他五十两黄金。他把黄金揣在裤袋里,高兴极了。在一旁说风凉话的那些家伙们后悔莫及,认为刚开始就应该相信商鞅。

这时候,商鞅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派人将法令贴了出去。

案例中,商鞅通过兑现告示的承诺,获得了民众的信任。同样,企业要想获得员工的信任和支持,也必须严格执行既定的制度,要求员工必须完全按标准、按制度去做,凡是违反标准制度的,一律给予处罚。否则,你有100条制度,有人违反了其中一条而未受到惩罚,那就意味着另外99条都是废的,都将得不到有效执行。